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作业是谈谈对“读”“书”的理解:读书,重在“读”而非“书”。一部《红楼梦》,有人读出“《易》”,有人读出“淫”,有人则读出了“缠绵”、“排满”和“宫闱秘事”;而相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也会读出完全不同的林黛玉和贾宝玉。因此,不存在把《红楼梦》“读完了”之说。
我对今天作业——读书的理解是这样的:读书,确实重点是在读,而非书。一本书,读过一遍,觉得这本书对自己有用,可能会再去读。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去翻,去查具体的某一章节。也可能在某一场景下,此时此刻的场景触发了书中某一个点,而主动去回忆书中的知识,结合这一刻,再次有自己的理解,领悟。也可能这一刻的理解和当时读书时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在这一刻,这本书其实没有带在身边,但是这个过程也是读书的另外一种形式。
读书?查书?——李克富老师思维训练营11/90也许有的书还没有读完,就觉得它对我们一点意义都没有,就把它放弃了,束之高阁,或者是把它扔了,再也不要它了。在以后的日子,或许某一天,在跟别人聊天的时候谈起这本书,对方对这本书很有印象,你在跟对方谈论这本书的时候,也是在重新读这本书的呢。总之只要你读过这本书,读书的这个过程就一直在持续。读书不一定是抱着书,看着它读。
什么才叫读完一本书呢?我觉得如果读过的书,经过时间的沉淀,你真的一点印象都没有啦,一个字都想不起来了,什么书?谁写的?什么内容?总之,任何影响都没有!我认为,这本书你真的可能是读完了——完结了。
当初报考心理咨询师,读《基础知识》教材的时候,我就想着,我要快点把这本教材读完,快点读完。因为当时在听网课的时候,老师说,这本教材至少要读三遍,考试才有可能会过关。所以我就想着多读一遍,再一遍,再读完一遍。读完三遍,我至少会有机会去过关考试。去年在考试前,只读了两遍多,所以考试没有过关。我把考试没有过关的最重要的原因,归结为读书没有读够三遍。
读书?查书?——李克富老师思维训练营11/90今年补考的时候我又再次去读书。我想着这次我一定要读够三遍,读完三遍,我就又有机会去把考试过关。在读书的过程中,我越来越觉得读完了一本书,只是形式上读完了,因为我会经常去想这个知识点是什么意思?在跟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我也经常会去结合书中的知识点,这其实是另外形式上的读书。
尤其是基础心理学那一章,现在那个关于脑的图,我还时常会想起来纠结一番。因为我实在不懂呀!杏仁核在哪里?它是管啥的?基底核在哪里?它又是管啥的?脑干在哪里?等等。我就是想不出来,越想不出来越去想。
那这本书读完了,是真的读完了吗?没有,我只是在用想的方式去读。
所以一本书是读不完的,尤其一本好书是需要不停的一遍又一遍的去复读,反复读,重复读,思考着读。
记得李老师说过,他现在读书更多的是查书。查书也是读书的另外一种形式。
读书?查书?——李克富老师思维训练营11/90现在我也越来越喜欢这种查书式的读书形式,在跟随李老师学习的过程中,在思维训练营的这段时间,在写简书的过程中,在准备课件的过程中,不断地去书中查找知识点,通过知识点去开拓自己要讲的课题内容,不单加深了对知识点的印象,而且对基础知识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串通。
原来读书只是为了读书,读了多少?领会了多少?真的效果并不好。有的时候甚至读着就睡着了。可是现在有目的性的去查书呢?不但睡不着,还会更加聚精会神呢。
现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我们只要想买书,就一定能买到。买到了,看不看呢?好像并不没有多么认真去对待那本书。今天在和同伴一起讨论的时候,对方说了句——书,非借不能读也!
自己有书,好多书!却真的很难静下心来,认真的去阅读一本书。
为什么?
是什么障碍了我们不能认真的去阅读自己辛辛苦苦买来的书呢?还书非借不能读也?有腔有调撇的还挺好听嘞。
读书?查书?——李克富老师思维训练营11/90老师说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所有的咨询不能落到实处,都叫耍流氓。我觉得书买了,不看,也叫耍流氓!还不如不买,买了也可以转出去,给最有需要的人。 所以最近我想就如何深读一本书,把书中的技巧怎么内化成自己能在生活中用到的技巧,尤其是能够自如地灵活的运用,下一点功夫做一点功课。我想一定会有人喜欢!
说着说着,好像偏题了,好吧,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