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别让“评判”的话毁了孩子,父母要谨记守住这两个底线……

2025-05-06 来源:华佗小知识

作者:主创团·牧青野

最近,女儿学校举行运动会。

她说她一个项目都没有报名,还自豪地对我炫耀:“妈妈,我要做一个普通的观众。”

看她还在高兴地和我分享,我却一点都笑不出来。

说实在的,可能是因为自己从小接受的固有观念,我听到女儿要当观众的第一反应,是她怎么这么没出息。

记得我当时还苦口婆心地“教育”她:“你可不能这么摆烂,要大胆一点,积极参加比赛。”

没想到女儿来了句:“做观众没什么不好啊,我会认真给每一个参加比赛的同学鼓掌。”

当时我愣了一下,突然意识到自己在下意识用评判的目光,去看待“做观众”这件事,但这在女儿眼中,不过是赛场上的一个角色罢了。

都说父母负面的评价,会影响孩子对客观事实的观察。

我自己从小接受的教育观,是只有站在舞台上大放光芒,才算得上优秀。

这种错误的思维认知形成了我的下意识反应,而现在,我又在用它来教育我的孩子。

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影响,是生活的细节。

如果不是这次足够警觉,可能我会把这种代际传承而来的错误教育观,继续“润物细无声”地复刻在女儿身上……

不带负面评论的评价

才能正确回应孩子

想起前不久刷到的一个视频。

主持人问:“父母一定要忍住,绝对不能说的话有哪些?”

作为嘉宾的心理专家黄仕明说道:

“关于‘身份层面’的一些负面语言。

比如,如果有孩子说,‘我是一个抑郁的人。’那我会说,‘你是说,你笑得比别人少一点吗?’

如果我的孩子对我说,‘爸爸,我肯定会失败的。’那我会说,‘噢,那你是说这一次你会失败吗?’

当孩子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有了负面的评价,比如认为自己是个抑郁的人,认为自己是个失败的人。他就会产生相对应的负面行为,比如绝望、放弃……”

负面的行为持续存在,就会形成负面的习惯,反而会再次反噬到孩子身上。

行为,是相对容易被改变的,只要不再被强化。

但在真实的养育中,很多父母总喜欢负面化孩子的某个行为,这就很容易让孩子丧失信心,直到孩子真的变得很差劲。

知乎网友@林禄和上初三时,父母为了让他跟上化学课程节奏,给他报了补习班。

可能是因为天生对理科不敏感,他明明学得很努力,但卷子一发下来,上面还是会有一些大红叉。

不过好在他对自己的能力很了解,觉得考不到最好只是实力使然,好好保持就行,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他父母却不这么想,一周七次默写,他们永远只盯着他考得不好的那次成绩质问。

在他父母眼中,化学是最简单的课程,只要背诵加一点理解就行,所以他们认定儿子考不好就是没认真学。

他也曾向父母解释,自己无论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把化学这门课学到特别好,这是事实。

但他父母却被他彻底激怒,觉得他在逃避问题。

他父亲甚至把他压在书房墙上,一遍遍嘶吼着问他每天到底在学什么,他被父亲骂没资格做人,父亲看向他的目光,凶狠到让他觉得父亲会杀了自己。

他在描述完这些事,最后说的一句话,语气平静,却让人心疼:

“那天以前,我还是个自负到狂妄的青春期男孩;

那天之后,直到现在,自卑和懦弱都已刻进我的骨髓。

我丧失了对化学的兴趣,在17岁得了抑郁症,休了学,迷茫地看着自己的生命衰败……”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说过:

“当父母成为一面扭曲真相的镜子时,孩子就无法照见真实的自己。”

一个在自己不太擅长学科努力上进的孩子,就这么被生生逼成了本不该成为的样子。

如果他的父母能正确看待儿子的不擅长,看见儿子的努力,给出更好的帮助和引导,或许,这个故事就是另一个结果了。

你看,越是先入为主的观察,越容易忽略孩子的真实需求。

当孩子的行为被定义上负面的标签,孩子和父母就都失去了变得更好的可能性。

只有父母不带负面评论的“观察”,才能真正看见和了解孩子,并正确给出回应。

不带负面评论的评价

才能真正给孩子能量

到中年后,我渐渐迷上了养花。

在养花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同样的种子,洒在一个大花盆里,背阴的地方,小苗的个头窜得反而比向阳的地方快多了,但这些小苗的茎干徒长,很难长壮实。

当时觉得奇怪,便问了问网友,被大家的回复笑疯:

“背阴处徒长的苗,拼了命地在找,阳光呢?阳光在哪?”

直到刷到另一位网友的评论,才觉心酸:

“这些没有阳光、徒长的苗,就像那些在家里获得不了‘温暖’的孩子,早熟、发育快,却内在力量空虚,很容易衰竭;

而那些在家里能获得很多‘阳光’的孩子,不必争先恐后地长高,而是能顺应自己的自然生长速度,‘苗’也活得粗壮健康。”

无比认同!

其实,父母不对孩子说“身份层面”的负面语言:

1、浅层来看,是不给孩子的一些行为和表现贴上负面的标签;

2、深层来看,是父母用更积极的态度和格局,去客观看待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并提供帮助,让孩子越变越好。

当父母不去“批判”和“评论”孩子的当下,孩子就能获得更多来自“阳光的温暖”,当他们内心力量充足,就能按照自己真实的样子自由生长。

如果我们在和孩子沟通时,过度使用“批判”和“评论”,就很容易陷入“自洽陷阱”(用我们的标准去评判和要求孩子)。

这势必会让沟通陷入无效。

就好比很多父母经常会烦恼的:为什么我明明是为了孩子好,但他们就是不按照我说的做。

不是孩子不听话、不懂事,是孩子在抗拒执行“父母的标准和要求”。

复旦大学教授沈亦斐也曾说过:

为什么很多父母和孩子,每一次原本是为了沟通而进行的沟通,最后不是变成了吵架,就是伤害?

根本原因是因为,沟通的前提是——“我们双方能够不做评判的,去寻求共识。”

沟通是为了解决问题,带有负面评价的沟通,只是在宣泄情绪。

所以说,父母不带负面评价的“沟通”,才能真正给孩子心理能量,才能真正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温柔有力量的父母

是给孩子最大的鼓励和支持

偶然刷到过一段很有共鸣的话:

“我们这一代父母,好像都很会爱孩子。

孩子说喜欢的东西,不用央求太多,我们也会买给他们。

我们会照顾他们的情绪,会尊重他们的想法,会尽可能给他们更多的陪伴和爱。

虽然我们只是最普通的家庭,最普通的父母,但还是在尽全力给孩子最好的童年时光。

我们希望他们有一个足够好的童年,去抵抗这一生的风雨。

希望他们被好好爱着,这样才能在未来的艰难中,一次次救赎自己。”

这种养育方式,其实是一种“补偿式育儿”:因为自己没有获得过很多的爱,所以想给孩子很多的爱。

如果仔细看看那些总是用批判的目光审视孩子的父母,他们的背后,几乎都有过一个同样被审视、被批判的童年。

一个16岁的女孩,曾在网上倾诉自己的母亲是个“疯子”。

小时候无论她做什么,都会被母亲挑刺。

在她的印象中,母亲就像个负能量的毒气弹,无差别“炸伤”她的每一个人生阶段:

她开心,母亲就骂她一天只知道摆出得瑟样;

她难过,母亲就说她给全家摆脸色;

她和男孩交朋友,母亲就骂她是贱货,不洁身自好;

她但凡敢反抗一句,母亲就骂她是白眼狼,打爹骂娘。

她曾深深地恨着母亲,直到70岁的姥爷出了车祸,母亲陪床照顾时,她看到姥爷像妈妈骂她一样,肆无忌惮地攻击着母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她这才意识到,母亲只是复制粘贴了姥爷的教养方式。

她也才明白过来,母亲是爱她的,但是母亲的认知,让她在养育中只会用习惯的养育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

你看,明明爱孩子最深,但也伤孩子最深。

因为习惯了被错误的养育方式对待,所以习惯性地用错误的养育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

虽然这种分析并不绝对,但却是很多真实的现状。

如果想要走出这种惯性思维,可以试试这三个建议:

1、管孩子,守好两个标准

心理专家曾奇峰曾说过,父母在管孩子时,要守好两条“金线”。

一个是当你感觉自己太累、太麻烦,情绪波动太大时,代表你因为管孩子耗费了太多时间和精力,产生了怨气。

这时候一定要告诉自己:“暂停!”

当被消耗太过,疲劳感和麻烦感会让你很难保持客观状态,去面对孩子身上层出不穷的“问题”(此处“问题”非贬义)。

还有一个是当你不愿意丧失“权力”的时候,不要去管孩子。

因为一旦教养中父母的“权力”(此处的“权力”并不指规则,规则和底线是养育中的必须)站到了高位,就无法平等地看待孩子,也无法平等地和孩子沟通。

2、孩子是很难主动改变的,除非他感觉到被爱

心理学中认为,当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情感是正向流动,比如从父母处收获到的是赞美、鼓励、认可……

那么,孩子就会形成安全型依恋。

而如果孩子从父母那里收获的是指责、埋怨……

他们就容易陷入焦虑型或回避型依恋,然后会把大量的能量消耗在寻求父母或他人的关注,还有对自我的保护上,很难有精力去成长自我。

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越是童年从父母那里收获到正反馈多的孩子,长大后越独立自信。

别怕给孩子的爱太多,当孩子感受到足够的爱和安全感了,心理需求满足了,才能焕发出向好而行的生命力。

3、父母的第一任务,不是“情绪稳定”

听过一个很扎心的观点:

为什么很多父母做不到情绪稳定?因为见的“世面”不够。

这句话虽然有些绝对,但从某种角度来说也并不无道理。

因为见的世面不够,所以总揪着孩子身上的一件件小事,觉得是天大的事;

因为见的世面不够,所以总觉得孩子必须要听自己的话,才能完成自己都没有完成的期待……

这里的“见世面”,更确切来说,是父母的认知。

比如对孩子各个年龄段心理特点的认知;对现在孩子所面对的时代、环境、社交压力的认知;对自我的认知等等。

当“认知”不够,情绪就无法稳定,一点小事就炸毛,一点小问题就随意上升高度,一点担忧就焦虑得不得了……

父母的情绪不稳定了,孩子的心就不安定了。

孩子的心不安定了,心理问题就随之而来了。

所以说,父母提升自我认知,才是对孩子真正有远见的养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