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7.02.02 年味都去哪儿了

来源:华佗小知识

2014年春晚,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感动了千万人。视频中父女连续35年在同一地点拍照,照片里,女儿从稚嫩的儿童模样慢慢成为青春靓丽的学生再到中青年模样,而父亲却从意气风发的青年慢慢步入老年。变老的是父亲,不变的是亲情

对应着这个主题,我相信很多人在过完年后都会问类似的问题:年味都去哪儿了?

今年我们几个三年未见的发小聚会,大家坐在一起回味读书时候的搞笑事情,晚上打麻将、捉大妖,玩到凌晨两点,才尽兴归去。过后一个发小在微信群里讲:现在的年是越过越没意思了。但是今年能和大家聚在一起玩,我觉得是最开心的事情了。怀念.......

今天和同事一起吃饭,同事冷不丁的冒出一句:现在过年太没意思了。不想见同学,见了不知道该说什么、该聊什么、玩也不知道去哪玩。每天就在家呆着,春晚看了好几遍,虽然也不好看。

我不禁想问:为什么现在过年没意思了?年味都去哪儿了?

昨天晚上看到一篇文章,讨论年味为什么越来越少了,它得出的结论是因为中国人越来越有钱了,所以平时都像过年一样,不像以前平时吃不上肉、穿不上新衣服,就等着过年。因为物质充盈,所以对过年就没有那么期待,大家都不期待,自然年味就淡了

我本人是来自西北的一个小地方。尽管现在年味儿淡了,但是在我们那里还是会保留很多习俗,今天这篇文章不讨论“年味都去哪了”,讨论那个没有意义,只想带着大家领略下我们小地方的年味

在我们那里,过年准确的说是从腊月开始的。腊月,一年农活的忙碌已经结束,所以村里的人开始置办年货。要置办的年货有哪些呢,把这些年货分个类:水果山货(苹果、橘子、瓜子、花生等)、肉类(猪肉、牛肉、羊肉等)。水果山货是正月里供亲戚朋友做客吃的,那肉类就是包饺子或者吃排骨用的。一般在年前,会叫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起帮忙包饺子,差不多要包正月里要吃的量,我们那里冬天冷,只需放在室外即可保存,等到正月想吃就拿回来直接煮。除了这些,年前要把家里打扫一番,墙壁重新刷白,院子收拾干净。特别要提的一点就是,在腊月二十三,我们一般都会买麻糖吃,意义就在于“糊嘴”,因为麻糖第一有粘性、第二又是甜的,在二十三把你的嘴“糊好”,这样你在除夕当天就不会骂人,说脏话,因为过年要说喜庆话

重点是除夕这一天

除夕当天一大早,小孩子们就迫不及待的起床,因为今天他可以穿新衣服了。穿好新衣服,父母看着会格外开心,在父母眼里,孩子又长大了。而后小孩就会迫不及待的去找小伙伴,在出门前,父母会千叮咛万嘱咐:多说吉利话、喜庆话、不许说脏话。陆续找到所有小伙伴,然后大家就在路上玩耍,有拿着鞭炮互相炸对方的,也有在一起互相扯皮调侃的,也有一起打牌玩游戏的。每个人,穿着新衣服,别提有多开心。

中午吃饭也是很多讲究的。吃饭一般会吃饺子或者米饭炒菜。如果是饺子的话,里面会包有硬币,谁吃到就表示未来一年会有好运气;如果是米饭,里面会有红枣,道理也一样,但是这时的米饭就不能拿电饭煲来做,而是必须拿锅来焖。

吃完饭后,大人们就会出去给已故的长辈去烧纸。这些长辈们养育了我们,无论这一年过得如何,都要去看望他们。这一年的酸甜苦辣,要找他们诉说;这一年最丰盛的食物,分享给他们;一年的钱花完了,再烧一些给他们。

最隆重的晚上到来了。晚上,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会有旺火。这个旺火,下面的架子要提前准备好,然后用彩色的纸粘好。上面是一口锅,锅里平铺的一层灰,这个灰是从腊月开始,收集火炉里的会积攒起来的。

2017.02.02 年味都去哪儿了 2017.02.02 年味都去哪儿了

除夕当天,锅放在架子上,然后开始垒炭,垒好以后就是图中这样的。

2017.02.02 年味都去哪儿了

等到晚上12点,家家户户对会把院子的大门敞开,因为是接神的时刻,迎接神进来。然后会把旺火点着,鞭炮响起来。

2017.02.02 年味都去哪儿了

霎时间,鞭炮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天空中五颜六色,每个人在这一刻,都欢呼着,雀跃着,不论这一年是酸是甜,都过去了,而来年,又是值得期待的一年。而后,大人们会带着小孩子们围着旺火转,或者是拿着自己日常穿的衣服围着旺火烤,俗称“烤旺火”,因为旺火意味着火红,越烧越旺,烤一烤,来年工作生活都越来越红火。

每年这天晚上,大人们都会守岁。而小孩由于太累,早呼呼大睡了。

正月里,村里会组建秧歌队、高跷队,从大年初一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挨家挨户拜访,村里的人都很欢迎他们的到来,总觉得他们的到来,会带来喜庆,带来欢笑,带来好运。

2017.02.02 年味都去哪儿了 2017.02.02 年味都去哪儿了

正月里,有很多不准:不准洗衣服、不准做针线活、不准理发、初七不准出门。这也是流传下来的习俗。

现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过年方法。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过年更喜欢出去旅行。可是在我看来,过年就是全家团圆的时刻,和家人吃吃喝喝聊聊。体验家乡过年的风俗,探寻丢失的年味,未尝不是一种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