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适度让课堂练笔走向“有效”
适时\\适度:让课堂练笔走向“有效”
作者:陆彩萍
来源:《江苏教育》2011年第05期
课堂练笔是阅读教学过程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那么,如何恰当地进行课堂练笔,提高有效性呢? 1.练在技能迁移时,让文本鲜活起来。
运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迁移文本中的精彩表达方式进而结合文本创设一种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实”情境进行练笔,能让语文运用鲜活起来。
杭州临平一小的蒋军品老师执教的《麋鹿》让人耳目一新,其中最为突出的亮点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后把自己所获得的知识“有效”输出。 (多媒体出示一头麋鹿)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当讲解员,向大家讲解一下麋鹿的外形特点? 生:麋鹿的角尖指向后方,蹄子宽大,尾巴长。体重可达200公斤。
师:好的讲解员能抓住重点来讲,但是我说这位同学只能当一级讲解员,还不能当高级讲解员。因为现在的讲解员挺难当的,参观者会自由提问,只有你能自如地应对参观者的提问,才能成为高级讲解员。来,谁想来试试?
师:导游,今天我来到糜鹿自然保护园很高兴,听说这糜鹿喜欢生活在湿地环境当中,麋鹿身上的哪些特点让它适合生活在湿地环境中呢?
师:想不想当特级讲解员?我一路参观过来发现保护区里插了很多牌子。上面有很多字,可都是古文,我不理解上面的意思,你们能帮我翻译一下吗?来,小组之间可以自由讨论讨论,待会来讲解。
教师在学生获得文本知识后,不仅仅让学生反馈所学,而是巧妙地引导他们活学活用,以游客的提问互动,探讨麋鹿的生活习性。先是一般的“导游”,只要能大致说出自己所学,再提升到“优秀导游”,能针对别人的问题进行解答,三是上升到“特级导游”,能看着古文进行解说,不仅把古文读懂,还能用自己的语言告诉别人。这“讲解”的形式,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增强了训练的趣味性,达到了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说明事物特征的训练目的。
这就是借景寄情、情景交融的写法,这样的课堂练笔将技能的学习运用活化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练在审美描述时,让文本感性起来。
笔者在上《九寨沟》一课的时候,文本结尾处: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禽珍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让学生针对文中简练的言词进行描述:你心目中的九寨沟是怎样的?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是一次很好的想象写话训练。
《孔子游春》写到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时,文中是用“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来描述的,教师在此处让学生进行充分想象,那么学生就会从大地与母亲相似之处进行讨论。
3.练在思维发散点,让文本生动起来。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课堂上的练笔也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和自南。
如教学《詹天佑》一课后,“如果我们现在要给詹天佑塑铜像,你觉得在詹天佑周围应该布置些什么有意义、有代表性的建筑或者物品?请你为詹天佑塑一铜像。”学生可以选择的角度没有受到限制,因此,思维空前活跃。如有学生觉得在他周围画“人”字形线路,因为这是他最伟大的设计;有学生说“一把水壶”说明他与工人一样艰辛;也有学生说应该根据他爱国的特点来设计等等。
这样的训练既深化了课文的思想内容,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