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回来,我是傻孩儿,今天我想继续为你讲述的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后四个习惯,主要分享的是如何在公共领域(社交)获得成功。
和上篇相同,在开始阅读前有一项准备工作是牢记一个原则:行动
一切关于习惯的文章,在你没化成行动之前,都是在纸上画的人民币,好看,不能花。
正如美国作家弗格森说过一句话:
“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说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开门。”
习惯四 双赢思维
在古罗马斗兽场上会看到两个奴隶进行决斗,在这种决斗中,如果一方不倒下(通常是死亡),是永远不会停歇的。
可现在的社交不是决斗,不需要非得有一方倒下(甚至死亡),另一方才算胜利,通常总有办法达到双赢。即使是对立的双方也要留条活路,毕竟一旦逼急了谁也不是好惹的,最好的例子就是拆迁,强拆队和钉子户就是谁也不给对方留活路,大家一直耗着。
正所谓伤人一千,自损八百,得不偿失。
人际交往的六种模式哈佛法学院的教授罗杰·费舍和威廉·犹利曾合作出版过的《走向共识》建议在谈判中坚持“原则”而不是“立场”。社交也是如此,想要达到社交中的双赢,需要坚持的不是在哪个阵营的立场,而是个人所秉持的原则。
通常完成双赢需要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真正理解对方的想法、需要、顾虑,如果你洞察力强,还可以去思考对方想法的动机和原因。有时你甚至可以比对方更懂他自己。
第二,认清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两人矛盾的主要问题和对方的主要顾虑(而非立场)。
第三,确定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不是你最满意的,但达到了合格标准。)
第四,寻找这种结果的可能实现途径。(可能会困难一些,但对比什么都没发生还是要强很多。)
第五,行动。
很多人说我完成了这五步,心里还是不舒服怎么办?
这很简单,你只要预想下两败俱伤的后果就会释然。
比如情侣吵架,就算互相妥协,两人和好,心里还是会别扭几天,但几天后日子就该怎么过还怎么过了,可如果一旦双方都不肯给台阶,或者一方态度决绝,最终造成两败俱伤,分手这两个字一出口,那心里的创伤可就不是几天能养好的了。
所以,你说是惨痛的两败俱伤好,还是不完美的双赢好呢?
习惯五 知彼解己
女朋友说:“真倒霉,我今天手机被偷了。”
男朋友说:“没事,我也被偷过,上次我在公交车上被人摸走了。”
女朋友:“什么没事啊,我刚买的。”
不欢而散。
这段简单的对话有什么问题?女朋友表达的潜台词是我手机被偷了,你快安慰安慰我,谴责谴责小偷,而男朋友回答的潜台词是这没什么,我也被偷过,不值得大惊小怪。
显然,男朋友在自己说自己的话(专业名称为:自传式回应),这种回应的特点是一句话里离不开“我”字,以自我为中心的对话往往会使双方失去聊天交流的趣味,如果这位男朋友一开头改成“你”或者一个昵称就会完全不一样。
女朋友说:“真倒霉,我今天手机被偷了。”
男朋友说:“亲爱的,你人没事吧?人没受伤就好,手机偷了再买个就是了。”
除了听不懂潜台词之外,还有四种常见的社交错误:
你有没有听过这样的对话开头:
1.“对的;不对。”(价值判断)
2.“到底是怎么回事;是谁;为什么你不;为什么?”(追根究底)
3.“不是,是这样的,我跟你说。”(好为人师)
4.“不是,你的心思我还不知道么,你听我说。”(自以为是)
其实,想要避免上面的沟通障碍也很简单,只需要三步,一听,二问,三注视。
一听,就是做一个好的知音和听众,很多人强势,语速快,信息量大,这时候你只需要认真听着,什么都不说。当对方滔滔不绝的讲完了自己话,又发现你很认真的在听的时候,他会觉得你很尊重他,这种体验会迅速拉近两人的距离。
二问,是根据对方所谈的内容问(不是自己的价值取向来问),做一种积极的反馈,比如用投入的语气重复对方的话,来问一个相关的问题。
例如:“真的吗,那家火锅好吃又便宜?我要去试试。”,这种重复表示了对对方所谈的内容感兴趣,对方会觉得你是个“懂”的人,会更愿意跟你聊下去,尽管你其实只是一直在听,问也问的是对方说过的话。
三注视,是注视着对方的眼睛,这样既表现出你的礼貌修养,还会让对方产生被注视的好感,从而增进两人的谈话质量。
习惯六 统合综效
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受命领导全英抵抗外敌入侵时曾说,他这一生都在为这一刻做准备。同样的,前面的两个习惯也在为“统合综效”做准备。
如果说前面两个习惯(双赢思维、知彼解己)分别代表两个1,那么习惯六就是把它们整合起来,做到:
1+1>2
首先,你的个人目标、原则与他人的目标、原则必然会出现不符,当这种矛盾难以调和的时候,这时你要怎么处理?
其次,当你的个人意志与社会主流趋势相悖的时候(理想与现实),你要怎么处理?
最后,你还能够达到双赢的状态吗?
前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为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求同存异,这个方案是现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外交政策之一。
杀鸡当然要用牛刀,社交不就是小型的外交吗?个人关系处理不好,怎么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呢?
求同存异的精髓是:放弃完美
放弃完美的个人利益,追求可实现的个人利益最大化(双赢)。
同样是个人利益,完美的个人利益就像法西斯这类货色,很容易走上极端,非此即彼,种族灭绝。要拿就拿全部,少一点儿都不行!可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玉石俱焚,两败俱伤,最后自己没得到全部不说,还失去了尊严。
而可实现的个人利益最大化更像现代的国家,比如美国和中国在全球是有利益分歧的,甚至分歧很大,双方都在追逐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两国谁也不可能完全赢了对方,可两国政治上还要往来,两国人民也还要贸易、旅行、留学等等,这时相互尊重(妥协)、统合综效(求同存异)就成了交往的日常模式。
总结一下习惯四至六就是,社交中要追求双赢,方式是知彼解己(一听,二问,三注视),遇到不可调和的矛盾时采用求同存异的策略,搁置争议,放弃完美的个人利益,探索可实现的个人利益最大化。
习惯七 不断更新
你想改变世界吗?
乔布斯说:“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难道还有其他原因吗?”
清楚的说,即使养成了上面的六种习惯(前三个是个人习惯,后三个是公众习惯),你依然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如果加上时间,以进步的角度来看,就完全有可能了。
养成最后一个习惯的方式最难,用时也最长久,你要一直不断通过学习、实践、坚持、反馈的循环更新你自己,更新你的个人能力、认知、思维层级,还要更新你与世界接触的方式,你的社交行为。
那么要如何坚持呢?
这里为大家提供一个坚持下去的通用法则:赏金模式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很多时候坚持不下去是因为没看到甜头,比如很多打过游戏的人都知道,游戏开始前往往有个进度条,玩家看到这个进度条就知道还有多久能进入游戏,可成功没有这个可见的进度条,所以你很难坚持下去。
解决的办法就是,自己给自己设置一个赏金,比如坚持写作这件事,每完成一篇我会给自己积1分,不同的积分可以买不同的东西犒劳自己,我可以用10积分去换个决心,买一根平时不舍得买的钢笔,或者用100积分去换一次遥远的旅行。
一旦人能看到目标和奖赏,坚持下去也就不困难了。
当然,你在坚持的途中肯定会进步,你的认知和行为会发生变化,这时候千万不要怕别人说:“XX是一个善变的人。”
记住,你不是善变,而是你一直在进步,他却在原地踏步,终有一天,他嘲笑的不再是你的梦想,而是他自己残酷的现实。可是无论走的多高,你也不要忘记和他双赢,求同存异,因为这也是你修炼成熟的一部分。
我想在文章结尾感谢史蒂芬·柯维撰写了这本《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于2012年去世,他影响了美国一代人,也许我对他所说的七个习惯的理解还很浅薄,欢迎大家看了我的推荐之后去阅读原著,也许你的个人境遇就因此改变了。
最后一点,千万不要忘记一开始的“行动”的总原则。去行动吧!
因篇幅限制分为上下,习惯一至三为上篇,习惯四至七为下篇。
傻孩儿:
一个独立的作者,南方祖籍,北方生长,随着生活南北辗转。
二流大学新闻系,美其名曰文学学士,曾为主持人,演讲冠军,最佳辩手。
三件事在坚持,原创故事写作,好书分享,演说教练。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欢迎转载点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