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无法沉默的大多数

来源:华佗小知识

            无法沉默的大多数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平时无事最大的爱好就是把着各种社交软件不放,微博微信,QQ陌陌,作为一个重度使用者,拉爆了朋友圈的刷新,点爆了QQzone的赞,现在还要被同学喊去给她的名片点赞。而且每次赶在早中晚饭点前发表一两句自己的囧事或者在精美格言里摘一段直戳内心的句子。然后就把手机放在桌子上,一边吃饭一遍收赞。听着自己的手机叮叮当当的响,亲戚朋友同学纷纷来给千里之外的我伸出拇指,发来贺电。自己内心多少有点,万佛朝宗百鸟朝凤的意思。每次点开微博看看哪个明星发囧照了,点个赞,看看哪个贪官落马了,点个赞,谁家孩子丢了,转发下。完全像个皇帝在批阅奏章,日理万机,每晚都忧国忧民到很晚才能安心睡去。

  气躁。心浮。每当进入社交软件跟朋友同学相互留言交流情感,就感觉停不下来,静不下来了。一开始我还引以为傲的赞的个数,还有浏览量,渐渐变得没有那么让我兴奋,而且成绩学习,跟身边同学的交流也越来越少。反而让我反思,每次退出朋友圈关掉微信带给我的感觉是无尽的空虚。

    我努力关掉手机,思考这个问题。

  这是一个感官轰炸的年代,有调查说现代人每天要看150条广告,公交车上LED显示屏告诉你哪个牌子的方便面好吃,公交车站牌上告诉你新开的那家店,地铁的车厢里闪动着兰蔻或者欧莱雅的化妆品广告。每30秒自动刷新的微博,打开邮箱满满的都是不孕不育医院,保险公司的广告。在这个年代,你想静下来都难。现在的条件越来越好,互联网拉近了你我的距离,每个人发出声音的成本也越来越低,甚至于零。制造自己的信息,让所有人了解这也不是难事了。现在,每个人都是媒体。也就是这几年最火的词:自媒体。

  我就是想抽出包里的书看一会,也会先抽出iPad玩一会儿再说。我们已经迅速从读书时代到博客时代,微博时代,读图时代,视频时代。这些东西来的太快,让我们这代人措手不及,不是我们引领着时代,而是只能跟着时代走,他们眨眼即瞬,他们无穷无尽,他们又切换的那么自如,我和大多数的人都被不知不觉的卷进碎片化的信息流中,止步不前。

   尼布拉斯.卡尔在《浅薄》一书中这样描述被轰炸的你我:

 你时常觉得耳鸣、目涩,注意力无法集中;你懒于记忆,习惯于张口就问;你不喜欢冗长的陈述和表达,喜欢直奔主题和搜索答案。这种状态被称为“忙于生存”。在能够轻易获得信息的情况下,我们喜欢简短、支离破碎而令人愉快的内容。

  互联网发出各种刺激性杂音,既造成了有意识思维的短路,也造成了潜意识思维的短路,因而既阻碍我们进行深入思考,我也阻碍我们进行创造性思考。

 是的,这样的感官轰炸会使我们变得浅薄。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里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人类的三种生活方式——追求原欲、追求荣誉和追求哲思。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原欲不是不好,但容易过度,使人堕入放纵的生活。

   当我们习惯了一分钟的烟花,我们就有可能再也感受不到漆黑夜幕下宁静的星空了。

   静不下来,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苦与乐,我们不会沉默,我们总是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表达自己,但是也很容易迷失自己。真正有能力的人有价值的人是不会沉溺于这种感官轰炸,这种虚假的成就感中,我身边有很多人晚上玩起游戏来就跟真的上了战场一样,完全融入剧情,但却不懂得抽离,拿的起放不下,并不是把游戏当做休闲放松的,而且作为自己的情感交流的寄托。其实,跟我并无两样。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有这么一句话,“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

活在感官轰炸的世界中而不能默默地静下来的人,往往需要依赖性地看一条又一条的新信息,来感受那种瞬间的兴奋感,以及结束之后的深深的失落感。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如果只能深陷其中,我们只会变得肤浅,变得毫无价值。

  我现在在一点点戒掉我的社交网络,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刷刷朋友圈,而且每次时间不能超过五分钟。一个月有两天时间不带手机,慢慢享受这种电子静默带来的内心深处的安静。

      最后我突然想起微博上看到的一句格言:“谁有生活理想和实现它的计划,谁便善于沉默,谁没有这些,谁便只好夸夸其谈”。

   我想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