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辨文言常用词
宜良县狗街第二中学 马金凤
1、内容摘要:本文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证明了位置辨析法、放入验证法、循规分析法、词语搭配法、句式分析法、语感分析法是巧辨文言常用词,提高文言文翻译,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
2、主项词:以渔授之,用渔得鱼,以鱼激趣,以渔激志。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主要障碍是文言词。因此,教会学生巧辨文言文常用词的含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巧辨文言词的主要方法如下。
一、位置辨析法。文言常用词的特点之一是:同一个字词,出现的位置不同,含义常常不同。
以“乎”字为例,当“乎”出现在句子之中充当介词时,它相当于介词“于”的用法,通常介绍动作施行的时间、地点、原因或形容词的比较对象,译成“在”“对”“比”等。如:1、生乎(于,在)吾前,其闻道也固光乎(于,介绍比较对象,比)吾。(韩愈《师..说》)2、浴乎(于,在)沂,风乎(于,在)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3、今虽死乎(于,...在)此,比吾邻之死则已后矣。(柳宗元《捕蛇者说》)当“乎”出现在疑句未尾时,通常当语气词,译成“吗”“吧”。如: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吗)?(《史记·陈涉世家》)2、.
君将哀而生之乎(吗)?(柳宗元《捕蛇者说》)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吧)?(韩愈《师说》)。 .
综上所述,为了便于记忆,可将“乎”字的位置辨析法归纳成《“乎”字用法顺口溜》:句中介词等于“于”,疑问句末语气词。
再如“之”字,当“之”位于表时间的词语之后时,它的作用是凑音节,并无实在意义,如:1、久之,目似瞑。(《聊斋志异·狼》)2、顷之,客请与予对局。(《弈喻》) ..
当“之”位于动词之后时,它通常充当代词。如:1、陈胜佐之(他),并杀两尉。(《史.记·陈涉世家》)2、君将哀而生之(我)乎?(柳宗元《捕蛇者说》)3、虎见之(它,驴),..宠然大物也。(柳宗元《黔之驴》)4、余是以记之(这件事),盖叹郦元之简。(苏轼《石钟.山记》)
当“之”位于名词之前时,它通常是结构助词,译成“的”,如:1、臣之(的)妻私.臣,臣之(的)妾畏臣……(《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
当“之”位于否定副词后,这个句子一定是宾语前置句,“之”充当前置宾语,如:1、而居城者未之(这种情况)知也。(《满井游记》)2保民而王,莫之(他)能御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当“之”位于主语、谓语之间时,它的主要作用是取消句子的性,如:
1、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当“之”位于疑问句的“有”字之前时,构成“何陋之有”、“何罪之有”、“何后之有”时,“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作用是表示宾语前置,无实在意义。
当“之”出现在同位成分之间,复指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它充当指示代词,通常译成“这”,并依据语言环境,在“这”后加上适当的字词,如: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文之(这座)丘。(语出《列子·愚公移山》,魁是山名,因此句中的“山”指的是“魁文”这座山,这里的“魁父”就是这座山的称,“之”在再者之间有复指作用)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韩愈《师说》)
当“之”位于代词“所”的后面或者表处所、方位的词语前面时,“之”充当动词,译为“去、往、到”等。如:1、一旦抵罪……佯狂不知所之(之:去;所之:去的地方,去..处)。(张溥《五人墓碑记》)2、吾将瞯良人之所之(用法同上)。(《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3、吾欲之(去,到……去)南海。(澎湍淑《为学》)4、辍耕之(去,去到)垄上。(《史......记·陈涉世家》)5、又问令吴广之(去)次所(驻地)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 ...
综上所述,为了便于记忆,可将“之”字的位置辨析法归纳为《“之”字用法顺口溜》:时间词后凑音节(久之),动词之后是代词(虎见之)。
名词前面“助词的”(以君之力),否定词后“宾前置”(未之知也)。
“取消”主谓间(甚矣,汝之不惠),“提宾标志”“有”字前(何陋之有)。
前后复指译成“这”(魁父之丘),“所后”(代词“所”后)“所前”(处所前)是动词。
二、放入验证法。放入验证法是记住某个或某类常用词的主要义项,然后再放入特定语境中去验证其准确含义的方法。如:先教学生记住充当疑问代词的“何、曷、胡、奚”.是同义词,常用义是“三么”(什么,为什么,怎么),然后,便可让学生依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辨认义项了:1、孔文子何(什么)以谓之“文”也?《论语·学而》2、何(什么)以..战?《左传曹刿论战》3、何(为什么)不试之以是?(《韩非子·郑人买履》)4、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为什么)不委心任去留?(陶渊明《归去来兮辞》)5、归去来兮!因元将芜.胡(为什么)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6、乐夫天命复奚(什么)疑?7、若为佣..耕,何(怎么)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8、君美甚,徐公何(怎么)能及君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10、曷(怎么)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劝学》)11、子墨子.曰:“胡(怎么)不见我于王?”(《墨子·公输》) .
再如,引导学生记住充当副词的“俱、具、皆、咸、悉、毕、尽”是同义词,常用义是“全,都”,如果兼有辅助判断的作用,可译为“都是”,然后,便可引导学生去辨别特定语境中的准确含义了:1、宫中府中,俱(都)为(是)一体。(诸葛亮《出师表》)2越..明年,白废具(“具”道“俱”)兴。(范仲淹《岳阳楼记》)3、吾与汝俱(都是)少年。(韩..愈《祭十二郎文》)4、众人皆(都)醉而我独醒。(《史记·屈原列传》)5、予购三百盆,皆.(都是)病者(病态的梅)。(龚自珍《病梅馆记》)6、村中闻有此人,咸(都)来问讯。...(陶渊明《桃花源记》)7、悉(全、全部)以咨之,然后施行。(诸葛亮《出师表》)8、.此悉(都是)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9、尽(全部)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10、宾主尽(都是)东南之美。(王勃《滕王阁序》)1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都)色。)..
(林嗣环《口技》)
三、循规辨析法。循规辨析法是引导学生探究认知规律,指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科学方法。例如,名词作状语是中学生理解文言常用词含义的难点,但是,如果引导学生掌握了名词作状语的七条规律,那么不但能使他们巧渡难关,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探研性学习的积极性。名词作状语的七条规律是:
(一)作状语的名词,表示动作所用的工具,理解词义时,在名词前面加介词“用”,如:箕畚(用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愚公移山》) ..
(二)作状语的名词表示比输,理解词义时,在名词前面加介词“像”,如:狐《像狐.狸似的》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三)作状语的名词表示方向,理解词义时,在名词前面加介词“从”或“向”。如:○1复前(向前)行,欲穷其林。(陶渊明《桃花源记》)○2北(向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范...仲淹《岳阳楼记》)
(四)作状语的名词表示处所(方位)理解词义时,在……“在”,如:山(在山上)行六七里。(欧阳修《醉翁亭记》)
(五)作状语的名词表示动作的范围理解词义时,也在名词前面加“在”,如:内(在国内)立法度,务耕织,(贾谊《过秦论》)
(六)作……动作的依据,……,……按,如:○1失期,法[按(秦朝的)法律]当斩;○2功(按功劳)宜为王《史记·陈涉世家》
(七)作……时间,…………“在”或“按”,如:○1故五月(在五月)渡泸。(诸葛亮《出...师表》)○2朝(在早上)服衣冠,窥镜。《战国策》○3学而时(按时)习之。(《论语·学而》)○4..秋水时(按时令)至(庄子《秋水》) ..
(八)作…………频率,…………副词“每”,或将名词重叠一遍,如:1、岁(每年)赋其二。(柳宗元《捕蛇者说》)2、园(在园子里)日(每日,天天)涉以成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综上所述,为了便于记忆,可将名词作状语(简称“名状”的释词规律归纳成《“名状”循规顺口溜》)
表工具,前加“用”;表比喻,前加“像”
表方向,加“从”“向”;表处所,前加“在”
表范围,也加“在”;表依据,前加“按”
表时间,加“在”“按”;表频率前加“每”(或重叠)。
四、词语搭配法。文言词语的搭配有如食品,药品的组合一样,是很讲究“配方”的,不同的配方限定了不同的作用,不同的含义。这里,仅以“为”字为例,辨析其“配方”的妙用。
(一)当“为”与“所”组成“为……所”式时,限定了这个句子只能是被动句,“为”为充当介词,译成“被”,如“其印为(被)予群从所得。(沈括《活板》) .
(二)当“为”与“何”、“奚”组成“何……为”“奚……为”时,限定了这个句子只能是疑问句,“为”充当语气助词,译成“呢”,如:1、夫子何命焉为(呢)?(《墨子·公..输》)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呢)?(《史记·鸿门宴》)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呢)?(《庄子·逍遥游》) .
(三)当“为”与“何”连用,组成“何为”为个短语时,限定了“何”是“为”的前置宾语,可译为“为什么”“干什么”,如:○1主人何为(为什么)言少钱。(李白《将进...酒》)2、项王按剑而曰:“客何为(干什么)者?”(《史民·鸿门宴》)
(四)当“为”与“以”连用,组成“以为”格时,限定了“以为”的用法只有以下两种,非此即被:1、“以为”是动词,译成“认为”(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战国策·触龙说越太后》;2、“以为”是“以之为”(以为神)的省略式(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左传·烛之武 秦师》。
五、句式分析法。句式分析法是借助文言句式巧辨文言词的用法及意义的有效方法。文言句式分析法有省略句分析法、判断句分析法,倒装句分析法等八种。如:一个“为”字,当其表判断时,译为“是”,当其表被动时,译为“被”,当其表疑问时,译成“呢”。诸如此类,数言难尽,这里,仅从对偶、排比句的角度来简述文言句式对于巧辨文言词含义的作用。
1、借助对偶句辨析相对应应的词语。如:“以赂(贿赂)秦之地封(封赏)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这两个分句,只要看准了它们是对偶句,那么,就可以依..据“赂”“封”属于动词,确定“事”“礼”也是动词,然后,便可以应用组词辨析法确定,“事”译为“侍奉”最佳,“礼”译为“礼”、“礼遇”、“礼待”皆可。
2、借助排比句辨析相对应的词语。如“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这组句子,只要看准了它们属于排比句,那么,在通常情况下,只.要确定了“直”这个形容词已经活用为名词,便知相对应的“正”“密”这两个形容词也活用成名词了。
六、语感分析法。语感分析法是凭借文言词的语言环境来巧辨词语含义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可分为特定语境中的形旁辨析法,组词辨析法,联想类比法,瞻前顾后法等等。这里仅瞻前顾后法的角度来简述语感分析法在巧辨文言词含义时的作用。
“瞻前顾后法”是审视文言词的前后词语,前后语句乃至前后语段来感悟这个词语的准确含义的方法。以充当动词的“事”为例,就是用于朝廷这一大环境之中,也要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辨析词义,若是主要大臣“事君”,应译为“辅佐”,如: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史记·屈原列传》)如果是一般臣子“事君”或“事权臣”,应译为.“侍奉”,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自梦游天姥吟留别》)如果用于其它语境之中,更应该依据“事”的对象及前后的语言环境来确定其含义,如:1、子曰:“孝子之事亲(父母)也,居则致其敬。”(《孝经·纪孝行章第十》)2、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事父母……凶年免于死亡”。(《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上述两个例句中,“事”.的对象都是父母,但是,依据画线的词语,例一的“事”应译为“孝敬”,例二的“事”应译为“赡养”。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以渔授之。将巧辨文言常用词等各科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再指导学生主动“捕鱼”,学生有法可依,用渔得“鱼”,以“鱼”激趣,以“渔”激志,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逐步成长为课堂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