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炮制不同 甘草功效有异

来源:华佗小知识

炮制发展源流

不同的炮制方法,多取决于同一时代背景下的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的高低。

不同炮制方法与调和药性的应用

《本草纲目》:“甘草外赤中黄,包兼坤离,味浓气薄,资金土德。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善治百邪,得王道之化。赞帝力而人不知,敛神功而己不与,可谓药中之良相也。”故甘草之调和药性乃因其主土气而同兼离火。汤药入胃,犹如食饮入胃,需胃之腐熟,脾之运化,方能令药之偏性达于周身病处除疾。今虽诸药相合,配伍利病,然其中药性各异,寒热相离而不守者;或病虽重却需缓缓图之者;或方剂之力当缓缓达其病所者;或药病得力,但恐伤其脾胃者,常于方中稍加甘草一味,则其所虑除矣。此皆取甘草“调和药性”之功。故甘草调和药性的功效非仅对于寒热错杂之证。又甘草有炮制不同,分为生甘草、炒甘草、蜜炙甘草等等,虽皆有调和药性之功,然何时选用何法,又当求之医者之心。

生甘草

生甘草者,乃直接晒干切片制成饮片。因期间不再加工制作,故得先天之性最强。外赤而内黄,离包坤土,得土中阴气最强,其味甘而性凉,长于清热解毒,缓急止痛。于治疗外感热病或内伤热病的方剂中,可达清热解毒的功效。又因其甘味明显,用量虽少,然甘之缓和功效非作用于疾病,而转达于方剂配伍本身,故于清热方中,甘草一味虽亦有清热解毒之效,但更重要的是取其“缓和”之性,缓和清热方或温热方中药力迅猛之弊,而令其药力徐徐图之,祛邪务尽而不伤正,或给予正气恢复余地。此乃生甘草调和药性之因也。兹举病案如下:

炒甘草

蜜炙甘草

上甘草一味,因其炮制不同而性为有异,功效相别。临床方药取其调和药性功效皆依赖其“甘”之轻重再兼其他,综合用之。兹举病案如下:

上三个病案皆选用柴胡剂加减,然而方中选用的甘草却因选效不同而炮制各异,此当说明中药的炮制于临床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