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机化学报
JournalofChineseAriculturalMechanization g
Vol.40 No.4
019Ar. 2p
:/DOI10.13733553.2019.04.39.cam.issn.2095-5jj
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支撑作用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张育齐,袁连升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长春市,130052
摘要:检验科技创新是否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科学分析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形式具有重要意义。——江苏省为例,以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从相互联系的系统观视角出发,运用方差分析模型、两阶段三系统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区域DEA模型及绝对β-收敛检验模型分析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呈现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阶梯状分布的局面;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总体较高,但区域间、城间差异显著,
苏南地区支撑效率普遍高于苏北地区支撑效率;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不具有收际间支撑效率差异明显,
同时发散趋势也不显著,区域经济仍将维持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态势。敛性,
关键词:科技创新;区域;经济发展;收敛性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553(201904-0222-07
——以江苏省为例[],():张育齐,袁连升.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支撑作用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9404222-228,YuiYuanLianshen.ResearchonthesuortinroleofscientificandtechnoloicalinnovationinreionaleconomicdevelZhan -qgppgggg :],,():omentacaseofJiansuProvince[J.JournalofChineseAriculturalMechanization2019404222-228 pgg
7]
等;三是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关系,如张骏[
0 引言
自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以来,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2006年,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正式提出到22006—2020年)020年建成创新型
国家,使科技创新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数据显示,包括美国、日本、韩国在内的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对G而我国DP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目前在5离迈入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5%左右,还有一定距离。尽管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但从创新生产过程来看,其是从创新资源投入到创新成果产出的相对的,且持续进行的系统。作为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子系统,科技创新如何融入经济发展这个大系统中,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有效发挥支撑作用,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目前,国内关于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
1]2]3]4]
、、关系,如王业强[王丽[张积林[和[等;二是5]6]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如张岩[柳飞红[
等。此外,还有不少文献研究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
8]9]
关系,如赵小芳[和张慈[等。与现有研究不同,本文
关注的是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易中
10]懿[和宋承军从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入
手,分析了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机制;庞瑞等则从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相互联系的系统观视角出发,实证分析了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上述研究以及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综合而言,为进一步探讨科技创新能否支撑区域经济发展这一问题奠定了较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沿此思路,本文主要研究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区域经济发展是否存在不均衡性;二是科技创新能否支撑区域经济发展;三是如果科技创新能够支撑区域经济发展,那么这种支撑作用能否促使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逐渐收敛,最终实现协调、同步发展。
1 理论基础
1.1 区域科技创新理论
随着创新理论相关研究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
收稿日期:2018年11月12日 修回日期:2018年11月26日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6B143*基金项目:
:第一作者:张育齐,男,山东烟台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广告传播。E-m1983年生,ail11112070@q.comq:通讯作者:袁连升,男,山东莘县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E-m1973年生,ail63.comuanlianshen@1yg
第4期张育齐等: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支撑作用研究223
技术创新理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和区域科技创新理论,其中区域科技创新理论是一个相对新兴的研究理论,主要关注的研究内容包括区域科技创新的概念、区域科技创新的环境、区域科技创新的结构以及区域科技创新的能力等。而在区域科技创新的能力研究中,除了有对区域科技创新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的分析外,还包括区域科技创新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重点研究区域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竞争力提升的贡献。这一理论观点认为,科技创新与进步已成为国家或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科技创新效率和科技进步速度的差异成为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主要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到0年代,
并随着区域经济问题的变化得到不断的发展,其主要包括两种理论:均衡发展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前者持有观点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最终会达到均衡状态;而后者持有观点认为,若没有其他外在条件或因素的作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难以达到均衡状态,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会不断扩大。此外,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收敛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动、资本和技术三个因素,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等条件下,当经济偏好和技术水平相同时,落后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要快于发达区域的经济增长,使得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趋于收敛;反之,如果出现“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则会不断扩大。.3 理论基础小结
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可以分为三种:均衡发展模式、非均衡发展模式和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而从近3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践历程来看,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全国各区域经济发展基础都较为薄弱,相差不大,处于均衡发展战略时期;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全国各区域环境条件、开放程度等存在差异,处于非均衡发展战略时期;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后期(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随着国家各项宏观的,全国各区域经济发展逐渐有律可循,处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时期。同时,相关研究显示,科技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显著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或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首选模式。
2 研究方法
2.1 方差分析模型
现实中,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复杂多变,为表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性的存在,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模型来验证,具体数学模型如下。
设D表示区域,依次是D1,D2,D3,…,Dr个区域,以X表示区域经济发展指标,所有区域内总体Xi服从
正态分布N(μ,
σ2
),i=1,2,3,…,r,又设在每个区域Dr下取了ni个指标数据,记作Xij,
j=1,2,3,…ni,Xij服从正态分布N(μ,σ2
)且相互。由于Xij的取值受不同区域Dr和Dr固定下随机因素双重影响,所以将它分解。
Xij=μi+εij,
i=1,2,…,r,j=1,2,…ni(1
)式中:i———第r个区域;j———第ni个指标数据。
其中,εij~N(0,σ2
),且相互。μ=1rn∑i=1niμin=
∑r(2
)i=1niαi=μi-μ,i=1,2,3…,r式中:μ—
——总均值;αi———区域Dr对指标的效应。由式(1)和式(2)可得式(3
)。XiN(
2
j=μ+αi+εij;εij~0,σ);i=1,2,3,…,r;j=1,2,3…,ni(3)原假设
H0:α1=α2=…=αr=0
(4)可见,当H0被拒绝时,就说明区域Dr间的不同水平效应αi,即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不均衡性。2.2 两阶段三系统DEA模型
借鉴庞瑞等的思路,采用DEA方法构建两阶段三系统网络模型,考察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具体模型结构如下。
总模型由一个串联模型和一个并联模型构成,共包括3个系统,其中系统1和系统3为实际生产系统,系统2为虚拟生产系统。阶段Ⅰ包括系统1和系统2构成的并联模型,其中系统1是创新生产过程,由科技创新资源投入(X1,X2)到科技创新成果产出(Z1,Z2);系统2是虚拟生产过程,由非科技创新资源投入(X3,X4)到非科技创新成果产出(Z3,Z4),并没有真正进行生产,只是为了使模型使用方便并保持模型系统的整体性。阶段Ⅱ包括一个由阶段Ⅰ和系统3构成的串联模型,其中系统3是经济生产过程,由系统1的创新生产效率E和非科技创新资源投入(X3,X4)
作为生产资料投入,共同转化为171224 中国农机化学报2019年
经济产出(Y1,Y2)。采用的DEA模型如式(5
)。Minσk烄∑j=1
λjXiS-
j+=σXikkS.T.∑λjYj+S+=Yrk烅j=1r(5
)∑
kj=1λj=1
烆λj≥0,S-≥0,S+≥0若σ*=1,且S-*=0,S+*=0均成立,则DMUk达到DEA有效;若σ*=1,且S-*=0,S+*=0中至少有一个不成立,则DMUk实现弱DEA有效;若σ*<,则DMUk非DEA有效。依据DEA模型的评价原理可知,当决策单元投入量相同时,产出量越大,DEA效率越高;当决策单元产出量相同时,投入量越小,DEA效率越高。
图1 两阶段三系统的网络DEA模型
Fig.1 DEA model of two-stage and three-sy
stem.3 绝对β—收敛检验模型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不同地域科技创新对经济贡献的支撑效率一般存在一定的差异。然而,长期来看,如果支撑效率较低的地区能够从支撑效率较高的地区汲取发展经验、
引进先进技术等优质资源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就可能形成“赶超优势”。那么,后进地区对先进地区的模仿、赶超或先进地区的“技术溢出”效应将成为后进地区的“技术后发优势”。由此可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区域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之间的差距是否会逐渐缩小,并最终达到一种稳定状态呢?据此,通过区域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的绝对β-收敛检验,来进行问题研究。理论上,β-收敛检验方程γit,t+T=α+βlnXi,t+μi,t(6)式中:γit,t+
T———从t年到t+T年变量X的年均增长率。
如果参数β小于零,即称n个区域支撑效率呈现-收敛,且β绝对值越大,收敛越强。此外,β-收敛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之分,当方程计算结
果不受是否加入其他相关附加变量的影响,均表现为it,t+
T与Xi,t之间呈负相关,那么就是绝对β收敛;如果只有在加入其他相关附加变量之后,方程计算结果才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就认为是条件β收敛。据此,由于
本研究并不考虑其他附加变量的影响,
采用绝对β-收敛是适宜的。
3 实证分析
3.1 样本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3年到2015年江苏省13个省辖市的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数据以及宏观经济数据,样本基础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2014—2016)
和《江苏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与科技统计公报》(2013—2015
)。文中选取江苏省作为研究对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是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科技创新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位于全国前列,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有助于研究目的的实现。
在变量指标的选取方面,科技创新资源投入指标主要考虑人力投入和财力投入两个方面,分别为R&D活动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X1)和全社会R&D支出占GDP的比例(X2);科技创新成果产出指标主要考虑成果产出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分别为每十万人口专利申请数(Z1)和每十万人口专利授权数(Z2);非科技创新资源投入指标主要考虑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两个方
面,分别为从业人员(X3)和固定资产投资(X4);经济产出指标主要考虑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分别为人均GDP(Y1)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Y2)。3.2 实证结果分析
3.2.1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非均衡发展经济,江苏省成为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但是,随着经济快速的发展,苏北(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和宿迁5市)与苏南(南京、常州、无锡、苏州和镇江5市)
的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拉大,引起决策者和学者关注和研究。当前,包括苏中(南通、泰州和扬州3市)在内,
江苏省经济发展整体上呈现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区域阶梯发展的态势。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以13个省辖市2013—2015年的人均GDP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指标。
由表1可知,第一自由度为12(共13个省辖市,df1=
13-1=12),F统计量为0.523,在当前自由度下对应的P值为0.880,
可以认为样本总体的方差齐。表1 误差方差等同性的Levene检验
Tab.1 Levene test for equivalence of error variance指标
数值F0.523df112df226Sig.
0.880
12βγ第4期张育齐等: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支撑作用研究225
由表2可知,方差分析模型的F统计量为
表明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59.743,P值小于0.001,另外,从省辖市人均GDP水平的检验结果来看,F统计量为5表明江苏省19.743,P值小于0.001,3个省
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辖市区域人均GDP水平存在差异,性显著存在。为了深入了解哪些省辖市经济发展效率更高,采用S结果如表3NK法进行两两比较分析,所示。
表2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性的检验
Tab.2 Testintheunbalanceofreionaleconomicdevelomentlevel ggp
源校正模型截距省辖市误差总计校正的总计
Ⅲ型平方和34791232 529.025 252576877 864.464 34791232 529.025 1261748 563.299 288629858 956.788 36052981 092.323
df12 1 12 26 3938
均方
2899269 377.419 252576877 864.464 2899269 377.419 48528 790.896
F 59.743 5204.681 59.743
Sig.0.0000.0000.000
江苏省13个省辖市被分为了5个不 由表3可知,
同的亚组中,其中,第一亚组包括宿迁、连云港、淮安和盐城4个区域,人均G第五亚组包DP水平相对较低;括无锡和苏州2个区域,人均GDP水平相对较高。从总体来看,江苏省13个省辖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苏南地区明显优于苏北地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阶梯状分布,这个结果也符合前人的研究结论。
3.2.2 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总体较1高。研究期间内,江苏省各辖市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普遍较高,三年间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均值为0.如表4所示,931,2013—2015
年间一直处于0.最低值没有低于0.科909~0.964,9,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非常显著。2013—2015年间江苏省全社会R&D支出占GDP的比例的平均
增长率为3.显著低于人均G6%,DP平均8.6%的增长率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平均8.这说7%的增长率,明科技创新资源的投入得到有效的利用,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支撑和引领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同样存在江苏省科技创新对经济发波动性,2013年到2015年,展的支出效率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这表明在当前建设创新型省份的背景下,如何更加高效的利用科技创新资源,持续稳定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工作。
表3 基于SNK法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结果
Tab.3 ComarisonofreionaleconomicdevelomentlevelbasedonSNK method pgp
省辖市宿迁连云港淮安盐城徐州泰州南通扬州镇江常州南京无锡苏州Sig.
样本数
1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0.111
0.146
0.248
0.547
39766.720 44369.600 50656.813 53188.123
44369.600 50656.813 53188.123 56960.063
72367.490 76913.973 81692.083
101878.813 103212.953 107908.850
127322.383 129945.580
0.648
2
亚组3
4
5
)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具有区 2
域差异性。从总体上看,虽然江苏省科技创新对经济
226 中国农机化学报2019年
发展的支撑效率较高,但这种支撑作用同样显示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样本期间,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均值分别为0.989、0.943和0.866,
与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地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要高出14.2%。同时,从图2可以看出,苏南地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相对较较高,在样本期间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苏北地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相对较低,在样本期间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苏中地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相对居中,在样本期间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可见,正是苏南地区的高支撑效率提升了江苏省的整体水平,而苏北和苏中地区支撑效率的稳定性则是影响江苏省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支持作用发挥的不确定因素。
表4 江苏省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率Tab.4 Efficienc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innovation suppor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nJiang
su Province省辖市2013年2014年2015年均值无锡1.000 1.000 1.000 1.000苏州1.000 1.000 1.000 1.000镇江1.000 1.000 1.000 1.000徐州0.993 1.000 1.000 0.998南京1.000 0.945 0.999 0.981扬州1.000 0.996 0.946 0.981常州0.976 0.952 0.959 0.962南通0.963 1.000 0.865 0.943泰州0.952 0.887 0.876 0.905连云港0.940 0.735 0.996 0.890盐城0.978 0.767 0.747 0.831宿迁0.848 0.793 0.805 0.815淮安0.886 0.746 0.759 0.797均值
0.964
0.909
0.919
0.931
图2 2013—2015年苏南、
苏中和苏北地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
Fig.2 Supporting efficiency
of scientific andtechnolog
ical innovation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southern,central and northern Jiang
su from 2013to 20153
)各城市间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差异显著。尽管总体上没有明显的趋势,但从图3可以看出,研究期间内,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均值排名前五的城市中,
苏北地区的徐州占据了一席,支撑效率均值到达0.998,高于苏南地区的南京和常州。同时,在江苏全省范围内,支撑效率高于全省均值的城市有8个,其中苏南地区5市全部入围,苏中地区入围2市,苏北地区入围1市。这表明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发挥具有复杂性,不仅取决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投入,更取决于科技创新成果的产出和转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图3 2013—2015年江苏省各城市间科技创新对
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Fig.3 Supporting efficiency
of science andtechnology innovation among
c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foreconomic develop
ment from 2013to 2015.2.3 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支撑效率的收敛性通过前述分析,可以看到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同时,从全省视域来看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普遍较高,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那么,这种支撑效率是否具有收敛性,能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协调、同步发展?通过绝对β-收敛检验模型来进行验证分析,
具体验证模型如式(7)。Teit=α1+β1lnTei0
+εit(7)式中:Teit———i省辖市从第0期到第t期的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支撑效率的年均增长率;
lnTei0
———i省辖市在第0期(基期)的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值;α1———常数项;β1———收敛系数,其值为负表示收敛,反之表示发散。
具体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β1的估计值为0.194,其值为正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江苏省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不具有收敛性,但发散的趋势也不显著。可以预见,江苏省科技创新对经济
3第4期张育齐等: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支撑作用研究227
发展支撑效率的区域差异性将继续存在,且这种差异程度也将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区域经济发展仍将维持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局面。
表5 2013—2015年江苏省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
支撑效率收敛性检验结果Tab.5 Convergence test results of supporting efficienc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on regional economicdevelopment in Jiang
su Province from 2013to 2015指标
Teα-0.017(0.219
)β0.194(0.397)R2 0.246
结论
本文以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作为着眼点,通过构建方差分析模型、两阶段三系统EA模型和绝对β-收敛检验模型,进一步探讨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科技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以及这种支撑效率的收敛性问题。研究中以江苏省为例,实证考察了2013—2015年科技创新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得到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
1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均衡性,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差异,总体上呈现阶梯状分布的局面。
2)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总体较高,同时样本期间的支撑效率也存在一定波动性,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
3
)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具有区域差异性,且各城市间的支撑效率差异显著,科技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具有复杂性。
4)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不具有收敛性,但发散的趋势也不显著,区域经济发展仍将维持非均衡协调发展态势。
此外,以上研究结论也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建成创新型国家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明显的,也将是长期存在的,现阶段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或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首选模式。二是科技创新能够有效促进和引领社会经济发展,但是这种促进作用表现为明显的地域差异,主要体现为发达区域的支撑效率要高于落后区域的支撑效率;落后区域需要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成果的产出和转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提升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三是除了劳动和资本两大基本生产要素外,科技创新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第三要
素”
,是维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程度的关键因素,需要进一步通过深化科技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制定科技创新等来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共赢。
参 考 文 献
[1
]王业强,郭叶波.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基础与中国实践[J].中国软科学,2017(11):55-62.[2
]王丽.提升农机化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农业机械化供给结构性改革[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8,39(5):108-110.
Wang Li.Improve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ag
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to promote the structural reformof the supply side[J].Journal of Chinese AgriculturalMechanization
,2018,39(5):108-110.[3]张积林.科技创新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动态机制研究[J].技
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3):35-39.
Zhang Jilin.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put and economicg
rowth of the innovation of association studies[J].Techno-economics &Manag
ement Research,2013(3):35-39.[4
].金融发展、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基于空间计量的实证研究[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6(1):14-25.[5
]张岩.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中国区域绿色转型能力提升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7(10):1-5.
[6
]柳飞红,傅利平,汪文良.企业与科研机构技术交易的非对称信息博弈分析[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0(5)
:102-104.
Liu Feihong,Fu Liping,Wang Wenliang.Asymmetric in-formation game analysis of technology
exchange betweenenterpris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unite[J].Journal of Chi-nese Ag
ricultural Mechanization,2010(5):102-104.[7
]张骏,石研研.“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科技创新效率分析[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6,37(1):256-261.
Zhang Jun,Shi Yanyan.Analysis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efficiency in Jiangsu province during the twelfth five-yearperiod[J].Journal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2016,37(1):256-261.
[8
]赵小芳,耿建忠.我国科技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1):37-39.[9
]张慈,张萌,赵荣荣,等.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绩效评估体系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34(3):272-275.Zhang Ci,Zhang Meng,Zhao Rongrong,et al.Assess-ment system on p
erformanc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technology innovation platform[J].Journal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2014,34(3):272-275.[10
]易中懿,曹光乔.我国农机化科技创新重点领域与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09(6):3-6.
Yi Zhongyi,Cao Guangqiao.Research on key fields and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China[J].Journal ofChinese Ag
ricultural Mechanization,2009(6):3-6.4D228 中国农机化学报2019年
Researchonthesuortinroleofscientificandtechnoloicalinnovationin ppgg
:reionaleconomicdevelomentacaseofJiansuProvince gpg
,ZhanYuiYuanLianshen gqg
(Jilin EnineerinNormalUniversitChanchun,130052,China) gg y,g:AbstractItisofsinificancetotestwhetherscientificandtechnoloicalinnovationasuortinroleinreionaleconomicreatlas ggppgggpy andscientificallanalzetheformsofscientificandtechnoloicalinnovationinreionaleconomicdeveloment.Takethedeveloment yyggpp
———J,,ilotrovincesaerconstructionofinnovativeiansuProvinceasanexamlethisusedthevarianceanalsismodelthefirst ppppgpystaethreesstem DEA modelandtheabsolutebetaconverencetestmodeltoanalzethesuortinroleoftechnicalinnovationtwo--- gygyppg reionaleconomicdeveloment.TheresultsshowthatthelevelofreionaleconomicdevelomentinJiansuhasobviousrovincein gpgpgp
,,M;showinthesituationofladderdistributioninSouthofJiansuiddleofJiansuandNorthernofJiansuthesuortindifference ggggppg eneralloftechnicalinnovationtoreionaleconomicdevelomentishih,andthesuortinefficiencbetweenreionalefficienc gygpgppgygy
,enerallintercitisobviousldifferentwhichshowsthatthesuortinefficiencofSouthofJiansureionishiherthantheand gyyyppgyggg ;efficiencofNorthernJiansuthesuortefficiencoftechnicalinnovationtoreionaleconomicdevelomentisnotrovincesuort ygppygpppp
,,andthediverencetrendisnotobviousandthereionaleconomwillmaintainthetrendofunbalancedandcoordinatedconverent ggyg develoment.p:;;;Kewordstechnicalinnovationreioneconomicdevelomentconverence gpgy
(上接第189页)
[]李世一,解淑英,董刚.可编程控制器应用项目化教8
程[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3.[]石久贵.基于A9ltium Desiner的原理图与PCB设计[M].g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周立功.项目驱动C10anbus现场总线基础教程[M].北京:
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2.
rocessickalletizinResearchonintellientcontrolof9JF3baleuautomaticalltrailer pppggpy
121121212
,,,ZhanChenbaoSunYitianZhanJunianZhonBoLiuXuefen gggqggg, ,
1,21,2
MinLinianLiuXuechuan gqg,
,
,
,
,
(1.ShandonAcademoAricultural MachinerSciences,Jinan,250100,China;g yf gy
,2.ShandonSunco AriculturalEuimentTechnoloCo.Ltd.Jinan,250214,China) g gqpgy
:,,,roblemaerAbstractInordertosolvethecurrentbalecollectionstoraetimeconsuminandtheoflaborintensitthisintro -pppggy
,alletduceaseciallusedforcollectintruckontheintellientcontroleuimentinthefieldofanimalhusbandralicabletoava -ppyggqpypp ,,,,rietofstrawbalesecificationsandcrossuchasforaecornricestraw,straw,sorhum,cottonbalesofstrawcollectionrass yppggg
,,transortandstoraeoerations.Toimrovethelevelofintellienceautomationandsecializationfortheaccordintotheurose pgppgpgpp ,,,artsofthefunctionofeuimentandworkreuirementsusinthemethodoftheoreticalanalsisexerimentrecharacteristics -pqpqgyp
,,rocesssearch,actionmachineworkisreviewedanditsloicalrelationshifortheintellientelectroniccontrolsstemdesindevel -pgpgyg,omentsoftwareandhardwarematchinselectionthebasisoftheariculturalenineerinalication.roramminrovides pggggpppggp
:;;;;;Kewordsbaleuloadallintellientautomationtransortationcontrolflowickallet pgpppy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