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拯救儿子的童年,我不愿和婆婆再住一起

来源:华佗小知识

结婚5年和婆婆在一起住了5年,谈一谈我的真实感受。

我家住在一个普通的县城,是很普通的一户人家。我和先生都是打工族,我们的爸爸当上了爷爷还在外面做农民工贴补家用。我们属于标准的底层人民。

结婚第一年

那年我很快怀孕,先生和公公去了工地打工,家里只剩婆婆和我。

我们经常在屋里屋外碰面。当无所事事遇上没有话题,会让彼此都很尴尬。

我们家是一个小院,邻居都是对门对户那种。坐在院里吃饭看到门外的熟人就不停的打招呼。中午一人端一碗饭坐到门口唠着家常就把饭吃完了。只有我,仿佛融不到这个氛围里。我只想呆在我的房间,以避免和门口熟人的尬聊。

每次在屋里一个人静悄悄的看书,都会被突然的推门而入又不带克制的声音打断。她有时会问我中午吃什么饭,有时会去屋里找一些日用品。而我在心里对于这种近乎陌生的打扰是拒绝的。

家里的窗户很高,早晨起来我会开窗通风但是需要踩着凳子。婆婆见了,就赶忙跑过来帮我把窗子推开。就这样很简单的一个动作,不仅推开了窗户,也推开了我们之间的隔阂。我开始在日常的交流中使用“妈”这样亲昵的称呼。

在会刻意制造话题缓解我们见而不语的尴尬,也会故意和婆婆一起看电视,吃饭时讨论着剧情发展。遇到电视里敏感的婆媳不和,我们也会尽量站在对方的角色里去表达自己的观点。

虽然略微生疏和不适应,但是,我们也在互相包容和迁就下,相亲相爱的过了一年。

结婚第二年

我的儿子出生了。还没出院,我就哭了。

由于胎大的缘故医生建议刨腹产。当时是深秋季节,刨妇产刚做完手术很多人都会感觉冷。我也一样,哆嗦个不停,尽管身上压了3床棉被加上自我克制,还是止不住牙齿不停碰撞的哆嗦。

先生的姐姐表嫂之类的人一副过来人的嘴脸在我重症监护室的病床旁边议论着:她这么怕疼呢?我生孩子那会儿可不像她。

我听了很生气,但是由于体弱却无力辩解,心口由于呼吸用力而疼痛,建议医生让她们都出去,只留下我妈和我先生。却始终没见婆婆的面,以为她会很关心我,会进来看看,看来我是自作多情了吧。

两天过去了,我的腹部由于疼痛不能翻身喂奶,没想到却遭到了婆婆的指责,到处抱怨:别人手术2天都可以喂奶了,你们看她,连动都不想动。我当时很想哭,但是忍住了,害怕婆媳不和让同病房里的人看笑话。

过了会,她出去倒水。老公问我疼不疼,我的泪水就再也绷不住了。

输液时会有一瓶缩宫素,很疼,我忍不住哭了。婆婆睡在对面隔着一个没有人的床铺背对着我说:别总是哭了,回了奶,孩子吃什么?于是我连气带痛更加抑制不住的哭,这时只有我妈妈在旁边心疼默默流泪。

婆婆很疼爱孙子。我暂时放下了自己,和婆婆一起想办法如何照顾好这个小生命。儿子一天天的成长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快乐和惊喜。我和婆婆之间的那种微妙也就淡化了。

结婚第三年

儿子一天天长大,为了贴补家用,我去上班,由婆婆一个人照顾儿子。直到我下班,儿子才会由我接管。

每次调休不上班的时候,我都起床很晚。但是儿子却起的早,于是就由婆婆先照看着。可能有的人看我乐的清闲就不爽了。在我还没睁开眼,婆婆的女儿就替婆婆把儿子放到我的床上话也不说的离开,仿佛就是为了给我脸色。

后来,我不堪重负辞职了,在家专心带娃。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家里慢慢多了两口人,在家里吃住。没错,就是婆婆的女儿和外孙。

她女儿比我大,总是不把自己当外人。在家里随意吃住,不打扫也不洗碗。吃完就躺着。

我在娘家一毕业就在外面上班,从不自己做饭。直到现在除了简单的饭自己吃还可以,就是不会做大锅饭。一天晚饭前,婆婆女儿对我说:以后你来炒菜。我似乎嗅到了不太善意的味道:你们不会炒菜吗?对方说:你至少得学学吧。我说:没人炒菜就不吃了。然后就离开现场。

那个夏天很热,出门回家想赶快把空调打开,于是就快步走回家。谁知推开门那瞬间我惊呆了,她女儿正翘着二郎腿平躺在我早上刚收拾好的床上吹空调玩手机。我二话没说转身就走。为了给她面子,我没吱声,克制了情绪。但是对方好像没察觉到什么。

我心里很不舒服。为什么这么多陌生人要来打扰我的安全感,在这个家,到底什么是属于我的,还是说我只是个外人。婆婆的女儿都可以在这个家横七竖八,我却连最后的一个卧室的安全感都被侵占。但是我并不想吵架,闹得人尽皆知。只好委屈求全。

那一年,我不断压抑着自己。不想让远在外辛苦打工的老公为家里的事操心。

结婚的第三年

我在沉默中爆发了。那段时间,我在家里没有一句话,也不在家里吃饭。我带着孩子在外面吃饭,路过娘家却不想回去诉说。因为在婚前我二伯的老婆曾跟我说:嫁的太近了,不要有啥矛盾都回来说,让你妈跟着操心生气。于是,我从不敢把负能量带回娘家,路过门口头也不回的走过去。

一个人带着孩子却没有去处,婆家不想回,娘家不能去。女人,呵,如此这般,到底为了谁?

最后无处可去。我还是回到了婆家。却发现婆婆在哭。我不知所以的上去问怎么了,她却不说。

于是,我就去问和婆婆关系不错的嫂子。对方说:家里人看你这几天不高兴,我猜想可能是你姐在这打扰你了,于是就劝她回家住,怎么,你妈哭了?可能是不想让女儿回来吧,迫于无奈没办法。听到这,我的心彻底凉了。婆婆和女儿关系这么好,这让我感觉,我在这个家,算他妈的什么。老公不在家,更让我一点归属感都没有。

后来,她女儿白天偶尔来这里做客,到了晚上就回家了。

每次来说起话更是笑里藏刀。

那一年,我过的很不好。不喜欢说话,不喜欢笑,吃饭没胃口,并且持续时间很长。比没结婚没孩子的时候的体重还瘦10斤。我们县城没有心理医生,否则,我一定去看看自己有没有抑郁症,至少是轻度的。

结婚第四年

这一年,我自己做了点生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老公对我的关心多了起来,他姐姐对我说话也逐渐客气。我也不想再去维护这样的关系,多见面,少说话。但是对于婆婆,毕竟是长辈也是家里的成员之一,我没有理由抗拒她。

我经常给婆婆买衣服。看的出她很开心,偶尔买的衣服不合意,她就索性放着不穿。后来我怕浪费,帮婆婆整理柜子的时候就拿出来给我妈妈穿了。我妈说我送的衣服,哪有不喜欢的道理,都喜欢。其实,婆婆的衣服比妈妈的衣服大一个号,当时,我鼻子特别酸。妈妈却不知道,这是婆婆不喜欢的衣服我才拿来给她的。心里默默对妈妈说了句:对不起,我有了钱,一定会给你买最好看的衣服。

妈妈后来悄悄笑着对我说。她是知道的,这件衣服她在婆婆家见过。当时,我又羞愧又内疚,我说:妈,对不起。妈妈说:傻孩子,哪有什么对不起,只要你过的好,妈妈不在意这些,毕竟,小时候家里穷,妈妈也曾亏待过你,别哭了,啊。

结婚之前老公对我说他的妈妈很啰嗦,希望我不要介意。刚开始,我抱着理解的态度去体量婆婆。加上婆媳关系太敏感,家里的每个成员她每天都会啰嗦几句唯独除了我。

但是,随着日子的累积和带孩子的负担越来越重。婆婆身体不好,家里也没几个人,除了她女儿一天来一次,其他时间都是我俩和孩子们。这种啰嗦上瘾的习惯就直击到我身上和我的大儿子身上。只有到了过年,先生和公公俩人打工回来时,才向他们身上转移转移。

我在电话里跟老公说:我想到外面租房子住。我受不了咱妈每天都啰嗦了。她打乱了我自己的生活节奏你知道吗?搞得我每天特别烦躁得听她数落。

他这个时候只会和稀泥。至于搬出去住仿佛是一件不可能的事,说会让人看笑话的,别人会说你婆媳不和到处议论。有房子不住去租房子仿佛是一件很丢人的事。

我一边挣钱,一边带着孩子,婆婆做饭,偶尔带带孩子。我由于负荷不了这么多压力就让妈妈放下自己家里的任务来帮我带孩子。

妈妈虽然帮了我很多忙,但是毕竟生意还是需要精心管理的。经常顾得了这头顾不了那头。终于,因为承受不住,停业了。

去年一年,由于忙碌,减轻了抑郁,又转变成了焦虑。

结果第五年

一下清闲了,我和婆婆在家专职带俩孩子。直到现在,我还是处于那种放下忙碌和焦虑的轻松感觉。

但是,在婆媳关系上,我们不但没有更好反而更加恶化。

婆婆对我是啰嗦,但是对于已经3岁半的儿子来说。因为各种琐事,先是大吼,不听就用力打,直到听见儿子大哭,还是能听见她的指责和辱骂:类似于“你是瞎子吗?你是死人还是活人?”听的我很不舒服,但是我又没有什么一杆见影的办法来想婆婆示威。只好默默的见证每天一场又一场的大哭和打骂。

也许她信奉的是棍棒教育。

但是从我的成长经历看来,这种方式一点都不好。我会不断的在网上买书学习现代化的育儿观念。6岁以前给孩子安全感,满足他的好奇心,培养他的兴趣,建立他的规则意识。

关键是好好说话,尽量用游戏的方式引导他的习惯和规则感。而不是一味的打骂。

我在旁边观察了好多次,都可以证明她的不对,但是婆婆维护的却是自己老人的尊严而不是育儿的对错。

每次孩子还没犯错,他感觉孩子将要犯错的时候她就开始威胁或者发号指令般的大吼。结果,就在她吼完时,儿子却真的按照她说的做了。比如:把饭弄到桌子上,跑到屋里把爬爬垫用剪刀剪开。

后来我偷偷问儿子:如果奶奶不吆喝你,你会把饭撒到桌子上吗?

儿子说不会,而且还跟我说:妈妈,你屋里的爬爬垫漂亮,我不剪,奶奶屋的爬爬垫不好看我才剪。

孩子可能太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再说,这种表达能力需要不断的练习。而环境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学习能力。

他可能想说:妈妈,奶奶总是骂我,我就偏偏淘气给她看,哼。

因为,我也会有类似的感受,比如她唠叨我的时候,就会激起我的对抗情绪。孩子也是人,这种情绪很正常。

就在,今天下午,婆婆问我:我把饭端来,你快给孩子喂了。当时手头有事就说:一会自己端来吃。婆婆没好气的回了句:我说的是孩子,不是你。然后关门离开。于是,我心里郁闷极了。

但是,比这更重要的是我担心,他会因为这样经常被打骂的环境影响他自尊心和安全感的建立。

我儿子每天晚上都会吵着和我睡,但有时候带俩孩子真的很累,所以就让他和奶奶睡。

接着就会听到孩子撕心裂肺哭着说要和妈妈睡,还念叨着:妈妈最爱我了,我要和妈妈睡。最后,我还是心疼孩子就重新抱回我屋睡。就会立刻看见儿子对着我笑,当时,我的心真的会融化,累就累吧。

眼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环境的影响对孩子的一生是不可逆的。

所以,我决定,给老公商量。一定要搬出去住,尽管是租的房子也没关系。

我不想让孩子走我的弯路。我童年缺失的东西,一定要给到孩子,因为,我知道,得不到无条件的爱长大的孩子,内心有多苦。

古文化强调孝道。但是要想让孩子学会孝顺,做父母的首先要学会如何爱。

父母爱孩子毋庸置疑,但是,如何爱却是一门学问。

孩子是父母的决定来到世上的。孩子有权利得到父母的尊重和平等的对待。而不是借教育之名剥夺孩子探索世界的权利。

不要以为,你穷,你苦。孩子就活该受到来自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的负能量。

当然,很多人的教育方式会沿袭上一辈人的教育方式,尽管自身也被那种棍棒教育伤害过。

鸦片战争打开了国门。改革开放,让一些新科技,好的文化流传进来。在互联网如此方便的现在,我们应该接受新的育儿方式,让孩子的人生有一个更好的可能。

孟母三迁,择邻而居。费孝通的父母也曾为了孩子的学业搬过几次家。城里的父母会买高价的学区房来为孩子的将来助跑。我为什么不能搬一次家,尽我所能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童年感受呢?

宝贝放心,你成长需要的安全感,好奇心,表达情绪的能力和规则秩序,妈妈会尽一切能力,满足你的成长需求。

既然是妈妈带你来到了这个世界,就会负责你对这个世界的满意。最大限度的避免你受到来自亲人的伤害以及人为地对你成长的限制。

妈妈会努力搬出去住,陪你一起探索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