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小学到高考,清华学霸的‘全科提分地图’:看完真的少走弯路!

2025-04-24 来源:华佗小知识

在过去,“题海战术”一直被视为“下策”,争议不断。

刷题真的这么妖魔化?陈熙旭不这么认为,从福建考入清华大学电子系后,他坦言,“题海战术没毛病,但不能盲刷,得用对方法。”

高三时,陈熙旭每天的习惯就是一定要刷一套高考真题。“大家都在刷。”虽然刷同样数量的题,陈熙旭却能脱颖而出

不仅如此,自己梳理+从外界吸取的大量知识干货支撑他完成高中三年的所有课前预习,从起跑线开始加速“超车”。

熙旭自己总结出的刷题方法和预习方法,究竟好用在哪儿?一起听他展开讲讲。

初中开始,熙旭就坚持每天预习第二天的内容,提前做习题。即便当天作业量大,熙旭也咬牙坚持。

提前预习之后,第二天上课也能更有针对性,“更有重点地听”,正如熙旭所言,“一节课40-45分钟,但真正能全神贯注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到一半,因此带着侧重点去听课就很有必要。”

无论学什么、做什么,熙旭都讲究对症下药。“像我这种脑子不是特别聪明的学生,就是方法决定成败。”

初一,熙旭每天都会在学校完成好功课,这样回家后,他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借助课外辅助手段来预习下一天的知识点。

“网络上的一些视频资源,在预习上的帮助很大,尤其是理科,有了老师的专业讲解,以前学不懂的难题不攻自破”。

比如,数学网课上,老师讲解的平面几何就给陈熙旭印象深刻,“老师挖掘的知识点太密集了,我预习的都不到三分之一。”

再比如,化学网课上,老师三言两语就解开陈熙旭的疑惑。熙旭这才意识到,不是知识点难,是他之前的思维方式没有被点拨。

预习的另外一个“意外之喜”是能帮人根治懒癌和拖延症。自从熙旭开始跟着网课预习,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之后,学习效率肉眼可见地提升,数学和化学成绩名列前茅。

这样的正反馈让他彻底成为了“行动派”,尝到了“脑内千山万水,不如脚下一步”的甜头,拖延症之类的也就不攻自破。

在中考时,陈熙旭以年级第二的好成绩升入高中。这让陈熙旭体会到把学习节奏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乐趣,“小步慢跑,也不累,还挺见成效,有点小骄傲,也很有成就感。”

进入高中后,陈熙旭每天的做题量比初中翻了一倍。针对一个知识点,陈熙旭通常会做二十多道题练手。

学习理科,避免不了刷题。陈熙旭认为,“理科考的就是能不能熟练掌握知识点,熟练的前提就是题量。”

每天学校的晚自习结束后,他还给自己额外加两小时刷题,高二开始每天数学刷题50分钟,物化生各20分钟

但陈熙旭没给自己下“死任务”,他学得很灵活,“如果当天学校留的作业特别多,或者特别累状态不好就歇一天。”

高三后,陈熙旭开始每天刷一套高考真题,“数理化生四科轮着来。”他也刷网课提供的习题册,题量越攒越多,知识越学越透,成绩也稳步提升。

后来,他甚至主动找班主任老师要题。陈熙旭看似刷题“上头”了,但他不盲目,每天都会总结这一天刷题的错误点,思考原因,找出解决办法

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陈熙旭会向答疑软件寻助——“很好用,有些问题问老师或上网查都没答案,最后在软件上找到了。”

对于大部分人都害怕的压轴大题,一开始陈熙旭也深陷这种畏难情绪,考试时他把大量时间耗在压轴大题上,“越怕越答不出来,然后就紧张,更没思路了,恶性循环。”

帮助陈熙旭缓解这种畏难情绪的是数学老师。老师针对平面几何的压轴大题整理出几大题型,方便答题时直接对号入座。

以前考试时陈熙旭没思路,后来他能立刻分辨出题型,迅速套用老师教的方法,一道大题就迎刃而解。时间上也充裕了,陈熙旭常常提前半小时做完所有题目,留大量时间检查试卷,数学成绩立竿见影地攀升,常年是全班第一。

后来在物理网课上,老师也用同样方法总结压轴大题,陈熙旭又把物理难点攻破。他这才知道其实压轴大题并不难,难的是怎样找到对的方法克服畏难心理。

相对于理科的大量刷题,陈熙旭认为文科学习反而跟紧课堂更高效。大多数理科生会把语文、英语课当成自习,但陈熙旭不会。“文科零碎知识点很多,但这些课堂上基本都会覆盖。”

除此之外,每天的早读他也会认真背英语单词和英语范文,晚自习认真完成文科作业,专时专用。每一周陈熙旭会拿出一些时间刷一套语文和英语真题。每次考试前他会把大量复习时间投入在文科上,背知识点、背作文模板、集中刷题找手感。

相对于理科,陈熙旭在文科上投入不多,却能常年保持理科年级前五的好成绩。“理科生跟紧文科课堂是关键,按老师的要求做题、背知识点,这就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

高二末,陈熙旭目送高三的学长学姐奔赴高考考场,第一次意识到高考已经行至眼前,“下一个就轮到我了!”陈熙旭心里突然发慌。

高二分班后,常年稳居年级前三名的陈熙旭突然掉出年级前十名。来自父母和老师的担忧接踵而至,“大家都知道掉出年级前十基本就与‘清北’无缘了。”

但陈熙旭和父母一直把“清北”视作高考的目标。经历过高中三年的“题海战术”,陈熙旭发现只专注题海并不是万全之策。“最大的学习障碍不是学习,是心态、情绪和身体素质。”

在成绩的低谷期,陈熙旭无心学习,甚至惧怕高考。怎么打赢这场自己与自己的战争,有时比高考本身更有难度。这是一个潜伏在高考背后的隐形考场。

陈熙旭曾参与过一次清华的寒假学堂,一位建筑系教授讲解搭建北京冬奥会场馆背后的故事,探究“雪如意”(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的设计之美。陈熙旭被教授的讲解触动了,他迫切地希望进入清华学习。

重温自己的奋斗目标后,陈熙旭开始正视自己的“厌学情绪”,“其实常年名次靠前,突然掉下来自己心里也很着急,想赶紧追回去。”陈熙旭一焦虑就强迫自己去做题,“做对一道心里就踏实一分,只要有空,哪怕三五分钟也想刷一道题。”

除此以外,在学习之余,陈熙旭也一直在坚持着体育活动。“很多人高三放弃上体育课,但我到高考前都一直上体育课。”课上陈熙旭畅快淋漓地打篮球,释放身心的疲乏。

“我喜欢打前锋。”打篮球不仅成为他高中三年锻炼身体的方式,也成为他的精神寄托——可以短暂地从学习压力里抽离出来,回归最简单的快乐。

每天学校组织集体跑步时,陈熙旭会主动加跑,别人跑800米,他多跑一倍,“运动之后头脑特别清醒,做题更有效率。”

进入高三,接连不断的周考、月考、期中考、模拟考,考试越多,他的信心就越强,“每一次考试之后成绩都很稳定,我就知道自己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真正迈入高考考场时,陈熙旭一看到卷子心里彻底放松了,“考的题都是反复训练过的,放心答就行。”

顺利考入清华之后再回看高考,陈熙旭发现高考的恐惧大多来自于“想太多”。“只要高中三年认真学,高考都不会有大差错,最大的差错可能就是胡思乱想造成的紧张。”

进入清华之后,陈熙旭还意外发现自己的想法和清华不谋而合,在清华操场上有这样一句话“无体育不清华”,还有一句口号“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他也把打篮球的爱好带入大学校园。电子系的学习压力不小,陈熙旭延续高中的学习状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每天在学习和锻炼之间吸收和释放。

他打算未来做专业上的深入学习,“我很佩服科学家那种一生探索的精神。”陈熙旭设想未来朝着有关集成电路设计的芯片制造方向发展,不再让这个行业被技术“卡脖子”

“就像科幻电影和小说里写的那样,无畏地付出与奉献,团结一心,对抗困难。这就是我的向往。”

互动得好礼

你的梦中学府是哪所学校?

来评论区聊聊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