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安全管理

我国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安全管理

来源:华佗小知识
【食品安全】农业经济2008/2

我国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安全管理

◎葛立群1吕

杰2

要:随着转基因食品商业化进程的加快,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综述了我国转基因食品的

发展现状,并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进行评价。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现状安全管理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以转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农业生产、医药、食品加工、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与利用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为解决人口膨胀、粮食短缺、资源匮乏、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提供了契机。在农业生产领域,转基因技术凭借其优良的农艺性状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内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转基因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国际上关于转基因技术和产品的争论也在愈演愈烈。

在我国,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一直是国家“863”计划和“973”计划中的重点课题,而且国家“十一五”规划也将转基因作物的开发作为重大科技专项之一。截止2000年7月,中国己经批准包括烟草、棉花、马铃薯、甜椒和矮牵牛花五种作物在内的31例转基因作物进行商业化生产,批准进行田间试验和环境释放的包括17例微生物、2例转基因鱼和18例转基因作物。1997年我国转基因抗虫棉的种植面积为7000

hm2,到2002年已经上升2.1Mhm2,占据了我国全部棉花种植

面积的半壁江山,年均增长速度为40%左右。据科技部统计,目前我国转基因植物研究涉及的植物种类有50多种,各种功

一、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

1.转基因食品的概念

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Foods,简称GMF),

能基因有120多种。我国共有48种转基因作物进行中间试验,其中水稻、玉米、大豆、马铃薯、西红柿、甜椒和线辣椒为转基因食品。在转基因动物源食品研究方面,1999年我国首例转基因试管牛“陶陶”诞生,2000年克隆出“阳阳”山羊,2002年克隆出“科科”奶牛。

就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生物物种中去,使其出现原物种不具有的性状或产物,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生产和加工的食品称为转基因食品。包括①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产品,②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直接加工品;

③以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或者其直接加工品为原料生产的

食品和食品添加剂。

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目前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食品安全性,一是生态环境安全性。

2.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

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作物(烟草)

于1983年在美国问世

以来,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1986年全世界有5例转基因植物首次获准进入田间试验。1994年美国孟山都(Monsando)

公司研制的延熟保鲜转基因西红柿(Flavr

1.食品安全性: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①是否产生毒素和增加食品毒素含量。一些研究学者认为,转基因食品在达到某些人们想达到的效果的同时,也可能增加事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的含量;②营养成分是否改变。英国伦理和毒性中心的试验报告说,与一般大豆相比,在耐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中,具有防癌功能的异黄酮成分减少了,与普通大豆相比,两种转基因大豆中的异黄酮成分减少了12%

)在美国批准上市,随后转基因食品的开发研究迅猛发SavrTM

展,1996年,美国农民开始种植通过生物技术改良的转基因玉米、大豆、马铃薯、西红柿和棉花。由于这些作物表现出了比传统作物更强的抗病虫害能力、抗除草剂能力,也表现出了更好的成熟特性,因此,从那时起农业转基因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得到了快速发展。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机构(ISAAA)统计,到2006年年底,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已经从1996年的1.7Mhm2上升到到102Mhm2,批准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达到22个,其中发展中国家11个,全球有近1030万农民在种植转基因作物,并从中受益。

 ̄14%;③是否会引起人体过敏反应。作物引入基因后,食品的

遗传性状被改变,这必须会影响到人体蛋白质的构成,使得蛋白质的成分和浓度发生变化或生成新的代谢物,最终可能会在人体内产生新的过敏源;④人体是否会对某些药物产生抗药性。在转基因的过程中,若使用具有抵抗临床治疗用抗生素的基因,人们在服用了这种改良的食物后,食物会不会在人体内将抗药性基因传给致病的细菌,从而使人体产生抗药性。这

-80-

【食品安全】

种风险是否存在,其可能性到底有多大,这也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

2.生态环境安全性:人们关注环境安全性的核心问题是转

基因作物释放到田间后,是否将所转基因移到野生作物中,是否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打破原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①破坏生物多样性。由于转基因作物的抗病虫性状不能选择地灭杀目标害虫和病原菌,因而,在杀灭目标害虫和病原菌的同时,其体内的外源毒蛋白也可能对环境中的许多有益的昆虫、鸟类、哺乳动物和微生物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②可能产生超级杂草。一方面,一些转基因抗虫、抗除草剂或抗环境胁迫的转基因作物由于外源基因的引入,使其适合度的性状脱离了农业耕作控制系统,进而演化成难以防除的恶性杂草,另一方面,其抗性基因还可能通过基因流动传递给其野生亲缘种,使本来就是杂草的野生亲缘种因为适合度提高更加难以清除,变为更加难除的“超级”杂草。③目标生物体对药物产生抗性,加速其种群进化速度。转基因抗虫作物的大规模商业环境释放,将使目标害虫产生强大的选择压力,加快目标害虫抗性的出现,从而增加农用化学品的使用量。④转移基因可以通过重组产生新的病毒。被植入转基因抗病毒作物中的病毒基因及其所编码的外壳蛋白可以与其他病毒的遗传物质和外壳蛋白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毒性更强的新病毒。⑤有可能引起。所谓“基因污染”是指外源基因扩散到其他物种,造成自然界基因库的混杂或污染。

三、我国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

我国非常重视对转基因作物和转基因食品的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我国在2001年5月23日出台了,该条例对转基因食品的科学试验、生产经营、进出口贸易作出了规定。2002年1月5日,农业部公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三个配套文件,规定我国对转基因作物实行安全评价审批和标识申报制度。这三个法规从2002年3月20日起正式生效。随后,国家又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程序》、《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程序》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审查认可程序》,2002年7月,卫生部颁布了《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条例》规定食品产品中(包括原料及其加工的食品)含有基因修饰有机体或/和表达产物的,要标注“转基因××食品”或“以转基因××食品为原料”,这些法规均已正式实施。

我国目前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和管理还处在起步阶段,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监管,应加强以下三个工作重点:

1.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标识管理。虽然转基因标识制度

已经实施多年,但在转基因食品标识上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还有众多转基因食品没有进行标识;另一方面,现有的

农业经济2008/2

进行了标识的转基因食品,其所作的标识多数不符合规范。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在今后加强对转基因食品标识的监管工作。

2.健全转基因食品检测、

评估体系。首先,建立的权威检测机构,对转基因食品进行严格的检测,保证其质量和安全性,并逐渐形成一个覆盖全国的农业生物技术管理监督与监测网络体系。目前,转基因的检测方法最为成熟的是PCR技术,我们应在此基础上,设立专项基金,进一步找到更快捷准确的检测方法,完善检测标准,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确认,便于管理机构有目的地进行管理。其次,严格控制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加工、贮运、销售直到进出口各环节,使安全风险降至最低。结合我国实际,研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估体系,将转基因食品置于规范化的管理和监控之中,使消费者能放心地消费转基因食品。第三,要加大执法力度。对未经申报审批而进行商业化生产的,对不执行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单位和个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保证转基因食品市场健康发展。

3.强调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公众对所消费的食品应拥有知情权和选择权,公众只有充分地获得知情权,才能享有选择权,并最大限度的保护自己的权益。在目前转基因食品的风险和危害尚不明确的情况下,消费者对其选择有些茫然难以避免。因此,相关主管部门应提高转基因相关信息透明性和安全管理的公众可参与性,比如在批准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和商业化生产时增加公众听证的程序。

参考文献:

[1]James,C.2001.GlobalReviewofCommercializedTransgenicCrops:2001.ISAAABriefsNo.26.ISAAA:Ithaca,NY.http://www.isaa.org

[2]James,C.2006.HighlightsofISAAABriefNo.35.--GlobalStatus

ofCommercialized

Biotech/GMCrops:

2006.ISAAA:Ithaca,NY.http://www.isaa.org

[3]马述忠.2004.未贴标签、

加贴标签与进口禁运———与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选择有关的两个理论模型.中国软科学,2:134-140.

[4]苏金乐.2005.农业转基因研究和应用过程中预防原则及

其伦理学解读.道德与文明,6:62-65.

[5]姚琼.2005.浅析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江苏商论,2:12-14.

●作者单位:1.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辽宁省农村经济研究所110161

2.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沈阳110161

-81-

“基因污染”《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