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5高考作文陪跑营”推荐范文:用灵魂去发问,让时间给结论

2025-05-02 来源:华佗小知识

跟着老梁跑,作文写得好。

作文写得好,语文差不了。

首科心有底,成绩没人比。

作文听老梁,高考一定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比较简单,仅有两句话。第一句话指出小时候和长大后的区别:“喜欢发问”与“看重结论”。第二句话指出人们对这种表现的不同态度和观点:“担忧”与“觉得正常”。

材料的关键词是“喜欢发问”与“看重结论”,这二者之间具有辩证关系,考查的是考生的思辨性。仔细分析材料,“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这句话是对现象的描述,而“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则是人们对于上述现象的两种观点。

对于“现象”,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思考:

(1)一个人的时间变化维度:“小时候”是“喜欢发问的”,然后随着时间的迁移,这个人长大了,“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这是“小时候”和“长大后”的时间对比关系。

(2)“发自内心”和“身不由己”的维度: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这里的“喜欢”二字,是最终发自内心的选择,也就是说小时候是尊重了自己的内心。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这里的“往往”二字,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性动作,往往有一些东西在驱动你“更看重”结果,这里面,一种“身不由己”的感觉,就出来了。

(3)“过程”与“结果”的辩证关系维度:“喜欢发问”是侧重于对“过程”的探究和思考,尽管不懂,但至少努力去探究。“往往看重结论”是侧重于对“结果”的追求,也许这个时候,长大后的你,很多事情,你还是“不懂”,但你已经失去了“求知欲”,你也不想知道为什么,只要结果是好的,那就可以了,所以“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

对于人们的观点,可以做如下思考:

(1)之所以有人担忧,是因为人们不再发问,只看重结论。一个过分看重结论的成人世界,很容易陷入僵化的泥潭之中,没有什么创新的思想,不敢越雷池半步,造成社会文化的发展缓慢,科学技术的停滞不前。因此成年人也需要多提问,不能够仅仅满足于结论。

(2)有人觉得正常,是因为成人对大千世界已经获得了一些基本的答案,需要考虑实用,考虑结果,考虑价值。从题目的字面上来看,成年人只是更看重结论,并不等于成年人就真的不发问。很多时候成年人的问题是放在心里的,是默默探究的。这里我们要关注“看重”这个词,看重表面意思是指成年人喜欢利用结论,喜欢得出结论之外,它也包含着成年人对结论的思考和争辩。因为看重结论,因为想要更好的结论,因为想让结论更接近于真理,极有可能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所以看重结论和提问之间并不矛盾。

出现不同观点,说明这个事情在社会大众当中是有“分歧”的。我们在文章中,要学会尊重分歧,理解分歧,分析分歧,最终争取消除分歧,形成有利的、正确的“社会共识”。这个命题引导考生关注自我成长,关怀社会现实,进一步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从“感悟和思考”可知,文体是议论文。面对有人担忧,有人觉得正常,考生也要有自己的态度倾向,进而明确立意。写作时,考生既可以写如何在成长过程中继续保有孩童时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也可以分析理性探究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实际效用。同时,考生还可以就“喜欢发问”与“看重结论”之间的辩证关系展开写作。可以运用多种论证手法,观点要明确,脉络要清晰,例子要典型。

【立意】

1.有思之问,问而有果。

2.勇于探究,关注过程,重视结论。

3.保持好奇心,伟大的真理始于探究。

4.结论基于探究而产生,探究方可获得结论。

【范文】

用灵魂去发问,让时间给结论

小时候,世界在童稚的眼中是陌生的,即便是燕子归来、老枝发芽,都带着新鲜的意味,每一点小小的改变,都会给孩子带来一个“为什么”。然而时光荏苒,曾经对世界好奇的孩童开始长大,日渐沉稳,他们往往不再喜欢发问,更看重结论。有人对这种转变不免担忧,然而这其实再正常不过。因为,对世界的熟悉,必然意味着认知的增长,我们所需要做的,是用灵魂去发问,让时间给结论。

孩子的“为什么”,更多的是疑惑和迷茫,只是发于好奇,成长其实体现在是否是源于灵魂的追问。只是将时间与精力耗费在质疑既有的结论与规则,而忘却用灵魂来探索不曾了解的未知,岂不是生命的巨大浪费?何况结论意味着经验与智慧,是人类在一次次失败的探索之后的宝贵经验总结,是荡涤迷雾的不二良方。既然时间给了成长以结论,我们又何须担忧?

我们看到牛顿发自灵魂的追问:“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却鲜有人关注,若是没有伽利略对速度和加速度、重力和自由落体的研究与结论,牛顿何以凭空生造三大定律来?《尚书》有言:“好问则裕,自用则小。”但少了结论的启发和引导,盲目的发问,自然会偏离科学的正轨。正如晚年的牛顿,他脱离了前人科学严谨的结论,妄图证明上帝的存在,求索个人无法理解的未知,便再无辉煌的科学成就了。一味地追问,而少了既有结论来奠基,其后果自然是泯然众人矣。

须知,孩童的“为什么”,是探索未知,然而成人的结论,则是维护已知的世界与平衡,托举着未来,不断地发展。

“独上高楼”的孤独到“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持,再到“蓦然回首”的顿悟,王国维提出“境界说”的基础,是饱读诗书的厚重文化底蕴。伟大领袖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后,毅然到井冈山会师,带着无法复制苏联“十月革命”“城市保卫农村”道路的疑惑,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新战略,依然是在王明、博古不断失败的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国之重器航空母舰,研究启端于乌克兰弃置十多年的“瓦良格号”,之后的辽宁舰、山东舰,再到今年的福建舰下水,哪一个不是在既有的科研结论上的创新啊?种种辉煌,哪一种能缺少既有结论的支持呢?

新时代的我们敢于发问,敢于打破“标准答案”的束缚,这正是我们朝气蓬勃的原因。而敢问、善问“为什么”,再寻求前人的智慧与已有的结论作支撑,则既是对待这个世界的正确研究态度,更是对生活的正常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