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譯文揪誤】齊美爾的「社會化」概念

来源:华佗小知识

齊美爾的社會學理論當中,有個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社會化(Vergesellschaftung)。這個社會化不是意指人類學習並內化能夠融入社會群體的文化、規範、知識、意識形態等等的過程,而是意指社會的形成過程。就像液體是在特地溫度當中分子相互作用下 “液化”的結果、恐龍化石是恐龍屍體被泥沙掩埋後與沈積物的相互作用下 “石化”的結果一樣,社會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下 “社會化”的結果。換言之,齊美爾的「社會化」意指人與人之間彼此連結在一起,動態地形成一個叫做「社會」的過程。


一般中文社會學界提到 “社會化”,多半指的是英文的socialization或德文的Sozialisation,意指人類學習並內化能夠融入社會群體的文化、規範、知識、意識形態等等的過程。但齊美爾所說的 “社會化”沒有個人學習內化社會規範的意思,而是意指社會形成過程。齊美爾早期使用的詞彙是Sozialisierung(或較古的德文拼法Socialisierung,一樣中譯皆為 “社會化”) ,這個德文字的意涵比較模糊,同時具有學習內化社會規範之意與社會形成過程之意;約莫1895年之後後來齊美爾才一律使用意涵更為明確的Vegesellschaftung。

我個人覺得關於社會化最清楚的解釋,在齊美爾1917年出版的、俗稱「小社會學」的《社會學的基本問題:個體與社會》第一章當中。我一直到很最近才發現,這一章其實有中譯本,收錄在《橋與門》第二十一章。

剛剛寫論文,想原文照引這一章當中一段很重要的句子,想說參考中譯,如果中譯譯得不錯,我直接就引中譯本,讓讀者們可以回去找出處,一起看看我這援引是否合理。但看了譯文,覺得非常不可思議。

先說原文:

Gesellschaft in ihrem fortwährend sich realisierenden Leben bedeutet immer, dass die Einzelnen vermöge gegenseitig ausgeübter Beeinflussung und Bestimmung verknüpft sind. Sie ist also eigentlich etwas Funktionelles, etwas, was die Individuen tun und leiden, und ihrem Grundcharakter nach sollte man nicht von Gesellschaft, sondern von Vergesellschaftung sprechen. Gesellschaft ist dann nur der Name für einen Umkreis von Individuen, die durch derartig sich auswirkende Wechselbeziehungen aneinander gebunden sind und die man deshalb als eine Einheit bezeichnet [...]. (Simmel, 1917: 14)

橋與門的中譯:

不斷實踐社交生活的社團畢竟意味著個人由於相互的影響和制約是連結在一起的。所以,社團畢竟還是有點作用的。比方說,一個人正在做什麼,有什麼煩惱,你大可不必跟他談論什麼社會,而跟他談參與社交就可以了。一群人由於互相交往而連結在一起,我們把他們看成是一個統一體。(橋與門,P. 241-242)

這中譯哪裡出問題?這中譯沒有沒問題的地方。我提供我的翻譯當對照,就可以知道到底發生什麼事了:

社會在人類持續不斷實現下去的生活當中,總是意味著諸多個別的人因為彼此影響與彼此確認而聯繫在一起。也就是說,社會根本上是某種在運行的東西,某種由個體們做出來與承受著的東西。而且因為社會的這種特徵,人們要探討的不應是社會,而是社會化。社會不過就是用以指涉由諸多個體所構成的範圍的名稱,這些個體透過持續作用的相互關係以彼此相連結,並使人們將之指稱為一個整體。

我只想說,這段句子非常重要,但橋與門的翻譯完全沒有把這段重要句子譯好,很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