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是否需要取消英语在中小学的主科地位”的消息刷爆了各大教育平台。持支持意见的人认为:现在的中小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英语不再像过去那样重要了,还有必要这样大费周章吗?
持反对意见的人则认为:取消英语的主科地位为时过早,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最大的意义在于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是在塑造思维方式,质疑英语只对10%的大学毕业生有用,就相当于质疑中学数学的实用性一样,都过于片面。
一直以来,只要是关于教育的问题就会引起人们的热烈讨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整个社会对于教育的重视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焦虑。
最近,“别人家的孩子”武亦姝又登上了热搜。这位2017年霸屏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冠军,如今以613分的高分如愿考上了北京清华大学。
网友们频频向其父母发出请教:到底是怎么教育出这样优秀的孩子的?武亦姝的父母在一次访谈中提到,他们也曾为了孩子的学习而操碎了心,只因没有找对教育方法。
及时改变教育方式
武亦姝的父亲和母亲都是知识分子,父亲毕业于985名校,现在是全国律师协会会员,而母亲则是一位美术老师。有这样的父母,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武亦姝一定从小就受到父母的影响,非常热爱学习吧。
事实上,没有一个小孩子是不贪玩的,孩子们的天性就是爱玩,动画片、游戏机、下棋,身为00后的武亦姝小时候也同样沉迷这些娱乐活动。
武亦姝从上幼儿园开始,父母就让她上补习班了,并且给她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语数外是基本课程,另外还有背诵古诗、绘画课等等,从周一到周日每天排得满满当当的。
4岁的孩子哪里承受得来这样的压力,武亦姝也不例外,但她也不能忤逆爸妈的意思,所以她每天表面上努力地配合,其实收效全无,根本没有学到脑子里去。时间长了,父母也纳闷了,花了那么多功夫,孩子看似每天在学习,怎么一点效果也没有呢。这想必也是今天很多家长的疑惑吧。
有一次,武亦姝的父母去拜访一位朋友,他们发现在两家大人闲聊的时候,朋友的孩子在一边安静地翻看着书本,武亦姝的父母非常羡慕地向朋友讨教教育的方法。
对方说,他们平时一有空就全家人在一起读书,读完还交流感想,互相讨论,久而久之孩子就变得非常喜爱读书了,还养成了主动阅读,手不释卷的好习惯。
武亦姝的父母采纳了朋友的良策,她的父母改变了平时的生活和娱乐习惯,把下棋、看电视变成了阅读书籍。
她的父亲坚持每天下班以后就把手机关机,专心陪伴女儿读书学习,他们选择一起阅读《二十四史》、《山海经》这样的古代文学,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吸收书里的知识。他们将游戏融入了学习中,背诵古诗词和成语不再是单纯地颠来倒去地读,读完了背,而是扮演起了古诗里的角色,改编成语故事,利用成语接龙等方式来学习和巩固这些难记的文学常识。
家中的学习氛围一培养起来,武亦姝自然而然地就爱上了古诗文,这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使得她会主动想要去学习更多这方面的知识,慢慢地就养成了自律的学习习惯。
可见,学霸并不一定是天生的,后天的学习环境同样重要。
表面功夫在实力面前不堪一击
许多家长也和曾经的武亦姝父母一样,给孩子报了一大堆班,制定了一大堆计划,带着孩子从这个补习班奔到另一个补习班,连路上的时间都要用来背几个英文单词或者几首古诗,结果孩子的成绩就是没有起色。
看似孩子一天到晚都坐在写字台前埋头苦做,明明也很努力了,在考试面前却不堪一击,成绩不见起色不说,还每况愈下。
其实这样的孩子并不是真正在努力,只是在敷衍家长,做表面功夫。他们也不是存心要这样,只是所有的时间都被家长安排完了,他们自己无法决定任何事情,也就不需要去思考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而是完成家长安排的任务就行了。
孩子缺乏内在驱动力,他的关注点从学习的好坏变成了是否完成了家长布置的任务,这样的学习花再多时间都是无用功,时间长了孩子还容易产生对学习的消极情绪,认为自己不管多努力都学不好,最后变成厌恶学习。
有多少孩子正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他们战略上的懒惰和消极?无数学霸的故事向我们证明了,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成为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再配合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坚持不懈地努力,才是成为学霸的正确姿势。
给孩子最适合的教育
大部分的家长都梦想着孩子能够一鸣惊人,一飞冲天,成为人人羡慕的学霸。但是大家都忘记了一个事实,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学习上达到令人满意的成绩,我们现在强调素质教育正是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爱因斯坦,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闪光点。
如果不了解孩子的情况,一味地要求孩子做一个“学霸”,这样不仅会扼杀孩子学习的兴趣,可能还会毁掉孩子身上藏着的其他天赋。
还有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好好读书的同时,自己却做着与之相反的事情:玩手机、打游戏、看电视……这样的教育就跟孩子的表面功夫如出一辙,也是一种无效的陪伴教育。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孩子看着自己的父母天天打游戏看电视,他又怎么会提得起劲来学习呢?武亦姝的父母为了陪伴孩子学习,一下班就关掉手机,专心陪伴孩子学习,一做就是十年,并不是说人人都要做到这个地步,但是至少在陪伴孩子的几小时内能做到心无旁骛,就是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了。
另外有一部分家长之所以给孩子报许多的学习班,仅仅出于不甘落于人后的心理:看到别的人都在给孩子上各种补习班,他们也觉得自己家绝不能落下了。这部分家长的问题是,他们自己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孩子就更加一头雾水了。最后的学习效果当然不会理想。
小结:
我们要给孩子最适合的教育,而不是我们大人认为的“最好的”教育。
在培养孩子之前,我们家长要先以身作则,戒掉整天刷手机、打游戏的习惯,为孩子打造一片安静地学习环境。然后,我们还要试着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培养兴趣的前提上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而不是一味进行填鸭式教学。
最后,我们要适当激发孩子的学习内驱力,不要大包大揽孩子的学习与生活,要让孩子养成自己的学习习惯,只有自律的人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坚持地更久。
教育是家长终生的课题,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道路上尽早养成自律的好习惯,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目标,确立学习的计划,才能推动他们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这样即使他们并不是最耀眼的那一个,也一定会是努力过后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