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研究 2008年l1月 第21卷 第11期TCM Res.November 2008 Vo1.21 No.11 文章编号:1001—6910(2008)1l一0053—02 ・临床经验・ 药泥的制备及外敷应用 朱向东 ,王景岳 ,王 燕 (1.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2.银川市中医院针灸科,宁夏银川750001) 关键词:药泥 中药外敷疗法制备 中图分类号:R255.6 文献标志码:B 药泥外敷法是将中药与黄土相合作泥外敷病灶 的一种民间外治法,笔者用此法治疗膝关节寒痹证 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此法介绍于同道。 1 药泥制用方法 根据病人具体症状,在辨证的基础上拟定协定 方,药物组成:生川乌15 g,生草乌15 g,透骨草 30 g,威灵仙15 g,细辛10 g,麻黄10 g,制马钱子 10 g,木瓜15 g,羌活10 g,独活15 g。其中辛香走 窜之品不可少,如细辛、肉桂、吴茱萸等。上药相合 研末待用。黄土2—3 kg,最好用砂少粘性较大的黄 土。将黄土轧成细末,用武火炒,炒到翻炒时起灰或 土中冒泡时即可。炒土可杀死土中细菌与寄生虫, 并且加热后的土比只用热汤和的泥保温时间略长。 药泥的简易制作方法:将中药末与黄土相合,用 柳树枝叶或桑树枝叶煎汤和泥,泥不要太稀,否则不 易附着。另一种方法是用高度白酒先淋湿膝关节, 将中药末敷到膝关节上,用量是1剂中药的1/3。 其范围上到梁丘穴、血海穴、下到阳陵泉、足三里穴, 包括委中。再将热泥敷在药上。根据患者年龄及体 质决定药泥厚度。若年轻体健者厚度可为4~ 5 cm,若年迈体弱者厚度以2~3 em为宜。泥的热 度可根据病人之耐受,虽然病人喜热恶寒,越烫越觉 畅快,但温度一般都控制在65℃以下,以防皮肤烫 伤。敷好泥后用塑料布将泥包裹,病人常有自膝盖 出风冒汗的感觉。20 min后感到泥温下降热感不明 显时,打开塑料布用蒸汽熨斗之蒸汽为泥加热 2 min,再裹好,一般1~2次即可。泥干时患者有一 种较强的吸着感和紧缩感。治疗时间以30—45 min 为宜。时间到后将药泥剥下,晒干后下次再用。剥 去泥及药末后,用温水冲洗膝关节,不宜用肥皂。冲 洗时间不宜超过5 min。干净后用毛巾轻轻拭干,切 忌用力以防搓破皮肤。治疗完毕,保暖避风。治疗 当中病人略有口干,饮水少许即可。3次1剂药,次 数愈多,泥中所含药量越大。一般在5剂药以内均 可获得满意疗效,明显止痛,且肿胀消除。湿泥晒干 后再用3~5次后可再添药末,药土可长期保存,凡 四肢非红肿热痛之疼痛及其它疼痛,将药土炒热外 敷均能奏效。 2运用注意事项 ①药泥剥下后,膝部皮肤发红、发僵,为伸腿时 间较长之故,活动后即可消失;②有些患者治疗后皮 肤起水泡,可暂停治疗涂以龙胆紫,水泡愈后再施 治,此类病人更易见效,一两次后就能疼痛大减。有 些女患者皮肤对药物过敏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等,停 治后可自行恢复,再治时不要把药物直接敷在关节 上而是和入泥中;③治疗当中治疗室宜温暖、避风。 ④治疗隔天1次,也可1剂药后休息2 d;⑤施治中 若出现头晕、恶心、大量出汗、心率加快、患处疼痛加 剧等,应立即停止治疗,平卧,饮糖水少许即可缓解; ⑥有皮肤湿疹及出血倾向的患者禁用。 3 分 析 本法优点为:药物直接作用于病所,在热泥作用 下皮肤孔窍张开,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在酒的作用 下进入膝关节。热泥又有吸附功能,使原本肿胀的 关节通过出汗而消退,在汗液外出的过程也是中药 发挥药效的最好时机。由于无须口服,可免苦寒之 药伤脾害胃。 本法目前主要用于膝关节之寒痹证,对疼痛缓 解率达100%,对踝关节效果也好,对骨刺所致足跟 痛不如对妇女产后足跟痛效果好。此法适于在心胸 以下部位施治,对颈椎病也当慎用。对热痹及腰部 疾病的治疗仍在观察总结中。 4病案举例 患者,女,62岁。双膝关节疼痛多年,近2个月 加重。到当地风湿病医院治疗月余,未见明显改善。 现症:双膝关节略有浮肿,浮膑试验(+),上楼时有 针刺样疼痛,双膝恶风喜暖畏寒。舌淡嫩,裂纹满 布,少许滑腻苔,脉沉。x线提示:关节边缘尖锐形 唇增生,关节面粗糙不平,关节间隙尚可,血沉、 抗O、HRF均正常。诊断为寒痹,治当温经散寒、驱 风通络。药用:生川乌10 g,生革乌10 g,透骨草 30 g,威灵仙30 g,细辛10 g,麻黄10 g,制马钱子 中医研究2008年11月 第21卷 第11期TCM Res.November 2008 Vo1.21 No.11 10 g,木瓜15 g,羌活15 g,独活15 g,秦艽15 g,鸡血 藤30 g,怀牛膝15 g,白芥子10 g。研末,加入2 kg 炒热的黄土中,以桂枝煎汤和泥,泥温50 ̄C,敷膝关 作者简介 朱向东(1973一),男,硕士研究生,甘肃中医学院中医 基础理论教研室讲师,主要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研究。 节,厚3 C1Tl,第1次敷30 min,隔Et 1次,第2次 45 min。5次为1个疗程。敷1次后即感轻松,敷3 收稿日期:2008-07—20 (编辑张大明) 次后肿胀消除,共治疗8次而痊愈。随访至今3年 未见复发。 文章编号:1001—6910(2008)11—0054—02 ・名师高徒・ 孙秉严先生诊治脑肿瘤经验摭拾 高振华 (马鞍山十七冶医院,安徽马鞍山243000) 摘要 已故中医肿瘤专家孙秉严(1922—2005)先生,临床诊 驱癌解毒,通结攻下之功。每丸制如梧桐子大,每晨 治脑肿瘤,始终抓住邪实正虚的病机特点,恒以验方“消瘤 起空腹服2丸,可酌情递增至5—6丸。服药期间, 丸”、“脑瘤汤”驱毒攻邪为先,同时不忘扶正培本,体现了孙 必须保持大便通畅,以利于“癌毒”和“药毒”的排 老“以驱邪为主,兼顾全身”的治癌理念。 关键词:孙秉严 脑肿瘤/中医药疗法 出。从而达到“攻‘癌毒凝聚’而人不中毒”之目的。 中图分类号:R273 文献标志码:B 脑瘤汤:是孙老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的治 已故中医肿瘤专家孙秉严(1922—2005)先生, 疗脑肿瘤的经验方。由当归、川芎、荆芥穗、天麻、三 辨治脑肿瘤经验丰富,疗效卓著。笔者根据孙老遗 棱、莪术、桃仁、红花、蝉蜕、全蝎各10 g,枸杞子 作《治癌秘方》…,窥其诊治脑肿瘤临床经验之一 15 g,僵蚕5 g,蜈蚣5条,防风3 g组成。全方具有 隅,不妥之处,愿识者指正。 搜风逐邪,化瘀通络之功。 1病因病机探讨 加减:气虚乏力,加黄芪、党参、大枣益气扶正; 脑肿瘤乃颅内各种组织的原发性/继发性肿瘤, 头昏耳鸣,加熟地黄、菟丝子填精益髓;食欲不振,加 包括神经胶质瘤、脑膜瘤、垂体腺瘤、神经鞘瘤、转移 刀豆子、甘松醒脾开胃;睡眠不佳,加合欢皮、白芍、 性肿瘤和先天性肿瘤等。中医学无此病名,其临床 琥珀敛阴镇静;嗜睡不醒,加菖蒲、远志豁痰开窍;呕 表现可散见于“头痛”、“头风”、“眩晕”、“癫痫”及 吐,加代赭石、竹茹镇逆止呕;热盛阴亏,加生石膏、 “中风”等疾病的记述中。对其病因病机,前贤今哲 黄芩、羚羊角粉、生地黄、玄参清热养阴;热闭神昏, 多责之风痰瘀阻于上,肝肾亏虚于下。如《素问》 加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或紫雪散,清热解毒,开窍醒 日:“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孙老基于“癌毒”学 神;寒湿顽痰阻络,加南星、半夏、白芥子、橘络、干姜 说,认为“肿瘤的发生是由于体内有癌毒存在,再加 或苏合香丸,散寒化湿,涤痰通络;瘀阻经脉,加大 上内外致病因素(包括六淫、七情、劳伤等)的作用” 黄、穿山甲片、姜黄或大黄廑虫丸,逐瘀通经;大便不 才能发生肿瘤。他说:“脑为至清之府,在高巅之 畅,加槟榔、牵牛子、皂角降气宽肠;大便燥结,加大 上,唯风可到,凡风寒、风热之邪上扰清窍,兼内蕴积 黄、玄明粉(冲服)泻热通腑。 滞、下犯胃肠,则出现头痛呕吐,食纳不佳,大便失调 3 验案举例 等症。”因此,脑肿瘤的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内蕴 患者,女,14岁。1970-06—16起头痛、头晕、呕 积滞、癌毒犯脑为内因,外感风寒、风热之邪为外因, 吐、颜面及左上肢麻木。1970-06—18经天津医学院 内外合邪,痹阻脑络,占踞脑位,以致脑失荣养,髓海 某医院脑系科检查,诊断为右额顶占位性病变,建议 亏损,形成邪实正虚之证。 手术探查,患者家长不同意。1970-06.23来我院门 2基本方及其加减法 诊治疗。检查:面黄消瘦,舌质红,舌苔黄微腻,脉沉 消瘤丸:系孙老自制方药,内含红粉片、硇砂、斑 细而数,胃脐部有压痛。辨证:热毒内蕴,肝郁化火。 蝥、雄黄、巴豆、牛黄、麝香、冰片、血竭等药物,具有 治以脑瘤汤加生石膏(先煎)15 g,黄芩、生地黄、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