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04-13 “宅男”和“隔男”,哪个更难过?

来源:华佗小知识

最近很多人问:为什么隔离在家这些天,会让人这么难受,之前,我明明可以整个星期不出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这样的行为,可以用自我决定理论来解释。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每个人本质上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即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部动机,而且这样的动机对每个人都很重要。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有三种很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性需要、胜任需要和归属需要。其中的自主性需要,是人类最基本最首要的心理需求。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行为有选择权和决定权。我们做一件事,如果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受到外界压力的时候,我们就会缺乏内在动机,很难从中获得快乐。

做个假设:你玩了一天的手机,觉得应该静下来看会儿书了,于是,你翻开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刚看了一会儿,就听见妈妈在房间外面大喊:“都玩了一天手机了,也不知道看会儿书!”此时,你心里一定很生气,会赌气地合上书,气呼呼地想,哼,不看了!并且这时你是真的再也看不进去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这是因为,如果我们相信自己是有选择的,就会获得控制感、掌控感,不会产生无助感、被迫感,从而获得主观能动性。相反,如果一个人别无选择,那么他就会失去行动力和主观能动性,变得消极和被动,就会本能地对“不得不做”的事情产生反感和抵触的情绪,因为你完全失去了对局面的掌控和主导。

同样,“我喜欢宅在家里”,满足的是人的自主性需要,因为这种情况下,它的外部环境是“只要我想,我就能出去”。而居家隔离则显得不同,它的情况是“就算我再怎么想出去,我也出不去”。想想看,从“我要宅”变成了“要我宅”,你“宅”在家的理由,已经完全由外部环境条件决定。

这就取消了你的选择。此时,你的“宅”不再是自己的选择,而是你“不得不做”的事情,已无法满足你的自主性需求。

其次,隔离之所以让人难以接受,还和社会连接性的缺乏或者社会隔绝有关。很多研究发现,社会连接性的缺失,可能带来严重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包括健康水平的下降、抑郁、焦虑等。社会隔绝之所以会产生抑郁、焦虑、健康下滑,可能是因为社会连接性,会促使一个人,更加愿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正面调节——一个人如果要出门社交,可能就会注意仪容打扮、注意体重控制、注意吸收新知识以便交流等。而如果不需要社交,就没有这方面的动机了。从而导致他们会做出更多的健康行为。

那么,有人会问,宅在家中,不是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能否建立社会连接呢?这样的问题还真有人研究过。有研究发现,网络的出现和使用,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青少年和朋友的社会连接性,但却降低了他们和家人的社会连接性。更重要的是,互联网的出现,对青少年的影响,并没有出现预期中的“由于增加社会连接性而降低了孤独感、焦虑或是抑郁”的效应。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网络虽好,现实世界才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