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职业规划——咖啡馆内的讨论

来源:华佗小知识

林子里有两条路,我
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
它改变了我的一生。——《未选择的路》

关于今天对于职业规划的讨论,从我所听到的内容上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 认识自己,找到真正喜欢的东西。
  • 勇于尝试
  • 坚持

咋一看没什么毛病,但这显然是类鸡汤兴致的概念,没有什么可操作性。因为人有几个无法忽视的限制条件:

  1. 人和工作都是多元的,属于一个1对n模型,而不是一个人只适合一种工作。
  2. 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任何感兴趣的工作来做排除选择。最终只能在有限的几个领域里进行选择。
  3. 人是有偏见的,对自己和工作的判断存在误差。
  4. 人的兴趣爱好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对工作的好恶程度也会随时间发生改变。
    ···

可以思考回答如下几个问题:

  • 如何判断所喜欢的是“我认为我喜欢的”、“别人都认为我会喜欢的”,还是真实的优势,真正喜欢的地方?
  • 对于擅长但不喜欢的工作,和喜欢但不擅长的工作之间如何取舍?哪一个更符合职业发展?
  • 如何判断职业选择的成功与否?朋友圈里日本的清洁大妈是否能算是成功的职业选择?

我试图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开展讨论,从社会认可和个人成就来考虑,职业规划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最大的价值?”如果不好理解的话,可以类比另一个命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驾车行驶尽可能长的距离?”我们的目标是找到擅长而又喜爱的工作。

显然,这里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天赋和发现自己天赋所花的时间,分别对应汽车的最高时速和加速能力。前者决定了能力可能达到的上限,后者决定了达到上限时的损失程度。从这能很容易理解到:为什么空前绝后的大师级人物,往往都是少年成名。

对于分析问题这一工作,其本质就是通过已知去分析未知。如果想用一个不靠谱的已知条件去分析一个未知的东西,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回到职业规划这个问题,我们的已知条件是什么:

  • 自己的喜好,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只有自己才有资格回答。
  • 当前的工作经历,以及对相近、相似工作的认识。
  • 自己拥有的资源:家人、朋友、技能。

但是这个已知条件并不那么靠谱:不少人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喜爱什么,往往容易随大流。反向思维也是一种办法:既然成功是少数人的事,那我只要特立独行做不一样的事情就好了。这其实是一种赌徒心态,通过赌主流人群的选择必将流于平庸来确定自己选择的正确。
关于这一点,我认为还是要不忘初心,坦率地面对自己。只有直面了真实的自己,才能感觉到真实地喜好。

同样的,如果对待工作不够认真,不够热情,那么所从事的工作是无法给予自己准确地信息的。至少对我来说,一个工作做得稀里糊涂的人,是无法自证自己确实不适合该职位的。

最后关于资源:在下午的讨论中,有人提到可以找从事所向往职业的人聊聊。这虽然是一件可以尝试的事情,但同时也引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他说的是不是过于主观,描述是否足够准确?谈及的好处和坏处是否在自己的接受范围呢?对于统计来说,一个样本显然也不能反映整体情况,更何况还存在个体差异和阶层差异。同时,应该理性地认识到:资源仅仅只是资源,它能让我们跑得更快,飞得更高,但是并不能帮助我们找到真爱。当然,之前也说人是多元的,有资源更容易做的比别人好,也更容易获得正向反馈,最终也更容易让人误以为自己适合且擅长去做。

关于这类自己眼中的“我”,他人眼中的“我”以及真我的问题。宏观上看都没什么差异,微观个体的偶然性无法影响宏观的必然。当然,“做自己”还是一句很正确的话,毕竟只有已知信息的相对准确才能保证职业选择的大概率的正确。

最后简单说一下我所认为的好工作特点:

  1. 他人对自己的正向反馈:这个人靠谱,工作给他没问题。he can handle it.
  2. 自己对自己的正向反馈:这工作做得舒心,能时刻感觉到自己对工作的掌控力,I like it.
  3. 物质对自己的正向反馈:确实创造了很大的价值、确实解决了社会生活的不少问题、确实赚了不少钱。 it is valuable.

当然每个人的评判标准不一,这里也就不发散去谈了。希望大家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顺便一提:在曼昆所著的《经济学原理》中,曾经谈到:一个人生命的价值约为10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