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其内涵有三点:一是主体之虚灵,二是自我之明觉,三是真诚恻怛之情怀。这种良知灵明不仅是身之主,也是天地万物之主。阳明心学是典型的主体性哲学。“真诚恻怛”其实就是心学所谓的天地生生之仁在人心中的情感体现,它是一种万物一体精神的体现,是对同类的充满情感的真诚关注。至于良知的特征则主要有自然而具的先天性和当下的现成性两点。把这两点合起来,良知就有了道德直觉的色彩,甚至具有一些神秘主义的味道。
建立心学体系并不是阳明提出良知虚灵的最终目的,他的心性论是和存在论紧密相连的。从存在论的角度来看阳明的心体或良知虚灵的主张,就应该把它看成是对一种人生境界的追求。而他之所以要追求此种人生境界,是为了解决士人(也包括他本人)两个互为关联的存在问题,即如何在艰难境遇中保持自我的独立与超然,并担负起救世济民的儒者责任。前者解决的是个体自我问题,而后者解决的是社会群体问题,但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前者,后者也就无法得以实现。因而必须把这二者联系起来考虑,才能比较完整地把握阳明心学的存在论命题。从个体人格类型上看,他属于具有进取精神的豪杰之士,他曾说:“昔之君子,盖有举世非之而不顾,千百世非之而不顾者,亦求其是而已矣,岂以一时毁誉而动其心邪!”
这不顾毁誉的“君子”不妨视为阳明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但如何能够达到举世非之、千百世非之而不顾呢?阳明认为这就需要致其良知,达到无善无恶的虚灵状态,要达到虚灵状态就需要克服来自外部环境和个体自我的双面纠缠。外部环境常常是个体所无法改变也无法抗拒的,那么要使心境虚灵便只好从个体入手。阳明认为这包括下列内容,首先是忘掉个人得失荣辱的私欲,下一番省察克治的功夫。除忘怀荣辱得失外,更重要的是忘怀
生死,如果达到了忘怀得失荣辱甚至生死的地步,那就是致得了良知,就是求得了圣学的实用,这统称为“忘我”,而圣人之学正是以无我为本,无我即心之本体,也就是良知的本体。这些道理谈起来当然不难,在阳明之前的庄子和禅宗已经进行过反复的解说,但真正达到超越境界者其实并不多见,尤其是身处官场的士人就更不容易做到。
就这种境界而言,其实和庄子的内在超越、禅宗的自我解脱非常相似。尽管阳明一再申述,他的超越境界并非仅为一己之受用,而是更有利于济天下之苍生。但在当时及其身后,他还是被许多人误解为禅。不过阳明有充分的自信。阳明对儒释之间的异同是非常清楚的,因而从阳明本人的个性讲,他既要超越世之俗儒,也要超越佛老异端。要把握阳明心学的实质,务须了解良知之虚灵的自我超越和济世利民两个方面是互为关联的,没有忘怀自我的超越境界,就不可能具备廓然大公的宽广胸襟,也就不可能有效地济世利民;反过来,如果抱定了济世利民的坚定信念,则对于生死荣辱的一己得失就自然会漠然处之。这使得良知之超越境界与所有其他的超越境界清晰地区别开来。
(摘编自左东岭《王阳明的良知体验及其生命意义》)
材料二:
王阳明坚守大的原则。这个大原则叫作良知,不论多么艰难,一定坚持这个大的原则。在小节上适当妥协和退让。王阳明不屑权斗,光明磊落,但也不会坐以待毙,也懂得谋划和经营,也懂得适当的妥协和退让。王阳明的一生有着强烈的生命自觉,是实践心学的一生。王阳明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王阳明心学,什么是“致良知”。这个心学体系不是纯粹的思辨,而是实际的生活方式,用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让自己像一个圣人那样活着。
活着,不只是延续生命,而是成就一番事业;成就一番事业,不只是获得社会的认可,而且要在做事的过程中,成就一种人格。王阳明一生最大的特点,是担当。可以说,他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把儒家的自我担当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心学,就是在生活中不断自我担当的过程中渐渐形成的。在个人兴趣和社会责任之间,王阳明更重社会责任,并通过修行把自己的兴趣融入社会责任之中。王阳明心学在儒学传统体系里,本身具有开放性,主张不要死守典籍,而要回到自己的内心,按照内心的良知去做事。《传习录》里王阳明有一次说,如果我遵循了内心的良知,觉得这个事情不应该做,那么,即使孔子说过可以做这个事,我也不会去做。
今天我们生活的环境信息泛滥,概念层出不穷,如果我们对于生命没有自觉,很容易跟着信息、概念走,迷失了自我。如果我们学习王阳明“致良知”的方法,总是修炼自己回到良知,回到本源,就不会被这些信息、概念带走,而是我们带着这些概念、信息走,这个世界就成为了我们自己的一部分,为我们自己所用。
(摘编自费勇《传习录·译者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有神秘主义味道和道德直觉色彩,体现了万物一体的精神。
B.王阳明有良知虚灵的人生境界追求,所以他必须要解决个体自我与社会群体两方面的问题。
C.有生命自觉的王阳明建立的心学体系不仅是纯粹的思辨,而且是更有意义的实际生活方式。
D.王阳明以担当践行儒家精神,他重社会责任,融兴趣于责任之中,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与人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个体入手,做到“忘我”“无我”,就会达到超越之境,成为“举世非之千百世非之而不顾”的君子。
B.割裂理解良知虚灵的自我超越与济世利民的关系,就把握不好王阳明的心学命题,容易将其误解成禅。
C.在信息泛滥的社会,学会王阳明致良知的方法,可以让信息为我们所用,让世界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D.王阳明有强烈的生命自觉,也重社会责任,有坚守懂退让,不迷信权威,坚持自己,按良知去做事。
3.下列选项,最不符合材料一中良知特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
B.“‘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
C.“须是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积习既多,然后脱然有贯通处。”
D.“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4.《红楼梦》是一部体现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小说,“致良知”思想在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刘姥姥等人身上均有体现。请选一或两人加以分析。(4分)
5.材料二提到“我们生活的环境信息泛滥,概念层出不穷,如果我们对于生命没有自觉,很容易跟着信息、概念走,迷失了自我”,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如何避免陷入这种困境。(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树根
刘亮程
我们在野外挖过一棵巨大无比的树根。树用斧头砍掉的,树桩高出地面有一米,我们兄弟三个手拉手也没把这个树桩围住。
那天我们赶牛车到荒野上砍柴,近处的柴被人砍光了,我们赶车往远处走。结果就碰见这个大树根。停下来端详半天,都有点不敢相信,还有这么大的一个树根。
老大抡圆了镢头朝树根砸去,镢头被弹回来,脚下的地一阵颤动,从树根深处传来的巨大响声震惊了我们,像三个矮树桩一样呆立在那里。那响声太可怕了。野滩再没有人,也没一丝其他声音,村庄远远地蹲着,像个不敢出头露面的小动物。我们呆站着,直到脚下的地不再颤动,那响声回到树根深处。
老三说,大哥,我们不挖这个根了,砍些红柳回家吧。
不挖就让别人挖走了。老大说。
要不留个人看着,回家喊父亲去。老三说。
我没有说话,我觉得认识这棵树。整个树身葱茏巨大地立在空气中,枝枝桠桠他都异常熟悉。好像自己在这棵大树的某个枝桠上生活过。树干上的那个洞,树梢上的鸟窝,春天时向南的那些枝条最早吐出绿芽都记得清清楚楚。我还记得伸展在地下的庞杂根须,向东、向西、向南各展开一条粗大主根,倾斜着扎向土地深处。我觉得自己在这棵树的根下枝
上都生活过,还记得向西那支主根下面一条幽深暗河,水哗哗啦啦冲打着根须,从暗处流向更暗处。
现在这棵大树的躯干被砍掉了,像个没头的人。根留在土地中,它无法预知大地上的事情。一棵树在这片土地上生长了千百年后,一群一群的人开始来到这里谋生。
大地像繁衍草木一样开始繁衍人。
一根大树的躯干和根,从此作为对人用途各异的两种木头流落人世。不知码在猪圈墙上的那截秃根,还能否认出担在牛圈棚上皮剥光枝杈砍净的那段躯干呢?
兄弟三个开始挖那棵大树根。
老大挖过很多树根,也同样用镢头砸过很多树根,他认为不要紧,没啥害怕的。木头空了,就发出空洞的响声。木头坚实,响声也就实沉。我们兄弟三个围着树根往下挖土,土得扔远点。得挖一个很大的坑。不断碰到一些毛根,挥斧头砍断,然后再往下挖,挖到一米深了,主根还没出现。老大抡起镢头又要砸树根,想从土地的颤动中辨认主根朝哪个方向延伸。我拦住了他,用铁锹在东、西、南边各挖了一锨,兄弟三个照着标记挖下去,三条粗大主根赫然暴露出来。
接下来的活好玩又累人,把主根周围底下的土全挖空,把遇到的支根全砍断,剩下三个主根,像巨爪一样紧抓住地。我们停下来喘会儿气,喝口水啃点馍馍。已经半下午,我们挖这个根把大半天时光耗去了。
砍主根时又听到那种吓人的声音,从土地深远处传上来,持续很久后慢慢消失。挥斧子的手愣然停住,不敢再砍下去。
砍吧,没事。大哥说。
响声又一次从地深处传上来。头顶的空气也在颤动。仿佛早被人砍走的那棵大树在空气中使劲晃动。可能天空有记忆,一棵大树的影子,完完整整保存在树根之上的无垠天空。我们的砍伐声再一次触动天空对一棵参天大树的无限念记。从地面,到高远云层,整个天空满满当当地浮现出一棵树,天空在用我们不清楚的方式念记天空下消失的每一样事物。
大地也有记忆。大地一直在深埋有价值的东西。我们一直像一种动物一样在大地上挖掘。我们挖出最多的是埋在土里的死人,他们剩下骷髅、几根骨头,那是我们自己的树根。我们一挖出来就赶紧好好地埋进土里。我们害怕看见它。
树根拉回家后扔在了房后头。原以为弄了个大东西回来,喜滋滋的。结果什么用处都没有。烧火劈不开。放在院子又占地方,就扔在房后头。
搬家那天其他东西都装上车,父亲端详着大树根,过去蹬了一脚,没动弹。
唉,扔掉算了,车装不下了。父亲嘟嚷着。
其实我们早就把它扔掉了。
谁要这个树根,谁要了拿去。父亲喊叫了一句。周围没人应。
谁要这个树根,父亲又喊叫了一句,周围来帮忙的、看热闹的人全笑起来。我们愣了一下,也全笑起来。
(有删减)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村庄远远地蹲着,像个不敢出头露面的小动物”生动形象地交代了村庄的偏僻隐蔽,与外界隔绝。
B.“大树的躯干被砍掉,像个没头的人”,以荒诞的写法,消解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暗示生存的虚无。
C.“天空满满当当地浮现出一棵树”是虚写,暗示了即便自然被毁掉,人们对它的记忆依然不会消失。
D.“我们害怕看见它”,表达了“我们”对死亡的恐惧,也是对深埋在大地深处的有价值东西的逃避。
7.关于文中“我没有说话,我觉得认识这棵树”的语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段将树拟人化,写出“我”与树的亲密关系,仿佛树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B.“记得清清楚楚”表达了对树的深刻记忆,也有对树的生命力的赞美。
C.语段通过想象树和树根曾经的模样,展现了树的深厚根基和坚韧顽强。
D.语段对大树的描写语言朴实、富有诗意,表达出作者对它的深厚情意。
8.“我”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4分)
9.文中多次写到砍树根时从土地深处传来的“响声”,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将入秦,宾客莫欲其行,谏,不听。苏代谓曰:“今旦代从外来,见木偶人与土偶人相与语。木偶人曰:‘天雨,子将败矣。’土偶人曰:‘我生于土,败则归土。今天雨,流子而行,未知所止息也。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偶人所笑乎?”孟尝君乃止。自齐王毁废孟尝君,诸客皆去。后召而复之,冯谖迎之。未到,孟尝君太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人,先所知也。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今赖先得复其位,客亦有何面目复见文乎?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冯谖结辔下拜。孟尝君下车接之,曰:“先生为客谢乎?”冯谖曰:“非为客谢也,为君之言失。夫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君知之乎?”孟尝君曰:“愚不知所谓也。”曰:“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君独不见夫朝趣市者乎?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非好朝而恶暮,所期物忘其中。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愿君遇客如故。”孟尝君再拜曰:“敬从命矣。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
(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材料二: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逐之。鲁仲连谓孟尝君曰:“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耨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孟尝君曰:“善。”乃弗逐之。
孟尝君逐于齐而复反。谭拾子迎之于境,谓孟尝君曰:“君得无有所怨齐士大夫?”孟尝君曰:“有。”“君满意杀之乎?”孟尝君曰:“然。”谭拾子曰:“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君知之乎?”孟尝君曰:“不知。”谭拾子曰:“事之必至者,死也;理之固然者,富贵则就之,贫贱则去之。此事之必至,理之固然者。请以市喻。市,朝则满,夕则虚,非朝爱市而夕憎之也,求存故往,亡故去。愿君勿怨!”孟尝君乃取所怨五百牒削去之,不敢以为言。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下文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物之必至A也B富贵多C士D贫贱E寡F友G事之固H然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质,古指一国为保证履行某种条约或诺言而派遣到对方国内作抵押的人,一般是国君的儿子、亲属或重臣。
B.相与,共同、一起。意思与《过秦论》“相与为一”的“相与”不同,与《赤壁赋》“相与枕藉乎舟中”的“相与”相同。
C.谢,指道歉。意思与《孔雀东南飞》“多谢后世人”的“谢”相同,与《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谢”不同。
D.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用法和《陈涉世家》的“辍耕之垄上”、《石钟山记》的“石之铿然有声者”里的“之”都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代讲关于木偶人与土偶人的故事,旨在劝孟尝君不要前往秦国。孟尝君接受了建议,便取消了行程。
B.面对孟尝君复位后的盛怒,冯谖委婉劝谏,并真心祝愿他能恢复往日门客盈门的盛况,最终建议被接受。
C.孟尝君准备赶走一个讨厌的门客,鲁仲阐述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最终使孟尝君收回成命。
D.两则材料内容都与孟尝君有关,既展现了策士出色的劝说技巧,也刻画了孟尝君从善如流的宽广的胸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偶人所笑乎?
(2)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
14.鲁仲连、谭拾子二人在劝说孟尝君的方式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
(一)金陵望汉江 (二)赠升州王使君忠臣①
李白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贤人当重寄,天子借高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巨海一边静,长江万里清。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应须救赵策,未肯弃侯嬴②。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注】。
注: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注:①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诗人李白晚年漂泊东南时期。②侯嬴本是穷困出身的隐士,被魏公子信陵君收归门下,后献计帮信陵君窃得了兵符解救赵国,因年事已高不能随行,在信陵君到达军队之日自刎而死以报答知遇之恩。
15.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诗均以南京为依托,从其历史积淀与地理形胜,构建了宏大磅礴的时空意境。
B.“横溃豁中国”隐喻盛唐潜在的危机,(二)则借海江之景象写天下安定太平。
C.两首诗均以赞其地起,中间颂其人并言时局,收尾抒己怀,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D.两首诗皆以豪放为底色,共同构成李白诗歌“豪而不野,典而不僵”的语言风格。
16.李白在奔放恣纵的语言表达背后,深藏着浓烈深厚的现实主义情怀。请分析这两首诗中的这情怀。(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一个人要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但也要善于借鉴别人的教训,不然就可能产生遗憾,正如杜牧《阿房宫赋》所言:“__,__”。
(2)在《离骚》中,屈原以“__,__”两句强调降生的时间,说自己“生得伟大”,像是肩负上苍的使命来到人世。
(3)徘徊、犹豫不决这一动作在古诗文中有不同的表达,可生动地塑造人物形象、衬托人物心情。如:“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生活中我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是肌肉收缩作用于骨骼的结果,肌肉收缩就是神经冲动的间接体现。
神经冲动是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我们可以把神经冲动比成电流,神经纤维比成电路。假如电路上连着一个灯泡,当电流通过电路时,灯泡就会亮。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收缩的情况也与此类似,只不过神经冲动这种“电流”不是普通的电流,它的产生主要取决于钠和钾。钠和钾极不稳定,一遇到空气就会立马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变成钠离子
和钾离子。作为常量元素,钠和钾在人体的含量很多,并且都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的。
正常情况下,细胞外的钠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内的钠离子浓度,细胞内的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对于钠离子来说,一有机会,它们就会朝细胞内流动;而对于钾离子来说,(1),这是由它们在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决定的。当身体受到有效刺激时,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就会开始向细胞内流动。我们知道,钠离子带着一个正电荷,因此,如果大量的钠离子向细胞内移动,必然会使细胞内外的电位发生变化。当细胞内外的电位达到平衡时,钠离子就不再移动了。这时,细胞膜上的钾离子通道打开了,于是钾离子就开始向细胞外流动,使细胞内外的电位再次发生变化,(2),钾离子也停止移动了。由此,产生动作电位。一旦动作电位进行传导,就会产生神经冲动进而导致肌肉收缩。
由此可见,我们的生命活动离不开钠和钾,也不是摄入越多越好。以钠为例,成人每天摄入的盐应不超过5克,①其目的主要是限制钠的摄入量。②因为上述细胞膜内外电位变化的过程我们可以得知,如果体内的钠离子过多,当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开起后,会有过量的钠离子踊入细胞膜内。在这种情况下,③既便钾离子流到细胞膜外,④细胞膜内也不能恢复最初的电位,⑤动作电位的传导出现问题,⑥无法正常地引起肌肉兴奋,我们也就无法完成动作了。
18.下列句中的“一”,与文中加点的“一”,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天一亮,二诸葛便起程到区上去找大黑了。
B.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经是自己的门前。
C.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
D.一进门我就说:“阿嫂,你这就不对了,要卖嘛。”
19.第二段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结合文本分析其效果。(4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1.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最后一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修正。(3分)
四、写作(60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官方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D
2.(3分)A
3.(3分)C
4.(4分)参考一:林黛玉
(1)主体虚灵性:林黛玉心性纯净,聪慧灵秀,孤高自许,目无下尘。
(2)真诚恻怛的仁爱情怀:林黛玉聪慧灵秀,外冷内热,感情丰富,有悲悯之心,怜惜落花,对宝玉满腔热情。
参考二:贾宝玉
(1)主体虚灵性:贾宝玉厌弃功名利禄,追求纯真情感。
(2)真诚恻怛:贾宝玉对女性尊重关爱,如对黛玉、晴雯等人感情真挚。
(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5.(6分)
(1)要有省察克治的能力。保持自我的明灵,坚持生命自觉,在信息时代里遵循内心的良知,保持自我的独立和超然。
(2)要有经世济民的责任担当精神,理解并接受社会核心价值观,用以指导我们的生活,让生活更有意义。
(3)要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将个人的兴趣爱好融入到社会的需要和实践当中,在社会中、在做事中成就。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D
7.(3分)A
8.(4分)(1)我是砍伐大树根事情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增强作品的真实性。(2)我也是大树的理解者和关注者,连通了人、大地、自然,深化主旨。
9.(6分)(1)形成背景旋律,增强了感染力。三次响声分别出现在初砍、深挖、斩断的节点,形成张弛交替的节奏感。
(2)构成象征,象征自然警示的钟声,增加表达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3)与结尾人们的笑声形成对比,增强响声的震撼力,表达对人类行为的一种反思。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10.(3分)BDG
11.(3分)C
12.(3分)B
13.(8分)
(1)当今的秦国,是个如虎似狼的凶狠国家,而您执意前行,如果回不来,您恐怕会被土偶人嘲笑吧?(判断句、“得无”、被动、句意,各1分)
(2)现在(您)派他去做他不擅长做的事,没有做到,就说他没有才能;教他但他没有学会,就说他笨拙。(“使”“不能”“不肖”句意,各1分)
14.(5分)相同点:三者都采用了侧面/迂回说理的方式。(1分)
不同点:鲁仲连侧重对比说理(类比说理也对);(1分)谭拾子侧重比喻说理。(1分)
分别结合文本解释各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5.(3分)B
16.(6分)
(1)(一)诗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自比任公子,诗人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流露出些许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3分)
(2)(二)诗自比侯赢,虽晚年漂泊,但仍希望获得王忠臣的任用;并表达出作者想要为国效命、建立功勋的愿望。(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3)示例:景馨馨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18.(3分)C
19.(4分)(1)打比方。将日常生活中熟知的电流、电路比作说明抽象的神经冲动现象,更加形象具体,便于读者接受。
(2)作诠释。对神经冲动可以传导,并引发肌肉收缩的生活现象加以具体地解释说明。使说明更加通俗易懂。
20.(4分)(1)它们更倾向于向细胞外流动 (2)细胞内外的电位再次达到平衡时
21.(4分)②修改为:因为根据上述细胞膜内外电位变化的过程我们可以得知
或改为:由(根据)上述细胞膜内外电位变化的过程我们可以得知
⑤修改为:以致于/导致动作电位的传导出现问题
22.(3分)“开起”改成“开启”
“踊入”改成“涌入” “既便”改为“即便”
23.(60分)作文
评分标准参照2024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阅卷标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昭王听说孟尝君贤能,就先派泾阳君到齐国作人质,来请求拜见孟尝君。孟尝君就准备去秦国,而宾客们都不想让他去,规劝他,他不听从。苏代对他说:“今天早上我从外面来,见到一个木偶人与一个土偶人在一起谈话。木偶人说:‘天一下雨,你就要坍毁了。’土偶人说:“我是由泥土生成的,即使得毁,也归回到泥土里,若天真的下起雨来,水流冲着你跑,不知道你会被冲到什么地方去。’当今的秦国,是个如虎似狼的国家,而您执意前往,如果一旦回不来,您恐怕会被土偶人嘲笑吧?”孟尝君就作罢了。
自从齐王因受毁谤之言的蛊惑而罢免了孟尝君,那些宾客们都离开了他。后来齐王召回并恢复了孟尝君的官位,冯谖去迎接他。还没到京城的时候,孟尝君深深感叹说:“我素常喜好宾客,乐于养士,接待宾客从不敢有任何失礼之处,有食客三千多人,这是先生您所了解的。宾客们看到我一旦被罢官,都背离我而离去,没有一个顾念我的。如今靠着先生得以恢复我的宰相官位,那些离去的宾客还有什么脸面再见我呢?如果有再见我的,我一定唾他的脸,狠狠地羞辱他。”听了这番话后,冯谖收住缰绳,下车而行拜礼。孟尝君也立即下车还礼,说:“先生是替那些宾客道歉吗?”冯谖说:“并不是替宾客道歉,是因为您的话说错了。说来,万物都有其必然的终结,世事都有其常规常理,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孟尝君说:“我不明白说的是什么意思。”冯谖说:“活物一定有死亡的时候,这是活物的必然归结;富贵的人多宾客,贫贱的人少朋友,事情本来就是如此。您难道没看到人们奔向市集吗?天刚亮,人们向市集里拥挤,倒着肩膀争夺入口;日落之后,经过市集的人甩着手臂连头也不回。不是人们喜欢早晨而厌恶傍晚,而是由于所期望得到的东西市中已经没有了。如今您失去了官位,宾客都离去,不能因此怨恨宾客而平白截断他们奔向您的通路。希望您对待宾客像过去一样。”孟尝君连续两次下拜说:“我恭敬地听从您的指教了。听先生的话,敢不恭敬地接受教导吗。”
材料二:
孟尝君不喜欢自己的一个门客,想把他赶走。鲁仲连对他说:“猿猴如果离开树木到了水里,就比不上鱼鳖;如果是经历险境、攀登危岩,良马就赶不上狐狸。从前鲁将曹沫举起三尺长剑,一整支军队都不能抵挡;但是假如让曹沫放下他的三尺长剑,拿着耕田的器具,和农夫一样在田里耕作,那他肯定还不如一个农夫。因此,一个人如果舍弃他的长处,反而使用他的短处,即使他是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也有不如普通人的地方。现在您派他去做他不擅长做的事,没有做到,就说他没有才能;教他但他没有学会,就说他笨拙。您认为笨拙的人,就想要罢免,觉得没有才能的人,便想遗弃。让人遭受被遗弃的命运,不能好好与他相处,将来他很可能会回头加害于你,向你报复。这难道是治理国家、教化百姓的方法吗?”孟尝君听了说:“你的话很有道理。”就没有赶走这位门客。
孟尝君被齐国驱逐出境又返回来。谭拾子到边境迎接他,对孟尝君说:“您恐怕对齐国的士大夫有所怨恨吧?”孟尝君说:“有的。”谭拾子说:“您想杀掉他们才感到满意吗?”孟尝君说:“是的。”谭拾子说:“事情有必定发生的,道理有本来如此的,您了解吗?”孟尝君说:“不了解。”谭拾子说:“事情必定的归宿就是死亡;世间不变的道理是:人富贵了有人靠近他,贫贱了就有人远离他。这就是俗话常说的“事情必定会发生,道理本来就如此”。请让我以市场为比喻,市场早晨人满满的,晚上就空荡无人,这不是人们爱早市而恨晚市,而是想要买东西,所以早晨去,要买的东西晚上没有,所以离开,希望您不要怨恨别人!”孟尝君于是就把五百块小简上刻的仇人名字削掉,不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