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真真切切读《老子》:欲问善本何处有?《道德经》文本概述.原创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世面上《道德经》流传文本很多,我精读过、查阅过或浏览过的文本就不下120种,如王弼本、河上公本、傅奕本、敦煌诸本、诸碑本、诸观本以及历代诸刻本,等等。据不完全统计,有目可查的《道德经》校注文本超过450种,更有甚者云“《道德》八十一章,注者三千余家”。《道德经》传本虽多,但绝大多数属于魏晋以后的传抄本,就连汉代传抄本都几乎绝迹,更遑论先秦的文本。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就明确说了,要真正读懂《老子》,还必须选取“真本”“善本”,然后潜心精读之!然而,《道德经》的真善之本去哪里寻求呢?

众多普传《道德经》文本,各有优劣,但总体上都存在主观臆改的情况,相互传抄又互为考校,讹误众多。其中,以曹魏时期少年英才王弼本流传最广,总体而言更接近老子真本一些(但是追溯其源,现今世面上通行的王弼本实为南宋熊克“复镂以传”的翻刻本),但仍多有讹伪,不能称善,有些篡改更是与老子本意背道而驰。

帛书《老子》片段

直到1973年长沙出土了帛书《老子》甲乙本,世人才能真正看到迄今gh为止最接近《老子》原作的文本:帛书《老子》甲本。该本用篆书抄写于秦汉之间,刘邦称帝之前,是目前所能见到的离老子最近的、保存最完整的《老子》文本(虽然1993年在湖北出土的郭店楚竹简《老子》抄写时间约是战国中期,在时间上比帛书《老子》距离老聃更近,但因其残毁太甚(能辨识的大概只有1800来字),难以校勘复原。不过,其残存部分却可与帛书《老子》相参校,证明了帛书《老子》甲本的真善成分)。

众多专家学者对帛书《老子》进行了勘校复原,其中最杰出者当属高明教授,其成果《帛书<老子>校注》是《老子》研究领域当之无愧的扛鼎之作,至今无出其右者。高明教授以博大的学术视野和精深的古文字造诣对帛书《老子》作了令人信服的校勘复原。不熟读此书者,不足以论《老子》。我从2007年开始,每年完整读此书不下12遍,单读复原经文不下100遍

阴阳冲气以为和,可是,社会上很多不和都是阴阳相冲引发的……

但是,即使是帛书《老子》甲本,也绝非真正意义上的善本。一方面,帛书甲本的抄录时间距离老子也有两三百年,其中不可避免有讹误和传抄者的主管妄改。到底老子所作原本是什么样的,应该说即使是老子在世时也没几个人见过,因为先秦诸子的学说文章都是靠相互传抄的,几抄几传就变了,谁也不好说清楚哪个是最真实的,除非作者本人出来指认。另一方面,帛书《老子》甲本也只是当时广泛流传的普通传抄本之一,并且抄写者态度并不严谨,抄写质量并不高。书中不仅多有衍文脱字、误字误句,而且使用假借字也非常随意。比如“静”字,抄写者有时用本字,有时借为“靚”,有时借为“清”,有时借为“情”……但是,本着“越古越近真”的原则,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系统的比照校勘,我们完全应该相信,帛书甲本可算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能读到的《老子》“善本”,其解开了许多千百年来让人感到疑惑玄乎却又不敢贸然言辨的谜团。

我2007年读《帛书老子校注》时的笔迹……一晃眼十多年过去了……

老聃作的《老子》原本是不分章的,只分为《德经》和《道经》两篇,且《德经》在前,《道经》在后。随着传抄流布的庞杂混乱,大约在东汉后期,人们开始将本可称为《德道经》的《老子》叫做《道德经》,并自作聪明地将其支离破碎为81章(也有学者认为“八十一章”本《道德经》早在汉文帝时就已出现。但是,经过大量的研究考证,我不认同这种论断),以迎合“九九归一”的玄说。

要想真正读懂《老子》,准确掌握其大义,首先应当通读全篇致文词烂熟于心,这一阶段不应过多纠缠于一词一句的细节意义。然后,先读《德经》再读《道经》;之所以这样,是有其严密的内在哲理逻辑关系的:先说人类社会的东西,再论上天的东西。第三阶段,逐字逐句精细地读,对其义理、词章都要进行广泛地比照和深入地训诂研究。在这一阶段,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去系统地梳理、重组《道德经》的内容,以构建自己的理解掌握体系。比如,可以把论“道”的句子放在一起来读,今本《道德经》的25章、41章、42章就可以重新组合一起读。可惜的是,大多数人都不是这样读《道德经》的。

我花了近10年功夫,以高明教授勘校复原的帛书《老子》甲本为蓝本,结合自身15年来对《老子》广泛深入的思索研究和社会实践经历,对帛书《老子》甲本作了一些校定,得到了出了当属目前最真、最善之《道德经》文本。

我们不能神化、玄化老子,他是人,不是神

另外,不得不提一下,近两三年出现了一本《姬氏道德经》。我刚读到此书是,一度激动得夜不能寐。逐渐冷静下来后,我虽然认为这本书很有价值,值得读,但总体上还是倾向于此书是伪书(但不一定是一时一人所伪作)。除了其作者说这本书是他们世代“口耳相传”的外,没有任何其他证据证明作者所说的真实性。关于这本书的真伪和价值,我可以专门写上万字的文章来论述,在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

由于大家叫《道德经》已经习惯成自然,我们没有必要去纠正他,仍然叫做《老子》或《道德经》。此正所谓“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就是一个代号而已。

仅仅出于方便讲解和对照查阅,我大致将《德经》分为42部分讲解,《道经》分为36部分讲解,尽量与世传王弼本《道德经》的81章对应起来。各部分讲完后,再综论,大概有3节的内容。

下一节就讲“真真切切读《老子》一:《德经(1:38)》。

王弼,字辅嗣,生于226年,死于249年,三国曹魏山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