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地球》评课稿
评课人:谢丽
“教无定法”,这一点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来说体现得尤为明显。鲜老师执教的《美丽的地球》一课,动静相宜,脉络清晰,听完之后掩卷沉思,感慨颇多:
一、“自主合作探究”法,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本课采用了“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初读感知”“合作学习,深刻感悟”“探究学习,拓展延伸”等环节,教学结构脉络清晰,尤其是学生分组合作,交流“为什么人类对地球既熟悉又陌生?”“课文是抓住哪些特点来写的?”(颜色、年龄、表面有大量的水、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这一个个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掀起了“争做课堂小主人”的一个又一个高潮。
二、挖掘文本内在的情感,展现给学生人文的关怀。
《美丽的地球》这篇课文,文字朴实自然,写了较多地球相关知识的内容,学生不容易被文字背后的情感所感染。鲜老师的教学设计,首先是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课文,进行地球样子的想象描述,让学生了解地球是如此的美丽,和蔼可亲。使学生始终沉浸在对地球真挚的爱这种美好的情感之中。通过看图片、谈感受,感受地球的美丽与可爱,而后,话题一转,她在宇宙中却很渺小,同时又遭受人类无情的破坏,这样,学生真正体会到地球外表的可爱,内涵的丰富,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深入挖掘语言文字的情感因素,让学生沉浸在语文的真善美魅力之中,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三、自读自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鲜老师在这方面处理的很好。《美丽的地球》一课,是一篇说明性文章,它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但实质是告诫人们要保护地球生态环境。这与人们息息相关的事情,学生很感兴趣,联系实际,教师安排学生 收集相关资料,把收集的资料在课堂上交流、汇报,当然,这也是在学生读文感知文本内容,又放手让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四、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
鲜老师在教授本课时,在深挖教材,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充分体现了课标要求的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比如:由于大气和水更多吸收太阳光谱中的红色,这颗玲珑剔透的行星便静静地焕发出独特的、梦幻般的蔚蓝 这句话,学生在了解地球如此美丽、壮观之后,产生了强烈的对地球热爱之情。而后,深情地读出这句话。在拓展讲到我们要保护地球时,引用了《只有一个地球》中的一句话“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时,教师加强了朗读指导,使学生强烈的意识到地球的可爱和保护地球的迫切。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几个突出特点进行的评述,评的不合理的地方还请各位多多指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