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回归

论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回归

来源:华佗小知识
第9卷 第4期

2009年8月

鸡西大学学报Vo.l9 No.4

JOURNALOFJIXIUNIVERSITYAug.2009

文章编号:1672-6758(2009)04-0146-2

论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回归

李丽敏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频繁,西方文化包括节日文化不断进入中国,改变着当代中

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观念和行为方式。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等洋节文化不断冲击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现象引起了国人的忧虑,担心发展下去会改变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削弱民族精神。而2008年元旦中国人按照新的法定假日方案度过第一个节日之后,人们迎来了放假的除夕、清明、端午和中秋,以及缩短的/五一0和保持不变的/十一0黄金周。中国在做到中西结合,共存共融的同时也将不断发展的中华节日文化推向世界。

关键词:中西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回归

中图分类号:K2.1 文献标识码:A 传统的民族节庆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包含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沉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上长期孕育的结果和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生存形态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它密切地伴随人们的生产活动、认识活动以及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产生、演变和改造,并受控于人们不同的物质生活和不同的历史时间的思想意识,同时也在不同的层面反过来作用于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的发展。

一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渊源

1.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节日及其习俗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中国的节日主要源于岁时节气、祈求自身吉祥幸福,节日习俗以吃喝为主题,其原因主要是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长寿为目的,并通过饮食来实现;西方的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缅怀上帝、求其保佑,节日习俗以玩乐为主题,其原因主要是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快乐为目的,并通过宗教和娱乐活动来实现。不同的民族传统节庆之差异,都与该民族或由具有相同文化特质的诸多民族所构成的文化体系的生存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密切相关。

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都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并流传下来的,不可避免的打着封建的烙印:等级制、封闭式、家族式,各节日无不以家族、家庭内部活动为中心。节日里,年轻人必须礼拜老人,全家要吃团圆饭,要阖家共庆节日。此外,中国节的另一显著特点是体现着中国吃文化的习俗。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特色食品要求,以区别于其他节日。如吃饺子、元宵、粽子、月饼等等。中国的节日体现着中国人的美德和风尚,尊老爱幼,互叙亲情,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西方的节日就不同了,它更多地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众人参与性、狂欢性、热烈情绪的发泄性,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莫不如此。这与中国节的封闭性、家族性恰好相反。而在吃的方面,则没有那些严格的要求,过什么节并不在吃的不同上。

2.中国主要传统节日及其起源。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主要有生产、生活及祭祀三大类型这三种类型的节日都被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岁时节令作为一条红线贯穿起来。

在中国,春节是春天的重要节日,春节又俗称/过年0,时间从汉魏以前的农历立春之日逐渐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具体而言,春节包括有/除夕0与/元旦0两个组成部分,该

夜的零时以前为除夕,之后为元旦。众多的春节节日食品无不寄托着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祈求和向往。

清明节在中国岁时体系中有着独特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的重大纪念日,中国境内民族大多有清明或类似清明的祭祖日,对祖先的追悼与祭祀是传统社会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时至今日,祭祖仍为民俗生活中的大事。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有:祭祖扫墓;春游踏青;戴柳插柳;荡秋千;放风筝;祭蚕神;吃/寒具0等。

端午节是夏天的重要节日,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其主要的节日食品是粽子。/端午节0最初似为南方古老的百越民族祭祀自己的图腾)))龙的节日,后来将其与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联系在一起,便蕴涵了更深刻的将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有机结合的民族文化内涵。

中秋节是秋天的重要节日,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因它处于孟秋、仲秋、季秋的中间而得名。其主要节日食品是月饼。此后,月饼至少有两重意义:一是形如圆月,用以祭拜月神,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二是饼为圆形,象征团圆,寄托人们对家庭团圆、生活幸福的祈求与渴望。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0,/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0,这样的情感,在西方人传统的节日中,是难以体味的。

3.西方主要传统节日及其起源。西方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亦具有生产、生活及宗教三大类型,但由于社会经济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变迁,前两种类型的传统节日或日益淡化,或逐渐消亡,而让位于宗教性节日。

在西方国家,狂欢节是教/谢肉节0的世俗化称呼,时间大多在阳历二月中,一般开始于封斋节的前三天,节期为三天。其习俗主要是举行各种宴饮娱乐活动,尽情欢乐。复活节是教为纪念耶酥/复活0而设的节日,是西方国家仅次于圣诞节的第二大节日,时间大多在阳历四月。在其习俗中,既有宗教仪式,也有特殊的节日食品$$彩蛋。

圣诞节在其节日习俗中,除了宗教仪式,必不可少的还有圣诞宴会、圣诞树和圣诞老人。圣诞节有隆重的庆祝活动,尤其是12月24日晚圣诞前夜,徒们走进教堂作弥撒,唱圣诞歌,诵赞美诗等,以庆贺耶酥诞生、圣诞节到来。孩子们则盼望圣诞老人送来糖果、玩具等礼物,而他们会给圣诞老人准备一些夜宵食品。

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感恩节。感恩节是美国特有的最古老的节日,由移居北美的第一批英国清教徒所创。时间为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主要节日食品有火鸡和南瓜馅饼等。这些食品作为感恩节的节日食品是与生俱来的,也是始终不可缺少的。因为它们不仅能使人追忆祖先创业的艰辛、感谢上帝恩泽,还能激励今人进

作者简介:李丽敏,在读硕士,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江苏#徐州。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邮政编码:221008

#146#第4期 论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回归 2009年一步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由上述可见,节日和节日中的饮食习俗是人类生活的最亮点,虽然中西方因地域、历史、文化、思想等的差异造成了各自节日食俗的一定差异,但正是这样才使得人类的生活丰富多彩,才使得各自拥有了吸引对方、尊重对方的独特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盲目求同,不但会失去本真,也将使人类生活趋于单调乏味。此文由英语作文网整理收集

二 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1.背景。人类社会已经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各个国家、地区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并在相互渗透。在多元文化相互交流与渗透的现实生活中,西方文明无疑显示出了强劲的输出优势。有人认为,这种文化强势姿态的影响与渗透,是以西方的经济霸权作为支撑力量来实现的,也就是说,经济霸权支撑了文化霸权,从而导致了文化的侵入与渗透;而东方诸国家与民族则普遍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从而不得不处于一种受控制和受渗透的被动处境。

2.洋节盛行的原因。一是当代年轻人对我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沿革、特点及其社会意义不够了解,缺乏认同感;二是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创新不够,内容陈旧,形式单调,缺乏文化内涵,对年轻人没有吸引力;三是年轻人好奇心强,赶时髦,爱模仿,盲目追求西方文化;四是西方节日文化人情味浓,个性化强,对年轻人有吸引力;五是各级对传统节日文化宣传教育引导不够。

3.传统节日遭遇冷落的原因。经济的角度,是西方的强势经济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在其中起着微妙的作用;从民俗学的角度,西方的节日大多带有狂欢的色彩,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强调团圆,许多年轻人便觉得厌烦与累赘,像是一种负担,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了解、体会、感觉这传统节日;还有就是商家和媒体的炒作,认为是商家和媒体为了巨大的商业利益而不遗余力地对洋节推波助澜的结果。

国学大家,南师大教授常国武先生提出,传统的民族节日被冷落和西方的/洋节0被追捧并非偶然事件,这说明我们对自己传统的节日保护得不够,宣传得不够,尤其是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继承和弘扬得不够。特别是在未成年人中几乎不知道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就很难激发起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

三 中国传统节日的回归

1.传统节日的历史变迁。在中国古代社会,传统节日的发展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先秦到汉代,是节日形成和发展的初期,传统节日体系初具规模,其节俗还保留着较多上古社会的原始文化风尚,其最重要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伦教化的主题次之。第二个阶段是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时期,是传统节日的成熟阶段,节日体系趋于

完备,而唐宋时期则是传统节日的全盛期。这一阶段人与自然和谐、人际和谐两大主题在节俗中所占位置难分主次。第三个阶段是元明清时期,人伦教化色彩加强,人际和谐的主题占了更重要的位置,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次之。到之后,传统节日到了现代阶段,因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而不断弱化。

2.提出原因。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而不衰,在海内外华人中有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中华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寄托民族感情、体现民族认同感的舞台,是植根于民间的文化瑰宝。不同季节,不同特色的传统节日,对于焕发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建设文明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化的传承是个耳濡目染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若文脉断了,下一代没有机会接触传统文化,没有机会去体会传统文化的优美,他们与传统文化的陌生感就会越来越强烈,所以,要恢复已中断百年的千年文脉,首要的是创造环境和条件,来唤醒民众尤其是我们年经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3.提出方案及意义。2008年元旦将是中国人按照新的法定假日方案度过的第一个节日,此后,人们将迎来放假的除夕、清明、端午和中秋,以及缩短的/五一0和保持不变的/十一0黄金周。

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而又占有特殊地位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是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示方式,也是一种隆重举行的标志性民族文化。保护好传统节日,能促进人际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助于达成人心与精神的和谐,从而产生社会和谐的强大文化动力。传统节日保护也有利于我国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巩固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保护、弘扬传统节日文化,能够使全体民众拥有强烈的文化共同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增强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在强有力的文化旗帜下团结一心,从而产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文化能量。

参考文献

1.金升霞:略谈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8卷第6期

2.左岸:传统节日天下庆[M].中国民俗史丛书3.马国栋: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J].美与时代,2006(05)上

4.黄涛:保护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与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

5.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

TheReturnofChineseTraditionalFestivalsUndertheshockofWesternCulture

LiLimin

Abstract:SinceopeninguptotheoutsideworldinChina,westernculture,especiallythefestivalcultureswarmsinto

China.Christmas,HalloweeninfluenceChinesenewgeneration,whichproducesshockontheChineseculture.However,thefirstfestivalNewYearwascelebratedin2008accordingtothenewholidayscheme.ChinesecanspendtheNewYear.sEve,QingmingFestiva,lTheDragonBoatFestiva,lTheMid-autumnFestiva,landthecurtateMayDayholidaysandNationalHoliday.ChinawillbringChineseFestivaltotheworldwiththeintegrationandcoexistenceoftraditionalculturewithwesternculture.

Keywords:Chineseandwesterntraditionalfestival;Chinesetraditionalfestival;returnClassNo.:K2.1 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1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