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汉子”一词的风行,是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由于“女汉子”这个词在实际使用中有多重语义,使用场面也多种多样,文中无法一一探究,且先就词语本身进行分析。
“汉子”一词指的是男人,尤其是被世间被认为有男子气概的男人。而“女汉子”一词,指称的对象性别为女性,这一点应该毫无疑问。通过在“汉子”前冠上“女”字,是表示这个被形容有男子气概的对象,生物学性别为女,自古即有“女丈夫”一词,与之类似。
于是,这里就有疑问产生,即有“属于男人”或“属于女人”的气质存在吗?认为男女差异由先天生理条件决定的本质主义(Essentialism)观点,在过去是主流,但今天学界更多以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来认识性别(Gender)的存在。即,我们通过语言将世界秩序化,通过将男女二元化分类的方法来决定男女“应该”如何存在,“男”“女”特质不过是后天建构的结果。我们不过是诞生在一个通过语言制定性别规范的社会,自己又持续用语言强化这一规范。
“女汉子”被戏称为“第三种性别”,这种“性别”认识显然是建立在本质主义认识的前提下,这里还只是戏称而已,不知如此戏称的人面对跨性别人群又会有何反应。
但现在的倾向是,“女汉子”一词常常是女性主动用来自称,她们在使用这一词汇时,对身为“女汉子”往往表示自豪。那是不是就表示她们摆脱了性别迷思,摆脱了社会的性别规范呢?
此处产生的疑问是,为什么“女汉子”是一种值得自豪的身份?这显然代表了对“男性特质”的标榜,而自称者们标榜自己这些向男性靠拢的特质(自称者们实际具有多少自己标榜的特质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以示和代表“纯粹女性特质”的“软妹子”的区别,背后的潜台词是,只有“男性特质”是优秀的,女性只有向男性靠拢才是优秀的。不知这些自称者们有没有意识到,在这样的前提下,“女汉子”再怎么“汉子”,前面的“女”字就暗示了她们永远次真正的“汉子”一等。(而同时,“女汉子”一词的重复使用,也恰恰更强化了“男性特质”属于男性的社会性别规范。)
当然,自称者们既然愉快地拿“女汉子”来自称,就表示她们潜意识里认同着这样的论述,即:男性是“人”,女性只是男性的“他者”,女性成为“人”的唯一途径就是厌弃女性身份和女性性,向男性靠拢。在中国,自古以来,对“女中豪杰”及“女丈夫”的赞扬就无不充满这一类型的论述,但恰恰是上个世纪以来的“妇女解放”运动更强化了这一论述。从五四知识分子到新中国政权,他们所倡导的“妇女解放”,实质上是以男性为标准改造女性,在这一标准下向女性灌输“男子能做的事,女子也能做”,对“克服”了自身“局限性”的女性大力赞扬,表面上向女性指引了一条解放的道路,给予其享受平等的幻想,其实女性依然不得不陷于男性是“人”,女性只是“他者”的语境下,并将其自觉内化。
可以看出,不少自称“女汉子”的女性,�一面以“女汉子”来标榜自己,一面内心也摆脱不了“女性特质”丧失的自卑,在这种自卑心驱使下,只能进一步强调“女汉子”的正当性。这正反映了当下中国女性的两难处境。身为男性社会中的“他者”,一面不得不厌弃女性身份,一面又被要求保持“女性特质”。放到具体情境中来说,在职场上欲取得与男性同等地位时不得不忘却女性身份,在婚恋时又被要求示弱来配合对方的自尊心。两方面都均衡完满的女性会被视为完美女性,但如果“完美”被当成一般标准来宣扬,我们难道不应该对此质疑吗?
“女汉子”一词的迷思
来源:华佗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