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每一种离别,不会恋恋不舍地说再见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个人简介:judith,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签约作者,教书匠和不靠谱妈妈,相信“美食与爱情不可辜负”,对两者的热爱等同于对文字的热情。愿

冰心的散文《谈生命》,头一句:我不敢说什么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

生命本就是一段又一段的旅程,每一段途中,都有一些人加入,又有一些人告别。分别得时候,满怀诚心和祝福说一声“再见”,干干脆脆,爽爽利利。

无论是恋人、朋友、同事、亲人,这样的人生常态,时时都在身边。一天天习惯,一次次践行。


1.

大学宿舍楼下,和小婷在树下一说就半个小时,还腻腻乎乎的那个男生,怎么看都好像是她半个月前就分手的前男友小马。

等小婷上楼来,无话不说的老大,问了一句:他不是已经带新女友回家吃饭了,你们不是分了手了吗?小婷楞了一下,说了一句,让我和老四相视而望,互喷一脸稀饭:我们……还……没分清楚呢……

分个手,有这么难吗?

问一打十八九的小女生,得全部一起跳起来说:难!然后一起吐槽,大骂那个,大谈“分手就要干干脆脆、爽爽利利”的人,冷血、不懂感情,没谈过恋爱。

可是,“分不清”又能怎样?

我曾见过一个很理智的女孩子,20岁大二才有初恋,喜欢一个已经毕业工作的男孩。二十六岁的大男孩,也曾流着眼泪动情地说过,等女孩长大等女孩毕业。

交往一段时间,明里暗里女孩明白,男孩在老家已经有了“对象”,至于有没有定亲结婚,并不清楚。而女孩离毕业本就有两年,又一心毕业考研深造,怎可能让男孩了断老家的一直等他。

思前想后,自己苦苦难过了一个月,女孩瘦了六七斤,想明白了和初恋的男孩不会有将来。于是约了男孩在近郊玩了一整天,回来后,给男孩打了一通电话。

“对不起,咱们分手吧。”

“给我个理由吧。”

“你不能珍惜,没有未来的感情我不要。”

“那……好吧。”

女孩回到宿舍里,抱着枕头哭得昏天黑地、稀里哗啦,但是不再给男孩打一个电话。她说:

我相信在一起的时候,他是真心喜欢我的。但是我们没有未来,这样的感情我不要!他回老家联系不到他之后,他说过,他想找到我,就一定能找到;他没有再来,就是他不能来!我要把记忆留在我们感情最美好的时候。

于是,女孩就这样和那个男孩彻彻底底分开了,再没有任何联系,也没有听到她再提起。

一些心理学流派在治疗心理创伤的时候,希望情感宣泄,但不希望过多的重复。因为每一次重复,都强化了一次那些引起不快的心理感受的记忆。

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会像沙滩上的脚印,渐渐淡出,被潮水抹去。而不要好像祥林嫂,见人说一次失去儿子的痛苦,最后身边的人由同情变为厌烦,自己的一生也随之消逝。

曾经听过一个深情的表白,出自一个女孩:如果别人爱上你,我一定把你抢回来,因为没有人能像我这样理解你、爱你;如果你爱上别人,那我就放你走,因为我怕看着你不快乐,我想让你幸福。

后来,这个女孩选择了离开,平平淡淡干干脆脆地离开。不是因为不爱,是因为给不了男孩想要的幸福。


2.

很多女孩都希望,即使不能在一起,自己也是对方心里,最特别的一个、不一样的一个、永远难忘的一个。

可是,自私地说,我想要的稳稳的幸福!不是过去时中的明星,而是进行时中的唯一!

谁都不是圣人,有点小私心,万一前男友哪天感情不顺生活不好,觉得我可以藕断丝连,又来联系我;而我呢,正和现任恩爱有加、甜甜蜜蜜。前面的错误不可能今天再复制,而现在的“正宫”又多少醋意加疑心。啊,那我岂不是鸡飞蛋打?

所以,不是我冷酷,是我实际。决定不能在一起,一定是有原因,深思熟虑的结果。既然如此,就清清楚楚地明白:分手了,如果忘记我能让你快乐,那么请把我忘记!如果一时还有回忆,请打包封存在小角落,留出内存,会有新的驻进来!

《分手快乐》活泼的乐曲唱出那一段心情,很值得借鉴:

挥别错的才能和对的相逢

离开旧爱 像坐慢车

看透撤了心就会是晴朗的

在朋友生命的最低潮,遇上了一个男子,在工作中她和他成为最默契的搭档,下班后成为可以谈心的朋友,兴趣爱好不仅“臭味相投”而且教学相长:友人已达,恋人未满。但是,这个男子是有家庭和孩子的。

年后,一个长期大项目结束,朋友申请了调动,在朋友圈里设定了仅好友可读的一段话:

贪恋一时的幸福,会让人忘记来时的路和要去的地方。感谢在合适的地方,遇到你,让我站出来重新认识自己;感谢在需要的时候,陪伴我,让我重新恢复力量;也请原谅有一天会离别,因为目标在不同的方向。人生本孤独,珍惜和感激陪伴过的每一个人,不强求,不奢望,坚定地走在自己的路上。

曾经爱过的人,说一声再见,就狠心地扭头走吧,为了自己,也为了曾经心中的他,更为了明天。“相濡以沫”的后面一句,是“不如相忘于江湖”。


3.

最是每年的毕业季,大聚小聚一个又一个,长喝短喝一夜又一夜。

仿佛一个ktv的时间,好把下面的半生都泡在酒里,长歌当哭的当口,要把过去几年的恩怨情仇都重温一遍: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同学几载的情谊,才能在彼此的生命中留下印记。

于是夜夜买醉,日日歌舞升平,时时自拍他拍摆拍留念。有些在图书馆照面只点头而交的人,也瞬间变身美好回忆。

《骊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一首在我国流行于20年代到40年代的学堂乐歌,又名《送别》。李叔同作词,英国人奥德维作曲。歌曲以哀而不伤的曲调,倾诉的迷惘惆怅之情,代表当时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心绪,获得广泛的喜爱。

品味歌词,没有痛哭流涕的场景,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每一份情都浸润在酒中,在漫漫求索的岁月中。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能够再聚,不忘今日的情谊,不在来路上踌躇,一切尽在这醉人的曲调中,在这令人触景生情的歌词中。

再长的路,都有尽头;再顺的途,都有岔路。在每一段路途之后分手,向着自己新的方向前行,是人生的一种常态,好好地道别,好好地珍重,就是对明天的最好祝福。

我不想给你讲,幼儿园孩子都能背诵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不想文绉绉地来一句,“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因为心中的愁绪,不找到一个当口宣泄,又怎能叫青春,怎能对得起少年轻狂?

但仔细品品,那一个个酒杯中泡着的,就一定仅仅是同学情深?不恐怕还有你对改变的未知、对未来的改变的恐惧。

仅就同学好友来说,说了再见,未必就是一别两难,不再相见;说了永不分开的,也许明天的因人际遇,无缘再会。


4.

记得一个老师说过,无论是同学,还是今后的同事,有两种:一种想法相近,为人处世彼此佩服,能够成为朋友;另一种,“三观不同”,互看不顺,也就是一时同路。

对于前一种,如果成为了朋友,彼此的各种好的记在心里。即使多年不见,异地的一通电话,见面的一个都能让你想起曾经的种种。若是没有机会深交,也许若干年后,因各种原因碰到一起,发现更过的话题、共同点,因为曾经的同路更加知己。

如果是后一种,在同学或者同事的时候,做事尽了本分,没有必要为某一个不同观点留下深仇大恨,那么同路之后,不再相见,不再相欠。

其实,分别后的感情,和说再见时的温度没有必然联系;今后见面的频率,也和分开时的形式没有一点关系。

不是为人冰冷,是我最害怕分别时的煽情,再加之从小嘴笨不善表达。所以各种毕业聚会、分别餐会,参加得着实不多,更不要提主动组织倡议了。

但是,不等于我的说得上来的朋友不多。

有一些,中学毕业,大学依旧常来常往,见证了彼此毕业、工作、成家、生子的全部过程,成了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亲人。

有的,因为中间上学工作分开,联系不多。但是地球是圆的,真的应了“山不转水转”这个江湖切口,分开多年竟然在某些场合遇见。又因为学习工作的关系,依然有了交集,相处起来,中间若干年的分开,仿佛只是为见证我们能更好的相遇。依然心无芥蒂,相处愉快。

同事也如此,工作十几年,身边同事和自身岗位的变换,一直有来有去。默默地搬几个箱子,这里那里,来来去去,可旧同事的情谊,从来没有因为没喝过临别酒席而有区别。甚至工作中有些疏漏,旧同事早我发现,还会好心提醒,帮忙解决。这样的情谊,哪里是几个酒局可以牢牢扎住的。

我是当老师的,又大多当班主任。可最怕的事和学生说再见,怕煽情地掉几滴眼泪。因为个人原因,不能带一个班级到毕业,直到最后一次站在那个班的讲台,我也是只字没有透露。直到孩子们开学看见新班主任,才心里一惊,原来那个哪里去了?

有趣的是,那届孩子早已大学毕业,有那么几个隔些日子还会来找我小聚。一个当年的学生一手啤酒,一手烤串说:我跟我妈说,我跟老师吃饭。我妈说,你别骗我,你们老师那么严肃的人,哪里会跟你们这些小孩玩?

同学同事,能成为朋友的人,时间带不走,即使暂别也会兜兜转转,回到身边。

学不会临别时轰轰烈烈地道别,不是因为冷血、不珍惜、不懂情义无价;

是因为面皮薄,即使借了烈酒,也难再唇齿间说出豪言壮语,以为真正的感情,都难用语言表达;

是因为深情的点滴相处,都种在了心中,生根发芽,当彼此需要帮助,繁枝遮阴,桃李相报。

于是,这样好似淡淡地分别,仅仅认真地说一声“再见,请珍重”;实则,心系以往,目视前路,以一颗平常却无比赤诚的心期待着明天。


5.

亲人,是与你血肉相连的人,是你生命中至亲至近的人。

龙应台的《目送》中这样形容与子女亲人的关系,在孩子远去的背影后,在父亲去世的葬礼上。这大概就是人一生不得不经历的最痛苦的离别。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谈生命》中,这样形容一江春水的旅程尽头:

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呵!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不有悲哀!

那一年,我的宝宝刚刚五岁,我带她在电影院看动画片。忘记了是哪个片子,动物们为了生存,大规模迁徙。经历了艰难的迁徙路途,老龟夫妇去世了。

我的宝宝在我怀里哭,我这样告诉宝宝:他们没有迁徙之前,就活了好几百年,走了好多路,做了好多事,他们太累太累了。所以再也没有力气,只想睡睡了。需要休息很长很长时间。别人看他们醒不过来,所以说他们死了。但是他们活了这么久这么辛苦,我们一定不让他们休息,对他们是很残酷的。为了他们好,我们也要让他们休息,不能再走下去。

宝宝听了我的话,渐渐止住了哭。后来家里有老人去世,宝宝也能坦然接受。

我家的老人大多长寿,去世时已九十高寿。我姑奶奶一世未婚,和弟弟也就是我爷爷同住,九十三岁那年送去医院,大夫说,没有哪个器官病变,就好像油灯一样,燃尽了,器官衰竭了。就是老人所说的“老死”了。

很多地方,年纪大的老人去世,被称为“喜丧”,也不能大声地嚎哭。低调的哀伤,送去世的老人走最后最后一程。这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尊重。

鲁迅的《父亲的病》结尾:

“父亲!!”

“什么呢?……。不要嚷……。不……。”他低低地说,又较急地喘着气,好一会,这才复了原状,平静下去了。

“父亲!!”我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

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鲁迅在衍太太的怂恿下,在父亲临终时大喊,一直是鲁迅后来想到父亲的心结。

生命的旅程即将临近,安静地让亲人没有遗憾地离开,对亲人是最后的安慰与祝福。而自己,想到尽己所能,做了应该的事情,无愧于亲人,就是对生命的感激与尊重。

生命的尽头的分别,没有那个物理学家或者哲学家能解释得清楚,但是作为生命的一部分,尊重和遵从,是对亲人最深的尊敬,对生命最高的礼遇。

每个人的生命虽渺小,却各是一段独立的旅程。旅程中有相聚就一定有分别。大与小、长与短、暂时与永恒,都是人生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相聚与离别都是生活中的常态,在每一种临别之时,不需要缱绻难舍与往日情深,不需要繁文缛节与嘶声呐喊,只要怀一颗赤诚之心,说一声“再见”, 向着前路前行。

不会恋恋不舍地说再见,不是因为缘浅,而正是因为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