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意思,把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2.诵读词作,体会词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方法】
小组捆绑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词作,体会词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2.把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说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世间真正能达到这种境界的能有几人呢?外界的环境往往会触发人的情思。一次,辛弃疾经过江西造口壁,回想起往事,内心情感迸发,奋笔写下了一首让我们心中激荡的词。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辛弃疾的这首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南宋词人。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 三、学生自由朗读,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用心体味,带着感情去读。
①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②个别学生读,学生点评,教师小结 ③教师范读 ④学生齐读 四、解题:
菩萨蛮:词牌名。书江西造口壁:词题。书:写。写在江西造口壁的一首词。这是一首怀
1 / 3
古伤今词。
五、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作的主要内容。
①再读课文,理解词中所写的主要内容。
②小组合作探究,并请小组上讲台展示本小组的讨论成果。 六、有感情朗读课文,小组合作探讨。
1.读了本词后,你有怎样的印象和感觉?最能直接体现词人内心情感的一个词是什么?(明确:愁)
2.这种情感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试分析词中的句子。(小组合作探究) 明确:多少行人泪可怜无数山 3.本词还有没有其他情感呢?
明确:从“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句中体会情感。 4.小组讨论:
“可怜无数山”和“青山遮不住”不矛盾吗?怎样理解?
5.诗人是不是单纯写自己所见到的景?“无数山”有怎样更深层的含义?本词体现了辛弃疾怎样的思想情感?(联系南宋王朝的历史)
七、拓展延伸:朗读下面两首诗词,从他们的诗词内容中,去体会同时代人物的爱国情感。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阑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岳飞(1103--1142)陆游(1125--1210)辛弃疾(1140--1207) 八、再次带着情感朗读辛弃疾的词《菩萨蛮》
九、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辛弃疾的《菩萨蛮》,倾听了他在动荡的南宋发出的收复祖国河山忧国忧民的呐喊。伟大的词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要秉承古人的爱国传统,心怀报国志,奉献自
2 / 3
己的青春和热血。
【作业布置】
1.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背诵全词
【板书设计】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书愁
行人泪 忧民 望长安 忧国 遮不住 言志 (忧国忧民)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语文公开课,我感触很深。我在执教辛弃疾的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时,感觉有几点成功之处。首先是在新课导入时,从范仲淹的话入手,引导学生适时认识情感迸发因物而起,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注重诗词的朗诵,古人说,“三分诗,七分读”,课上运用了自读、教师范读、点名学生朗读、齐读的多样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朗读欣赏的基础上,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知识的同时,扩大知识面。一堂课要精,我以为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去。首先要训练课堂语言,在语文课上做到话语信手拈来,前后知识串联自然,不形成知识串联的落差。其次引导学生有情感地朗诵诗词,做好学生情感朗诵的铺垫,带动学生去体会感悟诗词的意蕴。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