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疾病简介

疾病简介

来源:华佗小知识
疾病简介

疾病名称:产科羊水栓塞 其他名称:羊水栓塞

疾病编码:ICD-9:673.101 ICD-10:O88.101 所属部位:全身,生殖部位, 所属科室:急诊科,妇产科

羊水栓塞十分罕见(机会为8,000至80,000次分娩中出现一次,然最新的研究给予更正确的数字为20,4次分娩中出现一次)。大部份产科医生在整个执业生涯中可能从未经历过。亦因此,这种状况的发生过程是很少被了解。一般认为,羊水及胎儿细胞进入母体肺循环(此可能使产妇心肺衰竭而亡)后将发生下列两个阶段。

发病原因

羊水栓塞多发生在产时或破膜时,亦可发生于产后,多见于足月产,但也见于中期引产或钳刮术中,大多发病突然,病情凶险。

发病机制

羊水栓塞是一种罕见及未被完全了解的产科紧急症候。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胎儿细胞、胎发、胎粪、皮屑等物,透过子宫基底的胎盘进入母体血液循环而诱发母体之发炎反应。这作用引致心肺衰歇及凝血异常。此病最早在1941 年被描述说明。在母体致死率的列表中羊水栓塞排列第五位。 编辑本段病理生理

1 病因:

1.1 羊水中的有形物质进入母体血循环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羊水中的有形物质包括:扁平上皮、毳毛、胎脂、胎粪、黏蛋白等。其诱因如下:①经产妇居多;②多有胎膜早破或人工破膜史;③常见于宫缩过强或缩宫素(催产素)应用不当;④胎盘早期剥离、前臵胎盘、子宫破裂或手术产易发生羊水栓塞;⑤死胎不下可增加羊水栓塞的发病率。羊水进入母体循环的条件是胎膜已破;有较强的子宫收缩;血管开放。进入的途径为子宫颈内膜静脉及子宫下段静脉;胎盘边缘静脉窦;损伤的子宫血窦,如子宫破裂、子宫颈裂伤。 羊水栓塞

2 发病机制

2.1 急性呼吸循环衰竭:羊水中存在来自胎儿的微粒物质,一旦进入母体血循环,则微粒物质栓塞造成小血管机械性阻塞,这些微粒物质还具有化学介质性质,能刺激肺组织产生和释放前列腺素F2α、E2及5-羟色胺等血管活性物质。使肺血管发生痉挛,致肺动脉压升高,右心负荷加重,左心房压急剧下降,于是心搏出量明显减少,肺回流量也明显下降,肺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最终致末梢循环衰竭,急性右心衰竭和急性呼吸衰竭。死亡病例中的75%死于此种原因。此外,羊水中作用于胎儿的抗原物质可引起过敏反应而导致休克。 2.2 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羊水进入母体循环后引起凝血功能障碍,一般认为羊水中含的促凝物质类似于组织凝血活酶(Ⅲ因子),可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导致DIC。除此外羊水中还含有第Ⅹ因子激活物质、肺表面活性物质及胎粪中的胰蛋白酶样物质,这些促凝物质促使血小板聚积,使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同样通过血液的外凝系统激活了血凝而发生急性DIC,血中纤维蛋白原被消耗而下降,纤溶系统被激活造成高纤溶症及凝血障碍。此外纤维蛋白裂解产物蓄积,羊水本身又抑制子宫收缩,使子宫张力下降,致使子宫血不凝而出血不止。 2.3

多脏器损伤,急性呼吸循环衰竭:DIC等病理变化常使母体多脏器受累,以休克肾、急性肾小管坏死、广泛出血性肝坏死、肺及脾出血等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为急性肝、肾功能衰竭。当两个以上重要器官同时或相继发生功能衰竭时称为多系统脏器衰竭(mutiple system organ failure,MSOF),其病死率几乎达100%。羊水栓塞病理生理改变。

临床表现

1 羊水栓塞发病迅猛,常来不及作许多实验室检查患者已经死亡,因此为及早诊断,必须熟悉发病诱因和前驱症状。多数病例在发病时常首先出现寒战、烦躁不安、咳嗽、气急、发绀、呕吐等症。如羊水侵入量极少,则症状较轻,有时可自行恢复。如羊水混浊或入量较多时相继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 羊水栓塞

1.1 呼吸循环衰竭:根据病情分为暴发型和缓慢型两种。暴发型为前驱症状之后,很快出现呼吸困难、发绀。急性肺水肿时有咳嗽、吐粉红色泡沫痰、心率快、血压下降甚至消失。少数病例仅尖叫一声后,心跳呼吸骤停而死亡。缓慢型的呼吸循环系统症状较轻,甚至无明显症状,待至产后出现流血不止、血液不凝时才被发现。

1.2 全身出血倾向:部分羊水栓塞病人经抢救渡过了呼吸循环衰竭时期,继而出现DIC。呈现以大量阴道流血为主的全身出血倾向,如黏膜、皮肤、针眼出血及血尿等,且血液不凝。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羊水栓塞病例,缺少呼吸循环系统的症状,起病即以产后不易控制的阴道流血为主要表现,切不要单纯误认为子宫收缩乏力引起产后出血。

1.3 多系统脏器损伤:本病全身脏器均受损害,除心脏外肾脏是最常受损害的器官。由于肾脏缺氧,出现尿少、尿闭、血尿、氮质血症,可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脑缺氧时病人可发生烦躁、抽搐、昏迷。[1]

诊断鉴别

1 医技检查

1.1 非特异性检查

1.11 心电图:右心室,右心房扩张,还可见到心肌劳损的表现。同时有心动过速。 羊水栓塞

1.12 胸片:可能无异常表现,70%的患者可有轻度的肺水肿症状,表现为双侧弥漫性点状浸润阴影,沿肺门周围分布,肺部轻度扩大。心影可能会增大。 1.13 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往往可以提示有肺栓塞的问题。

1.14 凝血功能的检查:结果相差较多,其结果取决于患者生存的时间和临床上出血的程度。①血小板计数<100×109/L;②凝血酶原时间延长,10秒即有诊断意义;③血浆纤维蛋白原<1.5g/L即可诊断,实际上往往较为严重,Clark等的资料中有8例纤维蛋白原无法检出或是为该实验室检查有史以来的最低值。④凝血块观察,取正常产妇血5ml放试管内,臵温箱中观察8~12分钟血块形成,低纤维蛋白原患者血液不易凝结,30分钟血凝块少,而弥散显示血小板已相当低,继发纤溶。⑤出血时间及凝血时间延长。⑥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增加,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及乙醇胶试验阳性。 2 特异性检查

2.1 母体循环或肺组织中羊水成份的检测:由于羊水栓塞的发生主要是羊水及其羊水中的有形成分进入母血中,引起肺血管栓塞和痉挛所致,因此,人们把在母血、子宫血管中和肺组织中找到来自于胎儿的成分如胎儿鳞状上皮细胞、毳毛、黏液作为诊断标准,母血的阳性率在50%左右,尸检的阳性结果在73%。母体血

中查找羊水成份采用以下的方法:血标本取自右心室最好,临床上可利用中心静脉压测定时插管取上腔或下腔静脉血,或行肺动脉飘浮导管监测时采血,或心跳骤停时心内注射时取血。血液离心静止分成三层,为血细胞、羊水,表层为血浆,取中层泖片染色进行镜检。同时可以采用辅助染色的方法,譬如油红染色查找胎儿脂肪,用Ayoub-Shklar染色角蛋白。抗人角蛋白血清通过免疫过氧化物酶方法能检测母体肺组织中角蛋白的存在。但是这一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差,同时不少学者对此还持相反意见,Clark等学者观察了大量临床病例和动物实验,发现正常孕妇血中带有鳞状上皮细胞和其他羊水成分,而不发生羊水栓塞,提出肺循环中出现鳞状上皮细胞或毳毛可能并非病态,因此,单纯发现肺循环中存在鳞状上皮细胞不能诊断羊水栓塞。

2.2 母血清及肺组织中的神经氨酸-N-乙酰氨基半乳糖(Sialyl Tn)抗原检测:近年来随着免疫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是一种新的羊水栓塞诊断方法。Kobayashi等研究发现,黏液性糖蛋白的单克隆抗体TKH-2能识别羊水中黏液性糖蛋白中的寡糖结构,用免疫印迹技术,TKH-2能检测到胎粪上清液中极低浓度的Sialyl Tn抗原。能被TKH-2识别的抗原不但在胎粪中大量存在,同时也可出现在清亮的羊水中。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发现,在胎儿小肠、结肠、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中包含有与TKH-2发生反应的抗原、用放射免疫检测法在胎粪污染的羊水和清亮的羊水中都可测到Sialyl Tn抗原,但前者明显高于后者、现发现Sialyl Tn抗原是胎粪和羊水中的特征性成分之一,Sialyl Tn抗原大约占了胎粪的十分之一、羊水中Sialyl Tn抗原的来源仍不十分清楚,由于消化道和呼吸道的黏膜上皮都有Sialyl Tn抗原的表达,认为除了胎粪是羊水中Sialyl Tn抗原的主要来源外,部分可能来源于胎儿呼吸道的黏液蛋白。妊娠后孕妇血清中Sialyl Tn抗原浓度有所不同,如果羊水中有胎粪污染,孕妇血清中Sialyl Tn抗原浓度[(20.3±15.4)U/ml]稍高于羊水清亮者[(11.8±5.6)U/ml]。但具有诊断价值的是在羊水栓塞患者或有羊水栓塞样症状者的血清中,Sialyl Tn抗原显著升高,约为(105.6±59.0)U/ml。Kobayashi等的研究证实,羊水栓塞患者血清中,Sialyl Tn抗原的水平显著高于非羊水栓塞患者。妊娠后血清中Sialyl Tn抗原主要来自母胎屏障被破坏或者胎儿血清中的Sialyl Tn经过胎盘到母体血循环。羊水中的Sialyl Tn抗原少量进入母血循环,不足以导致羊水栓塞,似乎提示羊水栓塞的发生与进入母血循环的Sialyl Tn抗原量有关。因此用灵敏的放射免疫竞争检测法定量测定血清中的Sialyl Tn抗原,是一种简单、敏感、非创伤性的诊断羊水栓塞的手段,可用于羊水栓塞的早期诊断。在孕产妇死亡后的组织学诊断仍然十分重要,用TKH-2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肺组织,发现羊水栓塞或有羊水栓塞样症状的患者,肺血管出现明显的强阳性染色,且这种强阳性染色可被羊颌下腺黏液蛋白完全抑制,表明它具有免疫特异性。 2.3 组织抗凝因子的测定:如前所述,羊水中的有形成分不是引起羊水栓塞的主要原因,而一些体液因子如组织因子样促凝物质、白三烯等在病生理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羊水栓塞发生后大约40%的病人出现致死性的凝血功能障碍。组织因子的凝血活性可被抗组织因子蛋白拮抗,因此理论上可以通过检测母血中的组织因子作为区分其他产科DIC的依据。 2.4 肺组织中肥大细胞的测定:近年来,对羊水栓塞的发生机理有大量文献报道,认为羊水栓塞的发生是机体对羊水中的胎儿成分产生过敏反应,导致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织胺 类胰蛋白酶和其他介质引起机体发生严重的病生理改变所致。类胰蛋白酶是一种中性蛋白酶,是T细胞和肥大细胞分泌颗粒的主要成分。

Fineschi等用特殊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肺循环中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发现因羊水栓塞和过敏性休克死亡者肺组织中肥大细胞数量都明显升高,两者之间无差异,死于创伤性休克者肺组织肥大细胞数量明显低于羊水栓塞和过敏性休克者,存在显著的差异。表明用免疫组化检测肺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可诊断羊水栓塞。 3 诊断依据

3.1 临床表现 3.11 可发生于胎膜破裂后、分娩时或分娩后,以及在缩宫素(催产素)静滴引产或在中孕钳挟等情况下,产妇突然烦躁不安、寒颤、呕吐、呛咳、呼吸困难、紫绀、迅速休克。发病急骤者,可于数分钟内死亡。 3.12 部分患者血压回升后,往往出现产后大出血,血不凝,有时有全身出血倾向,最后可出现肾、肺、心功能衰竭。 3.2 胸部X线检查:双侧肺弥漫性点状阴影,沿肺门周围分布,伴右心扩大及轻度肺不张。

3.3 如行腔静脉插管测中心静脉压时,取血作沉淀检查,可发现羊水内容物。 3.4 可能时作尸检,作子宫及肺组织切片检查,可在微动脉及毛细血管内发现羊水内容物。

4 容易误诊的疾病

4.1 子痫抽搐:通常有高血压、浮肿及蛋白尿史,在产前、产时、产后均可发生,无胎膜破裂因素,胸部检查一般无罗音。DIC的检查一般无异常。 4.2 充血性心力衰竭:有心脏病史,有心脏负担加重的诱因,患者突发心慌气短,咳泡沫状痰,一般无抽搐 出血和肾衰表现。在心衰控制后症状能好转。 4.3 脑血管意外:患者有高血压病史,有头痛、头晕,突然昏迷,可发生偏瘫。 4.4 癫痫:患者往往有抽风病史,有精神因素的诱因。患者一般无DIC和肾衰。 4.5 其他非DIC原因引起的产后出血:一般可找到明确的病因,无凝血机制的改变。

4.6 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往往有高凝状态、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表现,一般无出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