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黄土高原》
内容:
黄土高原自然环境多样,文化淀积厚重。有人印象中的黄土高原是“黄”天“厚”土、沟壑纵横;有人是视野中的黄土高原是满目苍翠、梯田层层;有人则联想到了陕北民歌、安塞腰鼓、西府秦腔……
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位于太行山脉以西、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海拔1000-20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200米,并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黄土景观。
黄土高原地处湿润半湿润区向干旱半干旱区过渡的地带,也是农耕区向牧区过渡的地带,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多发。
试讲要求:
(1)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2)教学中要有学生活动环节;
(3)试讲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
答辩:
(1)请你介绍下黄土高原。
(2)黄土高原为什么被称为“乌金高原”?
教案
《黄土高原》教案
星球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三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一个地区特殊地理位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各地区发展经济必须因地制宜的观点,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三、教学难点:
水土流失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景观图以及民俗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方在哪呢?从从而引出本节课《黄土高原》。
(二)教授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读教材阅读“黄土高原范围和地形图”找出黄土高原的范围及位置。(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脉以西、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包括山西、陕西的大部分及甘肃、宁夏、内蒙古、河南的一部分)
2.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黄土高原具有明显的过渡性。(从地形:黄土高原属于季风区,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黄土高原处于由高原向平原过渡区;从气候: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从植被来说,黄土高原处于从森林向草原过渡区;农业方面:从农耕区向牧区过渡。)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了解黄土的来源。(其中风成说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一种说法)
4.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水土流失的原因有:植被覆盖率低、降水集中、土质疏松;人为原因:乱垦滥伐、开矿、过度放牧、陡坡耕种)
(三)作业布置
课下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四)课堂小结
学生先谈收获,教师补充并点评本节重点知识。
五、板书设计
试讲稿
《黄土高原》试讲稿
星球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三节
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初中地理的xx号考生,我今天试讲的题目是《黄土高原》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视频导入
师:同学们,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浏览一组图片:在广阔的黄土地上,壮阔的安塞腰鼓舞出了西北汉子的豪迈与激情;嘹亮的信天游,唱出了高原人民的淳朴与善良。
师:那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
师:对,黄土高原!
师:这么好的地方它们都在哪呢?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黄土高原,一起踏上这片深情的土地,领略一番独特的黄土风情(板书)
二、教授新课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请同学们认真阅读“黄土高原范围和地形图”,找到太行山脉、秦岭、乌鞘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域并填写在学案上。(板书)
师:师:大家都完成了,好!举手最快的这位女同学你来介绍黄土高原的大致范围。
师:你说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脉以西、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包括山西、陕西的大部分及甘肃、宁夏、内蒙古、河南的一部分。(板书)
师:嗯,说的很准确,看得出你有认真读图,非常棒!请坐。
师:从位置上来看黄土高原具有明显的过渡性,下面请大家小组合作分别从地形、气候、农业生产和自然植被等方面进行说明,时间5分钟,现在开始。
师:我看大家都讨论完了,哪位小组代表可以来说一下?
师:第三小组的代表举手了,你来说一说吧。
师:你说从地形上看,黄土高原的过渡性表现在由高原向平原过渡;从气候的干湿区类型看,黄土高原的过渡性表现在由半湿润向半干旱地区过渡。(板书)
师:说的不错!你归纳总结能力很强!
师:黄土高原属于季风区,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黄土高原处于由高原向平原过渡区;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从植被来说,黄土高原处于从森林向草原过渡区;农业方面:从农耕区向牧区过渡。
师:黄土高原不仅位置独特,就是那深厚的黄土它可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呢,这些黄土是怎么来的呢?
师:请同学们阅读材料,了解黄土的来源。
师: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师:举手的这位女同学来说。
师:你说黄土高原的黄土是大风刮来的。
师:嗯,有关黄土的来源有多种说法,风成说、水成说等,其中风成说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一种说法。
师:那这么多的黄土又分别呈现出怎样的地貌景观呢?
师:请看多媒体,来看几幅景观图。
师:哪位同学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它们的形态?
师:最后一排的男同学请你来说。
师:你说图片中的景观有黄土塬、黄土墚和黄土峁。
师:嗯,这两位同学描述的非常形象且准确,非常棒,请坐。
师:那么,黄土塬、黄土墚和黄土峁它们之间有没有变化上的联系呢?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短视频。(板书)
师:从视频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正是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才使得黄土塬变为黄土墚进而又侵蚀为黄土峁。那么,为什么黄土高原上的水土流失如此严重呢?
师: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利用课前发放的实验材料,里面有土壤、植被、还有两个盒子,请大家根据多媒体上的指导,以实验的方式来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师:做实验前,大家要注意以下几点:注意改变变量,记录好结果,分析结果从而得出结论。
师:好,哪个小组愿意给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
师:嗯,一组代表你来。
师:你说植被覆盖率越高、降水强度越小、坡度越小,水土流失越小;反之,则严重。
请坐。其他小组的结论是不是和他们一样呢?嗯,看来同学们实验操作的都很规范,观察的也都很认真。
师:非常棒!你们实验做得很认真也很成功,请坐!
师:有了以上结论,现在同学们找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了吗?
师:来,地理课代表你来说。
师:嗯,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有:植被覆盖率低、降水集中、土质疏松都会造成水土流失。
师:各小组协力合作,完成了水土流失的实验,同学们的地理实践力真的很棒!
师:我们实验中探究的是自然原因,那除了自然原因还有其他原因吗?
师:对!还和乱垦滥伐、开矿、过度放牧、陡坡耕种等人类活动有关。
师:人为原因使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
师:知道了原因,治理措施就要留给同学们去完成了。
三、作业布置
师:课下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四、课堂小结
师:时间过的真快,课堂接近尾声了。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都有哪些收获呢?
师:有的同学说知道了黄土高原的范围和位置,知道了黄土的来源,还有呢?
师:对!我们也要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我们应该合理开发并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是基础。
师: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答辩
答辩:
(1)请你介绍下黄土高原。
解析: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又称之为乌金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黄土高原东西千余公里,南北750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跨山西省、陕西省北部、甘肃省(除陇南市、平凉市大部分地区、庆阳市的宁县和正宁县外)、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海拔800~3000米1。黄土高原地区蕴藏著丰富的煤炭、石油、铝土矿等资源,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矿、铁矿、稀土矿储量非常之大。
(2)你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请谈谈这种方式在实际处理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解析: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题有明显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可见,自主学习是建立在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生自觉意识上,倘若学生没有自我学习和自主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课堂只会是一盘散沙。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显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进行合作学习,要从实际出发,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能力、情感。
。。。。。。。。。。。
共58套,篇幅有限,不一一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