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出版大时代的现状与未来

来源:华佗小知识

感谢商务君在报喜不报忧的环境里写出《不吐不快!出版大时代下的忧与思》这篇文章。

文章中,商务君的第一个问题是“规模增长一片大好,利润率到底涨没涨?”,出版君实事求是,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对此,出版君希望“深挖市场潜在需求,牢记出版初心,提升出版质量,遵循出版规律,减少无效供给,提倡出版机构之间高质量的差异化竞争”。

商务君的第二个观点是“出版机构身不由己,被裹挟着前行”。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电商渠道崛起,其对读者购买习惯的深刻影响和超越时间空间限制的销售形式让图书零售产生了巨大的增量。”我不知道商务君的这个结论来自何处,不过笔者在多个场合听过多个人有类似说法,笔者认为这个说法是片面的。在我国,电商渠道崛起是不正常的崛起,靠的是假冒伪劣产品和恶意低价销售,电商渠道的销量究竟是市场增量还是实体销量的转移,没有数据支撑结论。当用户将实体体验获得的需求转移到电商购买低价的产品,最根本的原因是贪图便宜,这是人性使然。虽然电商有超越时间空间限制,但这不是最根本的原因,第一电商渠道初期没有假冒伪劣产品和恶意低价的时候,电商渠道的销量是很可怜的,以至于引发过一轮互联网企业倒闭潮;第二如果用户真的习惯到网上购物了,唯利是图的电商渠道不会低价销售,比如说以图书价格杀手著称的当当网也有个别绝不打折的图书,因为当当包销了该书。

“电商渠道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不言而喻”,其实笔者认为用“破坏”这个词更贴切。某出版社准备重点推一本书,书尚在编辑阶段,发行部门就开始向传统渠道宣传并征订,负责印制的部门在根据征订数准备开印前找发行部门再次核实印刷,这时有很多报订的单被取消了,因为在一些网店的预售页面,书的预售价格大大低于出版社给传统渠道的批发价格。对于传统渠道而言,要么不再销售该书,要么从网上采购成本更低,最后这本书的命运可想而知了。

笔者在和一些电商渠道的探讨这个现象时,电商渠道的人告诉我,这是他们基本的策略,用低价阻吓传统实体,当传统实体不敢进销时,他们再和出版社(厂家)谈一个相对较大的数量和极低的折扣,出版社(厂家)往往会就范。这样他们会昭告天下,传统实体不行了,电商渠道将一统天下,而一些出版社(厂家)也傻不拉几的说:“对!对!对!,那一些传统实体就是扶不上墙,连书(货)都不敢进了,只有关门的份”。一些砖家更因此发表一些“专家意见”,一些领导也就被裹挟了,“要多听听专家意见”。

有了这个前提,商务君的其他问题的答案不就很清晰了吗?在不规范的市场环境里,一定是劣币驱逐良币,一些人一定是缺乏定力,难记初心。不是有一个著名的优秀出版人一面跨界开书店,一面说开书店就不挣钱吗?不是有出版高度垄断的专业图书的出版社鼓励盗版违规电商渠道挤压自己的传统实体书店吗?不是有出版社内部人员与盗版团伙沆瀣一气坑出版社的爹吗?不是有人撰文介绍学习新零售的体会,就是逼迫自己的传统实体书店全部开网店吗?对于个别出版社而言,现在电商渠道势力确实很大,但不是有各种各样的协会吗?不是有各种各样的联合体吗?其实是个别出版社有人心怀鬼胎、以邻为壑,惨兮兮的哭诉不过是假摔而已。在一次讨论上,曾有人讲过一件轶事,某总局领导笑对义愤填膺的出版社领导说“你们反映网上书店有这么大的问题,那你们是怎么样给他供书的呢?”

电商渠道只是一个渠道而已,并不能覆盖全部市场。在这个方面,一些出版社失去了思考的能力。笔者曾对尝试某社领导提出过过百个大小问题,希望通过思考我提出的问题能跳出保守、自大的窠臼。我提的核心的问题是:出版社只是面对渠道就够了还是应该面对整个市场?建立渠道的目的,是服务整个市场,如果自己不能将各种渠道作为面对市场的手段而是将市场交给渠道各自发展,那么所有偷过的懒都会变成问题回馈给自己。

“中国出版业的发展正处于战略机遇期,前景看好。但在出版繁荣的背后,创新能力不足,‘无效出版’严重;出版品种效益不高,同质化现象、跟风炒作现象突出:一方面为哄抢市场盲目上品种,致使选题重复率高,对培育长期市场缺乏耐心,众多品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大量图书积压库房,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笔者认为这一段应该这样表达:在目前出版繁荣的背后,创新能力不足,‘无效出版’严重;出版品种效益不高,同质化现象、跟风炒作现象突出:一方面为哄抢市场盲目上品种,致使选题重复率高,对培育长期市场缺乏耐心,众多品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大量图书积压库房,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但是如果能够规范市场、打击盗版,出版的市场至少还要扩大一倍。如果在这个基础利用互联网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发行体系,做好传统纸书和数字产品的融合出版,那么出版的春天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