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道德悟》连载——第三章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不推崇有才干的人,使得民众不争名利。不认为难以得到的物品很贵重,使得民众不做偷盗之事。不显现那些可以诱发人们欲望的东西,使民众的内心不混乱。所以,圣人治理天下的办法,使他的心空,使他的肚子饱,削弱他的意志。强健他的骨骼;使人民无所知,无所欲,使所谓的“智者”不敢胡作非为。这就是无为的方法,没有什么是不能治理的。

虚心、实腹,弱志,强骨。使民无知的做法必然是消极的。也是应为今人所批判的。对于道德经思想中的消极成分我们毋须讳言。然,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于道的学习。本章中笔者着重想谈的,恰是这字里行间若隐若现之物——欲。

试问,现代社会的人,真的幸福么?现代社会的人,生活的追求是什么?为房,为车,为名誉,为地位,为金钱.......总之,为的是满足一份虚荣,为的是别人向自己投来欣羡目光时的满足。而这些便足够使一个人毕其一生之力为之奔波操劳。如此这般,又何来时间为自己而活呢?这样的人生,实则可笑之极,可悲之极。自然,幸福也就无从谈起。

可悲可怜之人啊!无形中已沦为“欲”的奴隶竟浑然不知。任欲驱使却乐此不疲。欲,扭曲了价值,扭曲了社会,扭曲了每个受它控制之人的心与魂灵。欲不,何以道?修道,即欲的过程。亦或说,是克除满足虚荣的心魔的过程。

“当一个人活的浮躁不安时,实际上已经把生命交给了外界和别人,自己也沦为了物奴和外部力量的附庸”道无所不包,但并非高深莫测。有时它教会我们的仅仅是最简单的道理:活在当下,以已有之幸福为幸福,不以未有之幸福为悲哀。然而,这样的道理,又往往被多少人忽略了呢?

回归原点,扪心自问。我们又是从何时开始沦为物欲的奴隶的呢?呱呱坠地,对世界的一切充满的都是新奇与向往。这世上怕是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比婴儿的心灵还要纯洁的了。随着个体的不断成长,对外物的认识不断加深,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越来越多,所受的累赘却也越来越多。本无名利心的人看到社会上其他人对于名利的趋之若鹜便也效仿起来;本无财色心的人看到社会上其他人的拜金逐色便也淫邪起来。简言之,初降于世的纯洁是被世间已有的污秽所慢慢侵蚀的。这污秽的源点,就是欲望。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讲求克制欲望,并非是消灭人欲。人之所以为人的正常合理的需求是无可非议的。功成名就与淡泊名利实则并不冲突矛盾。讲的亦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功成名就,侧重的是人生价值的实现;淡泊名利,侧重的是不过分计较个人的得失。一者入世,一者出世。出入自然,方是道学的真正精粹所在。

将欲望完全消除,既不现实,也没有意义。道学是使人更为快乐的一门学问,若一味的克欲而使人神魂颠倒,走火入魔,岂不是本末倒置的大笑话。因此,这便又归结到了“度”的问题。对于欲望,要做到恰到好处。既不能使自己沦为其傀儡,亦不能为了一味的灭欲而使落得身心俱疲的境地。克欲如此,道学中的其他修为亦是如此。奥妙往往就在于那一个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