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效】02.“死期”效应的巨大威力

来源:华佗小知识

几个月之前开始了一个任务,淅淅梭梭调研,走走停停编写技术报告,两三个月了东西只做好七七八八。

前天上级突然来了指示,今天汇报进展。

我去!幸福来得这么突然,厄运也来得这么突突,简直要把人突突了。

怎么办!怎么办!看来只有一个办法:立刻办!不办的话,领导也许就把我办了!

那么,中午吃饭不积极了,中午下午睡意也全没了,晚上也能嗨到凌晨了,全心扑到任务里。

对于细节没有办法像以前那样子仔细“研究”,只能保证出成果第一,有结果有东西成了唯一目标。

几经奋战,没想到,次日,居然把东西做好了,结果貌似还不错,比仔细“研究”的效果差不了到哪里去了。

人,不逼自己一把,还真不知道自己有多高效。

心理学上有个最后通牒效应,有个故事:

美国的谈判专家柯英,在担任美国某企业的代理期间,曾和日本某企业进行过一次谈判。柯英刚下飞机,代表日本企业与他谈判的两名职员已经在出口处迎接了。这两个人热情地接过柯英的行李,用高级轿车送他到已预定好的旅馆。路上,日本职员彬彬有礼地询问柯英,预定哪一天的班机回去,他们好预定汽车。柯英受到如此礼遇,自然从口袋里取出回程机票给日本人看,上面写着返程的时间。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因为无意中泄露了行程,让自己在谈判中陷入了被动的局面。在前十天里,日本方面每天只是招待他到各个名胜古迹参观游玩,对有关谈判的重要内容一句也不提。直到柯英快离开的最后两天,谈判才正式开始,到了最后一天,双方的谈判才真正进入主题,当谈到最重要的问题时,接柯英去机场的小轿车已经等在门口了。于是,最后的谈判只好在车里进行,直到柯英临上飞机时,才最终达成了谈判的协议。当然,谈判的结果对美方非常不利,日本人因为巧妙运用了最后期限的技巧,大获全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这样的心理:对于一些不需要马上完成的任务,习惯于在【最后期限】即将到来时才去努力完成。这种习惯反映了人类的拖拉倾向,比如在从事一些活动时,总觉得准备不足,能拖就拖;但在不允许拖延的情况下,即使准备不够充分,也基本能够完成任务。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作“最后通牒效应”。

教育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一个班的小学生阅读—篇课文。实验的第一阶段,没有规定时间,让他们自由阅读,结果全班平均用了8分钟才阅读完;第二阶段,规定他们必须在5分钟内读完,结果他们用了不到5分钟的时间就读完了。这个实验反映了“最后通牒效应”对人们的心理促进作用。

两个案例都是对“最后通碟效应”的应用,但是我们却可以用来促进高效工作和学习。当你承担一个任务量很大很多的工作,而且没有人给你设置最后期限的话,你可能完成的时间就会相当长期,工作也是拖拖拉拉。但是有人给你设限的话,在最后截止时间前的一段时间,你的工作效率是非常高的!

那么,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可以自己给自己设限,把大工作分解一下为小任务,第一步第二步最后一步分别完成什么,都详细地写出来,每个步骤的小任务都给自己设定一个完成期限,一定要督促自己,不管是加班,还是找人协助,反正在截止时间之前一定完成小任务。到期没完成的话你就会受到惩罚,做一件你自己觉得痛苦的事情,像什么扫地,洗碗,扣零用钱等方法都可以,我听过一家公司的方法比较狠,完不成任务的员工,去裸奔,裸奔,奔。

假如完成时间要求还很早,你有可能迟迟无法动工,反正觉得时间还早,等着等着,不知不觉,时间过去了,猛然发现,我去,明天要交付了。才慌忙开始,心急如焚,惴惴不安,十分惊恐,有没有?要想避免这样,你还需要确定【最迟动工时间】,到了这个时间一定按计划开始。

每一个小任务按期完成了,也可以给自己小奖励,如去一次自己爱去的餐厅,给自己买一颗糖等,都是可以。人的心理需要激励,这样才能更久地做下去,这些东西不用花很多钱,但是能让自己兴奋即可。

更多精彩,欢迎搜索关注微_信_公众号ID: yonkot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