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UI U I……I 科教论坛 nnovatlon Hera Ld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现状的调查与对策 张红英 (许昌技术经济学校 河南许昌 461 500) 摘要: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认识不到住、缺乏考核机制及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等问题,要提高德育工作实效,需要社会,家庭 学 校各方面的努力,把学校德育与社会及家庭教育结合起来。 关键词:德育工作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 6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7 3—9 795(20l o)o7(a)一011 3-02 古人云:“德者,才之帅也。”说明道德是 人才的核心内容。目前,从国家对德育的要 求来看,把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可以 过分强调教学的社会价值,忽视学生个人 发展的价值,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社会各方面变化巨大,而中职生思想活跃, 营致富,是光荣的并且是受法律保护的,靠 非法手段牟取不义之财,最终会受到法律 的制裁。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看出对德育工作的重视。但是从学校的德 育现状来看,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总体效果不尽如人意。受社会 不良风气影响,学生缺乏远大理想,责任感 弱化,诚信观缺失,规则意识滞后,不珍视 生命,不懂得感恩,其行为习惯、道德水准、 思想观念、法制意识、集体主义观念、奉献 精神等或多或少还有偏差,有的甚至还有 一些严重的缺漏,其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一是认识不到位。重智育、轻德育;重成 绩、轻品德,这个问题是学校不能完全解决 的,社会、家庭对此颇有干扰。在学校内部, 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仍在大行其道, 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主要看升学率的高低, 看学生的考试成绩。一个学生思想品德再 好,高考差一分也不能读大学,过了分数 线,表现不那么好照样可以上大学。家长、 学校、社会只看重分数,带给德育工作负面 影响较大。 二是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 我们现在对智育评估非常具体,从每个学 生的入口成绩开始,往往有一个计划指标, 而这个指标又直接与学校评价、教师奖金、 评聘职称等利益挂钩,有这个利益驱动机 制,智育评估措施非常完备,而德育工作的 考评在条件、措施、制度等方面都没有一套 行之有效的考评标准,使德育工作的考评 无章可循。 三是长期以来,中国的德育队伍最庞 大,德育口号最响亮,而知行统一脱节始终 是中国德育的缺陷,是德育难以走出的误 区。我们的德育用最高的尽善尽美的标准 来要求人,将德育理想化、浪漫化、抽象化, 脱离实际,脱离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中小学 思想品德课开篇就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 爱社会主义、为实现主义而奋斗,目标 大而空,道理讲了许多,笼统又抽象,让学 生无所适从不知从何做起,相比之下,国外 的思想品德课就具体多了,如师生见面要 问好,按时上课,和学校作息制度相一致 等。衡量德育效果的真正标准,是看学生是 否养成了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例如学生 开始遵守纪律了,人们就认为德育目的已 达到了,事实上,它绝不应该成为教育的终 点,而应该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契机,抓 住其偶然出现的道德行为,将其反复训练 成道德行为习惯。再者,传统的德育工作, 有自己的追求和向往,他们政治上关心国 要把钱用到最有意义的事情上去;学习了 家大事,渴望参加社会实践。但对了解政治 丰富多彩的消费后,鼓励学生树立积极合 活动缺乏热情,缺乏社会责任感,盲目自 理的消费观,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 信,处理事情自律少,规范差,以自我为中 健康的消费习惯;学习了取之于民,用之于 心,苛求社会和他人为其提供更多的条件, 民的税收后,明确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 但我们的教育工作,以书本、教师为中心, 重要来源,是国家依赖存在和实现其各项 被动接受教育,并未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 职能的物质基础,国家有了税收,才能为公 和情感,不能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遇到 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因此公民必须自 的热点问题,觉得思想政治课无趣、无利、 觉依法纳税,这是公民应尽的义务也是公 无用,也极大削弱了思想政治课的实效。 民爱国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所学内 针对这一些问题,结合思想道德教育 容改变以往的说教方式,把德育融入现实 工作的现状,具体地说当前应着重从以下 生活中,将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从而 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转变观念意识,将德育工作与教育 2德育工作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教学工作相结合 德育工作,它不只是教育工作者的事,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作为思想品德 也是全社会都要关注、共同努力去做的事 教育主体的学生,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 业,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支持和帮 观也未免会打上时代的烙印。所以,教师的 助。例如关于禁止未成年人进入游戏厅的 观念意识不适时而变,再照搬过去那种陈 法规早已颁布,但事实上这些场所绝大部 lEt的教育手段、教学内容和方法,教育效果 分都吸附在学校周围,光顾者也主要是青 不仅不够理想,甚至是没有效果的。所谓教 少年学生,再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与 师观念意识的转变,首先是对教育内容的 熏陶,这些都浸渍着青少年的思想,对青少 把握、教学方法的选定,要立足于时代要 年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投下阴影,在很大程 求,依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青少年成长中遇 度上冲淡了教育的功效。因此要真正有效 到的新问题,尊重学生,师生平等,有针对 地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 性地进行教育。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知 是各教育力量的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建立 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因 健全学校、家长、社会全方位德育网络,让 而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所学内容特点,充 全社会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 分发掘德育因素,有机渗透德育内容,德育 好的育人环境,促进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 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更不能靠生硬地灌 形成。对于社会转型期的独生子女、单亲家 输,这就要求教师除了深入学习教学大纲 庭日益增多的青少年来说,德育活动还需 和教材,积极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还必 更新观念、开拓思路,使活动更加贴近学生 须深入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认真准备每节 实际。如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为孤寡老 课,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灵活地、生动 人和残疾人服务,抓住清明节、五四、国庆 地融合于教学过程中,注重现代教育手段 节等节Et、纪念日,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广 的运用。过去要了解某个人物的事迹,学生 泛开展社会调查,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往往要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既费时又 活动,走出家庭,走出学校,走向广大的社 费力,学生也感到腻味,而现在只要打开电 会,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看,用自己的耳 脑,鼠标轻轻一点,屏幕上不仅会立即显示 朵去听,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动手动脑, 出某一人的信息资料,而且眼前还呈现出 增强感性认识把外在教育内化为自我发展 那熟悉的身影,耳边响起其声音,可想而 动力,自我发现,自我提高,培养良好的道 知,新技术光、电、声、图对学生视野造成的 德情操和意志,锻炼他们人际交往和社会 冲击力,对思想造成的震撼力,将对其教育 活动能力等。集体活动是一剂良药,他可以 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学习了货币的神奇 治疗独生子女、单亲子女孤僻自私的性格 力量后,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金钱,金钱不是 缺陷,矫正他们的不良习惯。 万能的。用正当手段赚钱,靠劳动和合法经 (下转11 5页)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科教论坛 研获得了1985至2000年l 5年间我国学生体 0hlna Educat1on Innova:t:f =二:on Hera ld●U : 高校公体课程的改革,必须转到培养学生 终身体育思想,形成终身体育能力的轨道 效果。 质健康状态的动态资料,成为制定“十五” 期间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发展计划和干预 上来。重视以张扬学生个性,提升学生身心 措施的重要依据。上海体育学院比较认可 健康素质为指针的高校公体课程改革,这 的体适能测试内容,包括人体形态(长度、 对全面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对其它 围度、宽度、厚度等)、机能(心肺功能等)和 学段体育教学的改革,也将产生深远影 素质(柔韧、敏捷、速度、力量、耐力、及综合 响。” (4)为了保证体适能顺利的开设,高校 需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体适能教材建设以 及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以及安全问题上 做好准备;并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修建正 规专用实验室,选用或者自编适合本校教 学需要的教材,学习其他高校成功的教学 协调等)三个方面。 从以上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健康体适 经验,为本校的体适能教学打下坚实的基 3.3健康体适能理念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影 能对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形成良 础。响方面的研究 好的生活方式效果甚佳。体适能对学校体 (5)由于《健康体适能》课程是一门新的 健康体适能教育计划的引入必将对我 育教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将随着体适 课程,在推广的过程中一定遵循因时、因地 国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产生很大的影响, 能理念和课程的推广和普及,产生越来越 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建议先以选项课的 很多的学者都积极地开展了对体适能的研 大的影响。近年来,健康体适能在我国逐渐 形式开展,与其它体统体育课程(田径、篮 究,并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 被众多体育教育工作者所关注。如何使健 球等)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在传统的体育 魏小光在《试析发展学生“体适能” 康体适能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得到充分演 课程的教学中,融人体适能的理念,重点引 (physical fitness)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 中 绎,促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是摆在广大 导学生培养运动习惯,并将其发展成一种 提出“发展学生体适能必将引起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体系的改 变;有利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进程;也有 利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顺利实施。李 志宏,周振华在《浅析“体适能”概念对体育 运动爱好,再辅以《健康体适能》中的健康 基础知识、实验课程、运动伤病预防与处理 4高校健康体适能课程的建议和策略 等知识,全方位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在课 (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学生体育锻炼 程发展成熟之后再考虑以专项课的形式开 意识,提高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树立正确 展。 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教学和训练的影响》中评价到:“体适能”概 的体育价值观、健康观和健身观,加强对 念是衡量人体体质健康水平的一个指标, 《健康体适能》课程的宣传和引导。 参考文献 也是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新思想的一个指 (2)建议高校体育部门相关领导思 [1】连克杰,张殿亮.论体育运动、体质与健 导性概念,“体适能”慨念的提出,使得人们 想,转变观念,关注《健康体适能》课程的发 康的关系【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03,15. 在追求教学和运动训练效果的过程中能够 展,在、经费上给予支持,改变传统的 站在更加科学、客观的角度去理解问题和 处理问题,能够以人为本,顺应自然,它的 意义和它对运动训练的影响是绝对不可低 估,而且必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而渗透 到体育教学和训练改革的方方面面。蓝荣, 张立光,周德书在 体育运动领域中“体适 能”概念的产生及其影响》中提出“现行的 [2J蓝荣,张立光.体育运动领域中“体适 能”概念的产生及其影响[J].广州体育 发展。 学院学报,2004. (3)教师教学的组织上,应注意形式的 [3]段黔冰,王涛.对普通高校学生体质现 状、成因、及健康对策的研究[J].成都体 多样性,按照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 育学院学报,2005. 样的教学形式。在教学方法上,坚持循序渐 进和区别对待的原则,以达到良好的教学 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让学生自由、健康的 (上接1 1 3页) 3德育工作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庭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 4学生的德育教育与提高师德工作相 国、爱人民,教师首先要爱学生、特别是差 生,要求学生多读书,自己就要博览群书, 结合 不断进取。上课时,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干巴 枯燥,学生是不爱听的,不但说服学生无 力,甚至会使学生怀疑思想政治教育的作 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国现在处于 青少年学生既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 所,父母是孩子的终身教师。一个人思想品 体,也是教育效果的最终检验者。因此,加 德最终是向家庭的年长者、特别是父母学 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应以人为本,一 习上的,家长的言行会被孩子看在眼里、记 切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受教育者明白,任何 在心上,像无声的细雨点点滋润在孩子的 说教是否真正有效,主要是通过受教育者 心田,而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学校利用家庭 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定期开家长 会,或校信通等方式和家长经常保持联系, 及时反映学生在校情况,和家长配合对学 生进行有效教育,帮助学校观察、了解学生 的思想行为。思想品德教育的经验告诉我 们,学校教育如果离开家庭、社会的支持, 往往会事半功倍,乃至全功尽弃的。然而从 现状来看,学生上小学、中学时常开开家长 会,上中职就很少开家长会,老师与学生家 长联系很少,跟不要说家访了,学校与家庭 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沟通,没能形成教育合 的自我认识、自我修正、自我提高才能达 到。实践证明,离开了学生的自省内化,任 何说教都是空中楼阁、沙上之塔,毫无扎实 根基可言。所以教师应通过教育让学生融 情悟理,在明理中认同,在自省中修正,当 育教学水平。 总之,德育工作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 然,在这个根本环节上,不能忽视教师的指 导作用,教师的言传身教应成为学生自我 反省的催化剂,教师是以自己的思想、学识 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 每一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 中,不仅要通过课堂教育主渠道对学生进 转型期,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优秀的 人民教师能够潜心教育事业,把自己平凡 工作和祖国宏伟事业联系起来,能抵制社 会上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袭,忠于职守,无私 奉献,甘为人梯,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教 事,也是全社会都要关注、共同努力去做的 事业,它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支持和 帮助,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的 教育网络,让全社会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 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处幽兰之室, 行德育教育,还要通过课下优雅得体的言 养高士之德,良好的教育环境不仅有利于 力。我国约有3.67亿未成年人,一年按365 谈举止,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时 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能促进青少 天计算,学生在校时间约为1 95天,在家庭 时刻刻努力营造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 年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和社会的时间约为170天,如何加强未成年 务育人的良好德育环境。孔子说:“其身正, 人的思想品德建设呢?只有加强学校、社 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则不行。”作为政 会、家庭三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合力,才 治教师,更应当言行一致,做到实事求是, 能最大限度发挥德育效果。 敢于说真话,目标始终如一,要求学生爱祖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1 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