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来源:华佗小知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刘少文

来源:《河南教育·高教》2019年第08期

摘 要: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从形成的历史维度来看,文化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内容的科学维度来看,文化蕴含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具有科学指导性;从传承的实践维度来看,文化蕴含的勇于自我的精神是新时代最鲜明的特征;从教育客体的维度来看,文化能够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目前,高校文化教育主体的主导性、教育客体的主动性、教育形式的创新性不足等问题是影响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要提升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要积极推进文化融入課堂教学主渠道、学生实践主平台、网络空间主战场以及校园文化主阵地。 关键词:新时代;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对高校青年学生加强文化教育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进一步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过程中形成的积极优秀的文化,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很好的价值引领意义。当前,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世界不同的思想文化相互交融、交锋,一些错误社会思潮也在交错发声,这对新时代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较大的干扰。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对青年学生的文化教育显得十分紧迫且非常必要。对青年学生加强文化教育是实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有效路径。 一、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性、科学性、实践性、方向性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问题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范畴、功能、目标及发展方向。党的以来,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以**同志为核心的党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三个“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的重要论断,并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加强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要在青年学生中深化中国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 (一)从形成的历史维度来看:文化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是近代以来我们党带领和团结广大人民为实现理想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的文化写照,联系着党和人民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昨天” “今天”和“明天”,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进行多年浴血奋战、完成新民主主义、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进程中形成的文化。文化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反映了我们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领导人民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人民、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历史进程。高校在青年学生中应加强和深化文化教育,教育他们深刻认识中国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深刻认识党领导全国人民为抵御外敌、追求民族、建立现代国家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新时代青年学生只有从文化中重温历史、感悟初心、接受洗礼,才能真正明白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大的中国力量。加强文化教育有利于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并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而不断树立为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奋斗的信念和决心。

(二)从内容的科学维度来看:文化蕴含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具有科学指导性 鸦片战争后,我国陷入了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争取民族、人民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与义无反顾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那时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十月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为己任的中国党应运而生。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同志曾深刻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中国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本身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与实践品质,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文化中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文化中蕴含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统一战线、坚持真理、自主、勇于自我、为人民服务等丰富的思想内涵,文化中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矛盾观、价值观等,在社会主义事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仍然是指导青年学生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今天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最关键时代,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来不会是一片坦途,必然会面临许多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因此,对青年学生加强文化教育,就是教育和引导新时代青年学生从中汲取理想和信仰的力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真完成学业发展目标,积极投身报国实践,自觉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三)从传承的实践维度来看:文化蕴含的勇于自我精神是新时代最鲜明的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化蕴含着勇于自我的传承基因,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我们党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敢于直面错误、直面问题,勇于自我,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这种能力既是我们党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中国的是伟大的,但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要求全党同志不断保持和充分发扬精神。改革开放后,同志强调,“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精神就没有行动”。**总也特别强调,“勇于自我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要兴党强党,就必须以勇于自我的精神,打造和锤炼自己”。传承文化,就是传承文化中蕴含的勇于自我的精神,并以这种精神指导社会实践和人生实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党仍然面临“四大考验”。“四大危险”仍然尖锐和严峻,只有以自我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清除侵蚀党的“肌体”的“病毒”,在革故鼎新、守正出新中实现自我跨越,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焕发党新的强大生机活力,从而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四)从教育客体的维度来看:文化能够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

文化构成了中国党独特的精神传统和精神标识,是党带领人民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的精神支柱。文化蕴含着中国党人和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政治灵魂,有非常丰富的为了理想信念而奋斗的感人事迹。文化的重要财富之一就是信仰的力量和为追求真理而顽强拼搏、艰苦奋斗、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意志品质,文化中还有丰富的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精神内涵,这些恰是新时代青年学生所需要的。文化也渗透着对主义伟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向往、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对时代精神的创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组成部分,能够涵养青年学生的正气。文化蕴含着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让我们党带领人民虽几经挫折但不断奋起,虽历尽苦难但成就辉煌。**总强调,“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文化能够淬炼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思想,如“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 “延安精神”等先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最为璀璨耀眼、震撼人心的文化“景观”,是最有益于洗礼精神、升华思想、鼓舞斗志的文化形态,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集中展示,更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深化文化教育,有利于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内在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

二、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的主导性、教育客体的主动性以及形式的创新性不足

面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现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高校虽然越来越重视文化教育,但在教育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教育主体的主导性、教育客体的主动性以及形式的创新性不足等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教育主体的主导性不足,在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理”不清的问题

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成长于和平发展时期,对文化的内容、内涵、思想等感触不深,因此,高校教师在文化教育过程中要进行内容和形式的转化,并在转化的过程中充分挖掘文化在新时代的内涵与特征,同时要创新语言和艺术表达形式,此外还要讲清楚文化的逻辑关系以及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然而,当前一些高校教师存在对文化认识不清楚,缺少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在教育过程中语言比较枯燥,形式比较单一,教育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主体先受教育,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的原則。马克思曾指出,“教育主体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也强调,“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即使是对马克思主义已经了解得比较多的人,无产阶级立场比较坚定的人,也还是要再学习,要接受新事物,要研究新问题”。因此,作为文化教育主体的高校教师首先要对文化的主要内容、观点、理论、价值观、思想内涵等有较为深刻的研究,同时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根据新时代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与研究。当今,我们正处在深刻变化的时代,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开放性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各种思想的碰撞、交流、交锋不可避免。经济的发展、物质的繁荣和信息的发达给我们带来许多便利,但各种社会思潮的交融也给我们的思想带来较大的冲击。一些错误思潮、言论胡乱发声,尤其是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代表的错误社会思潮否定党的领导、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否定改革开放,歪曲、丑化、否定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人民历史等,弱化和动摇了部分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 “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马克思也曾指出,“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

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言论,高校教师首先要旗帜鲜明地予以反对和抵制。其次,高校教师要通过文化教育,让青年学生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历史事实、道路实践等,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和言论的问题实质。最后,高校教师要引导青年学生面向未来,坚定为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奋斗的信念和决心。 (二)教育客体的主动性不足,在文化融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存在“感”不深的问题

获得感是促进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前提,认同感是文化教育的效果体现,青年学生只有在情感上认同了,才能将其转化为日常行为习惯。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要让教育客体即青年学生有体验感。青年学生在接触文化的过程中感知和体验特定的形象或载体,有助于他们对文化有直观的认识与感受,有助于他们将文化中深刻的思想和深厚的情感铭刻在心中。然而,当前在高校文化教育过程中,较多青年学生反馈存在“感”不深的问题,这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高校教师本身对文化在新时代的演绎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到位,不能让青年学生信服。二是高校教师的教育形式不贴合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喜好,无法引起他们的共鸣。三是受外界错误思潮的负面影响,青年学生对文化的认知比较浅薄。 当前的在校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他们的自我意识比较强烈,但社会经验和政治鉴别能力不强,同时受互联网思维模式和传播方式影响较深。网络上传播的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也在不断侵蚀着一些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对这些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些错误思潮与文化宣扬的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勤俭节约、坚定信念等相背离。一些青年学生对文化缺乏认同感,文化信仰淡化,文化践行困难,这样的现实弱化了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教育主客体的互动性不足,在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存在“形”不新的问题

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出生于世纪之交,成长于国家飞速发展的时期,是伴随互联网飞速发展和改革开放取得重要胜利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网络黏度较大,“无时不网、无处不网”。他们更愿意通过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接触和了解义化,习惯碎片化阅读与片面性解读,缺少深入的探索性的研究。新时代青年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理论学习的参与性、主动性和深度性不足,更注重自身的参与性和体验感,因此,他们对文化教育的“形”的要求较高。高校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他们在将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说理教育和知识灌输较多等情况,很容易引起青年学生的反感。同时,高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也缺少教学设计,不能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艺术表现力也不强。文化教育的形式是非常重要的,好的教育形式有极强的感染力,更能吸引伴随互联网发展成长起来的“95后” “00后”学生。传统的歌唱晚会、讲座报告、参观学习等已经无法有效满足新时代青年学生对文化教育的心理需求,他们更喜欢视频、动画、话剧、戏曲以及社会实践等体验感、参与感较强的形式。**总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然而,当前部分高校文化教育仍存在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或通过举办群体性泛化活动的形式来应付上级要求的问题,缺少“因势而新”的内容转化和新的形式表现。

三、文化要积极融入课堂教学主渠道、学生实践主平台、网络空间主战场以及校园文化主阵地

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要把文化积极融入课堂教学主渠道、学生实践主平台、網络空间主战场以及校园义化主阵地,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把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主渠道,做到“理”与“例”相结合,增强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将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把握教育规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高校教师首先要提高个人的政治站位,把文化教育提升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战略高度,要对标党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塑造、行为引导,即“铸魂塑行”。这里的“魂”就是人类意志品质的内在表现,是人们追求信仰的支撑力,文化中恰恰蕴含着丰富的“铸魂”资源,尤其是文化表现出来的信仰力量,对青年学生“魂”的铸造有重要的意义。高校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文化中的“魂”,同时要在课堂上主动讲、积极讲,把文化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以形成学生的专业之“魂”、思想之“魂”。

其次,高校教师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通过文化教育,指导学生明白学什么、为什么学以及如何学,担当好青年学生的引路人职责,“既要教学生学会做事,又要教会学生做人:既要坚持教学的科学性,又要坚持教育的价值性:既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又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最后,教师在文化教育过程中要把说理和讲事例结合起来,不仅要给学生讲清楚是什么,更要讲清楚为什么,同时启发学生该如何做。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先辈英烈的光荣事迹、感人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从而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与情感认同。道理和事例的有机结合,能让学生理解文化中丰厚的历史底蕴和精神内涵,从而起到熏陶思想、滋养心灵的作用,能使红色基因融入学生的精神血脉,让学生的精神品格变得更加高尚和坚毅,让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变得更加深沉和执着。

(二)把文化融入学生实践主平台,做到“形”与“行”相结合,强化学生思维深度 文化教育要因时而进,就是要响应时代的呼声,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不断前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因势而新,以学生喜欢、贴近实际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喜欢以体验式、互动式、融入式的方式接受教育,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形象教育。形象教育具有直观性的特征,能让青年学生直接受到鼓舞和震撼,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引发深刻的思考。

其次,教师要创新文化教育的形式。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争取民族、国家统一的过程中,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气节,有宁死不屈的坚定信仰等,有方志敏、赵一曼、江姐、董存瑞、杨靖宇、邱少云、刘胡兰等英雄人物。这些人物和事迹可以通过话剧、歌剧、舞蹈、音乐、演讲、相声、微电影等各种形式来演绎和展示。教师要紧跟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不断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让教育在与时代同步中鲜活起来,从而不断激发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以及成才报国的坚定信心。

最后,教师要把握认知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文化,深刻理解文化,做到知行合一,“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同时,高校要在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体谋划、合理定位、分层设计、分类实施的基础上,组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体验式、互动式、参与式的实践活动,建立文化实践教育机制,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增强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比如,高校结合“长征精神” “井冈山精神” “延安精神”等组织学生重走路程,追忆历史,缅怀先烈,在实践中增强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与感悟,在实践中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深刻领悟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实践,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从而更加坚定理想信念。 (三)把文化融入网络平台主战场,做到“话”与“化”相结合,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文化融入网络平台,首先,教师要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成长环境。新时代青年学生是伴随互联网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思想、行为甚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互联网的影响。而发达国家也借助信息优势,强势传播他们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这影响了一些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的信心。这些都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文化融入网络平台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其次,教师要充分把握传播规律。高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借助新媒体和移动互联网平台实现个体影响群体,丰富青年学生的精神内涵,要充分运用学校网站建立文化专题板块,引导学生进行专题学习,营造网络学习氛围。

再次,高校教师要在网络平台根据时事热点主动设置话题、议题,组建网络志愿者团队,以新时代的话语体系和青年学生喜欢的语言积极在网络上发声。针对“精日”“亲日”言论,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碎片化”的解读甚至胡编滥造、恶搞,针对攻击、丑化、污蔑和否定及领袖、英雄模范人物的言论,教师要带领青年学生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此外,高校要鼓励党支部、团支部和班级相约在微信群、QQ群、易班群等召开网络主题会议,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直播等传播新模式,发表文化相关主题帖子和言论。

最后,文化融入网络平台也要做到因“事”而“化”。教师要注意结合重大事件、典型人物、重要时间节点等对学生进行教育,把文化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爱国主义精神化为青年学生内在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如结合“烈士纪念日”、建党纪念日、建军纪念日、长征胜利纪念日等开展教育活动。高校要鼓励教师开发网络文化创意产品,并以游戏和答题相结合的方式向青年学生普及和党史“微”知识,寓教于乐,让学生边“玩”边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亲身感受了文化百折不挠、曲折前行、苦中作乐、团结进取、不怕牺牲、实事求是、自主、为人民服务等丰富的精神内涵,促使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四)把文化融入校园义化主阵地,做到“分”与“氛”相结合,提升教育效果 文化融入校园文化,首先要充分发挥文化主阵地作用,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利用图书馆文化地标作用,开展文化讲座、报告、读书分享会等,并举办文化影视展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图书展览等活动。同时,高校也要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如话剧团、歌舞团、管弦乐团、微电影社团等,鼓励学生把文化中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改编成话剧、歌舞剧,拍摄成微电影等,或创作文化内涵的歌曲,举办红歌比赛等。

其次要细分文化教育对象,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民族、不同生源地的学生等采取针对性的教育。高校要把普遍教育与细分教育结合起来,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文化的宣传教育與学生的学业、实践、生活、娱乐等各方面密切结合,通过观看展览、鉴赏影片、寻访地名、手绘长卷、吃忆苦饭等方式让学生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触之所及,都是文化的洗礼,使文化成为新一代大学生共同拥有的精神家园。

最后要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文化宣传体系。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传播载体,第一、第二课堂教学实践以及楼堂场馆、教室墙壁和文化宣传栏等开展文化宣传,形成浓烈的宣传氛围,让文化在校园中随处可见,让学生耳熟能详。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同志在中国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文集(第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宋来.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若干根本问题探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12). [5]郑永廷,林伯海.教书育人规律及其遵循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6). 责编:清 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