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就还是说些日常琐事吧!
坐在电脑前将近半个小时了,还是挤不出一个字来,想不出一个要写的主题来。真是越来越害怕写字了,越来越把每日的写作当成任务在完成了,没有丝毫享受写作的乐趣。其实素材题材还是挺多的,就看你有没有一颗敏于发现的眼睛和心灵。比如,就像“太阳晒,石头发热”这样的逻辑链条中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这种问题,还能被那些大哲学家(休谟、康德等)阐释变成一本书。其实在生活中,有数不尽的素材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再构思和再创作。黑格尔就说过:“熟知非真知”。可见只要对日常的生活进行反思和理解,往往就能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可是有兴趣对这些话题阅读的读者可能会很少,但是写作的过程本身就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和享受,这是写作最大的回报。想到这点,我也就释然了。但是一个人要对自己有所限制和制约,不然运行在纯思状态中是一件很危险的自嗨型行为。通常也要逼迫自己写一些不仅仅属于自己的文字,将自己与这个现实世界更好的联系起来,不然老是沉浸在自我的情绪和想象中,不容易破除我执的信念,无法打破自我中心论。
人在追求自由(这里指的自由并不是指为所欲为,而是指自律,因为自由即自律,这是和日常理解有冲突的)的路上,必然要经历异化这个阶段。在这里,我所理解的异化是指与人的本性相反、相冲突的,并反对人本身的对于人的奴役状态。这是一个马克思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多次提到的概念。
百度百科上这样解释异化: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
关于异化这个重要概念,可以参看维基百科上的Marx's theory of alienation这个词条。
至于为什么在通往自由的道路上,必先经历异化阶段。这个问题有待于我的进一步阅读和思考。这只是一些哲学家的共识,或者可以说是我个人思考的结论吧,或者说是直觉吧,至于是否正确,还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