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学的基本思想,教师要努力创设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自主学习就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积极主动的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它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对任何一门学科、任何一个学习环境、任何阶段的教育都非常重要。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将直接影响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下面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同课异构”与“同课多上”是融学习、实践、反思、总结于一体的研讨活动,教师通过学、做、研、思,再学、再做、再研、再思……反复循环,获得教学行为的改善和专业水平的提高。综观历程,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始终紧扣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发迁移,增强学习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注意选择了与教学内容有内在的、本质 的联系的情境,这样既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以激发学习动机、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又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迁移,增强了学习效果。
比如有老师在教学“求平均数”时,设计了一个计时跳绳的游戏(甲队2人:58+74=132;乙队2人:66+40=106)。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收集到原始数据,并 在观察中得出甲队获胜的结论。
随即,老师提出:现在乙队加入一个队员跳了44个,是乙队获胜吗?为什么?学生举手提出疑问:乙队多一人,不公平……老师抓住学生思维活跃的最佳时机,相机提出:怎样才公平?获胜的应该是哪队?学生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在积极参与中很快提出:求每个队平均每人跳的个数。学生经历了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较好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很容易就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设计合理的教学步骤,引导学生
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生与其说是学习数学,还不如说是通过老师的指导来构建学生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显然教材的知识结构并不就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因为教材的编写还要考虑学科的规律、特点和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老师在教研活动中就注意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知识结构的逻辑性,更可贵的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处理教材和重组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了合理的教学程序,更好地引导了学生学习。 三、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在教研活动中,老师们都用了类推的方法来找出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建立新的概念系统。例如,在教学“认识大数”过程中,老师就是引导学生从个级数的读写类推到万级数再类推到亿级数;从一位数乘除类推到两位数乘除。这样由已知到未知,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推理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不仅加速了知识迁移的进程,而且在类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
到进一步发展。
四、分层指导,灵活训练,使学生善学
在学生获取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维加工,才能将认识由具体、简单上升为抽象、复杂。应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指导;对中等生,指导他们巩固所学新知识以后,尝试思考与解决稍深的学习问题;对于学困生,则指导他们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所学新知识中最基本的部分;对于优等生,应指导他们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解决综合性更强、条件更复杂、难度更大的学习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层各自练习,全班学生各自获得不同层次上的平衡,培养了自己的创造力,产生了强烈的愉悦感,这样就进入一个新的良性心理循环过程。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分析、解决和运用数学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推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