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莫言之外,世界欠他一个诺奖。

来源:华佗小知识
“文学和科学相比,的确没什么用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它的本质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莫言 ​​​​

如果说文字的力量足以唤醒灵魂,那么莫言的作品可谓是唤醒了一代中国人。2000年,他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2011年,他凭借《蛙》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其实在此之前,莫言一直像他的笔名一样的默默无闻,没有真正走进大众视野,直到2012年,他战胜了日本高人气作家村上春树,获得诺奖之后,一举成名。有人说,继鲁迅之后,能做到像莫言这样的中国作家已经很少了,他把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与中国特有的农村社会相结合,可谓自成一体。

01论实力,他不输于人。


1984年,余华开始发表小说,他的代表作《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他先后出版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再后来十年磨一剑,写出了叫好又叫座的《兄弟》,在2013年,出版了《第七天》。余华凭借其作品的影响力,曾获得了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等。著名话剧导演孟京辉也称赞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有一两个能用自己的文字把它写出来的人是很幸运的,能把有形的东西变成无形的东西真是太伟大了,余华是一个伟大的作家。”

在中国上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的“先锋作家”中,余华占有着不可撼动的文学地位,比起莫言动辄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余华的作品可读性更强,通俗易懂。他凭借着纯熟的写作风格,从灰暗的社会现实出发,通过作品中小人物每一次的抉择,映射出了人性中的恶。人性中的血腥与暴力,加上死亡的逼迫和社会的压抑,让人们的愚昧无知得到了赤裸裸的体现。这种实打实的文学造诣,自然让他获得了海外读者的强烈认可,余华应该得诺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02论文字,他字字珠玑。


“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这是《活着》中福贵最终释怀的人生感悟,“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温一温”这是《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每次卖血的标配语录。“他们像野草一样被脚步踩了又踩,被车轮辗了又辗,可是仍然生机勃勃地成长起来了。”这是《兄弟》中对人的精妙刻画。

其中《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这两部作品有几分相似之处,苦难温情夹杂的文字,看似简单淳朴,读来却又震撼人心,让人时而感动,时而叹息。余华曾说:“文字叙述语言不是供人观赏的眼睛,长得美或者不美;文学叙述语言应该是目光,目光是为了看见了什么,不是为了展示自身,目光存在的价值就是‘看见了’,叙述语言就像目光在生活的世界里寻找着什么,引导阅读进入到故事人物的思想情感中。”所以,他一直在用冷静的文字诉述着故事,用喜剧写悲剧,用简单衬复杂。他的文字真实无比,但穿透力强,在你心里泛起层层涟漪,久久不散。

03论深刻,他洞察极强。


余华的作品中,从来不乏对人性的强烈洞察。在他的代表作品《活着》中,福贵经历了瘦弱儿子活活被抽血致死,聋哑女儿的难产而死,妻子家珍的因病去世,就连唯一的外孙苦根也因吃豆子撑死了,当所有亲人离他而去,只剩下一头老黄牛与他作伴时,福贵还是带着苦难继续活着。这个时候或许你会发现,“活着”这个词是充满力量的,这种力量不是来自于狂轰乱炸的发泄,也不是来自于咄咄逼人的威胁,而是一种渡尽劫波的隐忍,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之外,更要接受那些生活的苦难和平庸,继续活下去。

余华从不认为《活着》是一部悲剧,他想通过这部作品展示一种人性中与生俱来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幸福苦难的一视同仁。他想藉着文字告诉人们,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那么明确的正与邪、对与错,有的只是规则。除去作品中的苦痛心酸、隐忍无奈,他更希望人们懂得,痛苦和死亡虽无法逃避,但如果你能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就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这世间事,除了生死,都是小事。就如同他所说的那样“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

如果说文学的本质,可以让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那么阅读文学作品就像是你与作者本人进行一场跨越时间、跨域空间的对话。有道是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孰是孰非,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看法。那么你心中最认可的作家是谁呢?欢迎安利作家作品,共享书单!

莫言之外,世界欠他一个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