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
计分析
摘要:从古至今,数学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被广泛应用。同时,数学在其他学科中也被广泛应用,如化学学科与物理学科等。在新科学与新技术的诞生上,数学也提供了帮助。如今,学生从幼儿开始学习数学,再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作业的布置是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分层;分层设计;设计策略 引言
作业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一环,是学生自我检测、反馈、提升的重要平台。作业是一面镜子,往往能反映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质态。传统的作业,往往是大一统、标准化的作业,包括作业量、作业难度、作业要求,等等。这种统一化的作业,泯灭了部分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制约了部分学生尤其是学优生的学习潜质,也就是让部分学生“吃不了”,让部分学生“吃不饱”。于是,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发现,学生不是将作业作为提升自我的手段、载体、媒介,而是将作业作为一种对象化的任务。如何回归作业的本真,让作业彰显本真的功能?笔者认为,分层作业能关照学生的差异性,为学生量体裁衣,促进每一位学生数学学习潜质的发展。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最终要回归于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可见,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要方式。当前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明显存在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不
足的问题,即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但由于实际操作困难,依然难以将数学作业与生活建立联系,从而对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提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简单模仿缺乏探究性
教师在批改作业中的“粗糙处理”直接导致小学生完成作业积极性的下降,很多小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仅仅对课堂认知内容进行“照猫画虎式”的习题训练。这种作业虽有一定的准确率,但是小学生大脑的主观能动性和生命发展潜能并没有真正启动,作业完成过程中的认知效率非常低。
(三)数学作业缺少分层互动
小学数学作业不只局限于学生完成这一种形式,教师还可以设计互动型、分层型作业,丰富作业形式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很多教师忽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设计难度完全统一的作业,缺少层次性的数学作业使得学生无法分层选择作业,从而影响了学生的作业体验,也影响了学生合作能力的提升。
二、小学数学作业的分层布置策略 (一)以学生为主体布置作业
在教学中,学生始终是主体,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以尊重学生为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知识内容时,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包括三角形的特点及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及意义。教师在讲解三角形的性质与意义时应把握好时间,要在半个小时内讲述完内容,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三角形的数学含义及相关的知识点。最后,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来确定作业内容,在作业的难易程度方面要进行合理的设置,之后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内容。这样的作业布置方式能体现作业分层布置的实施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强化师生互动,提高作业交流性
作业是师生之间进行认知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和有效途径,因此,教师不但要依据课堂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作业任务,还要使小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对课堂内容进行再次巩固和再次提升,实现知识积累的循序渐进过程。教师还要积极收集小学生在课后作业完成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以小学生作业质量“逆向”判断其在课堂认知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此全面开发出小学生课后作业的信息反馈价值,使之更好地为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服务。
(三)把握作业的量和难度
在当代教学背景下,家长与教师谈论最多的话题是如何为学生减负,为学生减负是现代教学中的重要教育理念。因此,数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少布置重复性、机械性的作业,多给学生布置一些拓展性的习题,让学生的作业“量少质高”,从而为学生减轻学业负担。例如,教师在布置加减运算知识的课后作业时,可以少布置一点常规的运算题目,增加一些需使用技巧运算的题目,让学生在加减运算的练习中拓展运算能力。在作业的难度方面,教师也要科学把控。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布置不同难易程度和不同类型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的情况自主选择。这样的作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
(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设计分层数学作业
无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还是在数学作业设计中,教师都要认识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如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认知特点等,由此设计分层教学模式和分层作业,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真正做到让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发展。在分层作业设计中,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优等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强,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等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成绩不稳定,需要通过有效的作业训练指导;后进生学习能力弱,完成作业存在困难。在全面掌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分层作业,充分发挥数学作业的价值。例如,在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这节内容后,设计分层作业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课上所学的新知识。针对优等生,要求学生能在正确计算的基础上完成综合运用题,提高解题能力;针对中等生,要求学生在完成基
础题的同时,强化运算能力,尝试完成提高作业题,掌握多种算法;针对后进生,要求学生掌握计算顺序和运算定律,完成基础作业题。分层作业能够促使学生掌握课上学习的概念,使教学能照顾到每个学习层次的学生。
(五)分层评价,让作业更具激励性
分层作业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甄别、选拔,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分层评价是分层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层作业的一个重要环节。分层评价让分层作业更具激励性功能、发展性功能、导向性功能,是激活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手段。分层评价是一种增值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状态。根据评价,制定新的作业设计方案,进行有效的查漏补缺,引导学生充分发展。分层评价,要拓宽评价的主体,增加评价的内容,完善评价的形式。通过评价,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在研究评价方法的过程中,我们诞生了“星级评价法”“优加星级评价法”等等。
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应合理地布置课后作业。课后数学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总结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内容,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也是为了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在布置数学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分层布置作业的重要性,探索分层布置作业和评价作业的策略。另外,教师应积极优化作业分层布置的方式,使其在真正意义上提升教学效率,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学生后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靳博,黄景艳.小学数学家庭作业生活化的设计策略[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9(8):54-56.
[2]徐玉梅.小学数学家庭作业分层设计初探[J].基础教育研究,2019(24):42-43.
[3]王玉霞.小学数学家庭作业设计之我见[J].名师在线,2019(8):5-6.
[4]施一梅.分层异步教学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实践[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7):261.
[5]杨莹玲.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分析[J].才智,2020(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