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美海军的远程医疗发展对我国海军发展的启示

来源:华佗小知识
美海军的远程医疗发展对我国海军发展的启示

翁盛鑫 黄影

①海军总医院计算机管理中心,100037,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6号

关键词 远程医疗 医院信息系统 海军卫勤

摘 要 通过分析美海军远程医疗的现代化建设特点,与我海军远程医疗事业的发展作比较,从而总结出我军海上远程医疗的发展方向和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1 引言

远程医疗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并与传统医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学科领域,利用远程医疗能够最大范围的共享全国及全世界的医疗卫生资源,它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从广义上讲远程医疗是使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供医学信息和服务,从狭义上讲是指远程诊断、远程治疗、远程护理等医疗活动。海上远程医疗是远程医疗技术在特殊条件下的应用,具有灵活性好、适用性广、实时性强、可靠性高及操作简易等特点,对于提高舰艇远航训练和出访任务卫勤保障能力、提高边防海岛地区卫勤保障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美海军远程医疗的特点

美国是世界唯一的一个超级大国,其海军的远程医学经过20多年的建设,已初步建成了一个以航母作战群为主体,两艘医院船为骨干,岸基医学中心为依托,以远程放射学为主线,连接陆军、空军的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远程医疗体系[1]。

2.1 起步早,发展快 早在1983年,美海军保健研究中心已就开展海上远程医学的可行性、必要性和应用前景进行了为期9个月的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通过远程通讯传递有关医学信息,可避免28%的医疗后送,即28%的病人可在陆上医学专家的指导下,通过远程医学,由舰艇军医实施医学处理。

1992年8月,美海军通过国际通讯卫星“挑战者-雅典娜”为“华盛顿”号航母实施单向C-波段卫星通信,数据传输速度为1.544Mbps。

1994年4月-11月,华盛顿号航母开始采用双向卫星通信,并在另外5艘核动力航母和

592

2艘舰队指挥舰上实现了“挑战者-雅典娜”第3阶段的双向通信。同年,美海军首次在长期海上执行任务的“华盛顿”号航母安装了一套标准化远程医学设备。由于该设备一开始就成功地传输数字化X光照片,随即在该舰进一步装备了各种远程医学设备,使其系统化、配套化。这些设备包括计算机远程放射学系统、电视会议系统和其他视频驱动医疗设备。

1996年美海军贝塞斯达国家海军医学中心开始组建海军多媒体综合分布式网络。该网络主要连接2个航母战斗群,美本土各主要海军医疗机构(包括诊所)和驻国外美海军医院。组建该网络的目的:建立一个与国防部和海军相兼容的综合性多媒体临床医疗工作站;建立虚拟海军远程放射学系统,为美军全体官兵提供医学保障;为美海军水面舰艇人员提供与陆上一样的高质量医疗服务;探索陆上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模式;建立远程医学基础设施评价体系,侧重于数据的储存和传输。

2000年底,美海军已建立了一种适合在小型舰艇和潜艇上使用的远程医学系统,作为美军战区医学信息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2001年至今,美海军已逐步完善了舰艇海上远程医疗平台的建设,完成了海上局域网的建设,保证航母作战群之间的远程医疗联系,并率先应用于实战中,体现出重要的军事价值[2]。

2.2 重视程度高、组织机构合理科学 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使美国陆、海、空三军远程医学协调发展。如图1所示,美国国防部专设远程医学项目管理处TPO,隶属于负责卫生事务的国防部长助理领导,住院负责国防部所属远程医学项目的协调管理,业务上受美国副总统领导的国家远程医学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1997年4月,TPO了制定陆、海、空三军发展远程医学的战略计划。为此,TPO还专门设立了一个远程医学工作小组,负责协调海、陆、空和退伍军人的医疗建设[1]。

美海军的远程医学主要由海军医学信息管理局所属的海军远程医学事务处领导并具体负责实施。其主要为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远程医学指挥、协调和保障中心,并根据部队需求,协助海军军医局局长提出海军远程医学发展策略,充分发挥现代化通讯技术的最佳效益,为部队平战时医学保障和三军联勤服务,见图1。

593

图 1 美国国防部远程医疗组织机构及隶属关系

2.3 信息资源丰富、拥有先进的IT技术和装备做支撑 美国IT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作为一个高科技超级强国,为其海军远程医疗配备的装备也是世界一流水平,见表1[3]。

表1 美海军远程医疗主要的信息化装备

装备名称 单兵监视器PSM

组成及用途

在现场分类、评估、治疗、后送过程中监视伤员生命体征,发送伤员生理数据,确定伤员位置

野战医疗便携计算机发射和接受单兵监视器测得的生命体FMA

征,伤员状况信息、医疗救治记录,图形显示伤员信息、专家咨询等

野战医疗协调器FMC

除具有FMA的功能外,还可将对伤员分类、评估、治疗的数据自动发送到创伤救治服务器,帮助医务人员安排伤员的后送顺序

创伤救治服务器TCC

传送医疗评估和救治信息,保存野战医疗记录和当前救治情况,提供紧急救治

594

方案数据库

医疗摄像系统由轻型头盔系统、控制盒和铅酸蓄电池MEDIC-CAM

组成,可将前线伤员的症状通过卫星中继车传送给数千里以外的医学专家

机动医疗指导系统

借助于摄像机、声频视频处理器、计算机和微波卫星通信,可对四名前线军医作辅导

智能型担架

由担架基座、传感器、泵及监测器组成,具有高级生命支持功能,适合装载于多种后送车辆、飞机和船只,与单兵监视器配套,便于对伤员生命体征进行远程监护和开展远程医疗服务

远程手术和手术指导由遥控手术室和外科中央工作站两部系统

分组成,遥控手术室配置1架三维摄像机和遥控操纵设备,中央工作站配置1台三维视频监视器,立体声设备和手术器械;由远方的医学专家直接参与病人手术,不仅可通过视觉了解伤病员的情况,而且可通过激光指示器指点手术部位,或者直接操纵遥控手术器械进行手术

2.4 远程医疗涉及领域比较广泛 目前,美海军的远程医学领域主要包括虚拟医院、数字化图书馆和远程会诊,近期他们正向其他领域扩展,加紧远程心理学建设,并日益显示出远程医疗在海军医疗卫生保健中的优越性[4]。

3 我海军远程医疗建设存在的问题

为提高我军医疗单位发展远程医学的业务能力,总后卫生部已正式启动全军远程医学信息网络工程建设。它是一种利用卫星通信网的技术架构和应用模式,租用鑫诺一号卫星的Ku波段转发器,通过地面远端站,实现远程医疗服务。地面网络与卫星网络各有特点,

595

海军总医院针对目前远程医疗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利用总后卫生部在全军建立的单向和双向卫星站,也就是利用极其小口径地球站技术建立的全军卫生专用网,在进行陆地专线通讯会诊及网上医疗基础上扩展为陆岛、陆海远程医疗,最终达到卫星网络与地面网络互补互助,形成全方位远程医疗网络[5-6]。

目前我海军远程医疗技术的发展主要侧重于远程医学会诊系统。已成功应用在海军远程医学会诊系统,能够完成与海军舰船的远程会诊工作。成功地利用海事卫星传送了实时现场影像、医学影像、电子病历图像和文本文件以及进行手术直播,实现了海上医疗的全方位、立体化和数字化保障。

但是由于相比美海军的远程医学的发展情况,我们差距很大。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3.1 缺乏战略性的海军远程医疗建设规划 作为一个独立的高科技兵种,目前我海军远程医疗的建设是由海军后勤部卫生部领导,具体由海军总医院远程会诊中心负责日常事务。现阶段的远程医疗建设水平仅仅停留在通过租用海事卫星进行远程会诊和远程医学教育,虽然成功利用远程医疗进行机器人手术,但也仅仅是试验性质。

3.2 海上远程医疗水平不高,在实际的远程医疗技术的应用中,还有一些具体的技术难题需要攻克 如在实施电视会议中,需要反复连接,才能接通,较费时,且需要一批设备技术支持,目前传输图象的质量较差,且需采用双频卫星传递数据文件,通讯条件要求较高。其他问题如防火墙问题、安全问题和保密问题以及战时的有效性问题等。

3.3 我海军远程医疗项目的建设缺少高科技研究项目作技术支撑,缺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高科技远程医疗装备和人才 此外,海上远程医疗是医学与计算机、通信以及抗恶劣环境技术紧密结合的独立学科,在我海军尚未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进行系统的研究。

4 启示

海军远程医疗的建设离不开远程会诊系统的应用,同时又不仅仅局限于远程会诊。从和美海军的建设情况对比中可以发现,未来海上远程医疗的重点建设方向是海上虚拟医院和数字图书馆。从美海军的高度现代化的远程医疗建设为我们加紧打造建设现代化的海军远程医疗平台带来了三方面的启示[7-9]。

4.1 大力引进高科技的计算机专业和医学专业知识背景的复合型军事人才,加快海军远程医疗现代化装备的研制速度 专业人员综合素质问题主要包括专用人员的缺乏以及偏

596

远地区难以留住专业人员两个问题。尤其对于海军这个高科技的兵种,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陆、海、空等多种环境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尚不完善。远程医疗是计算机应用的新技术,设计网络、通讯、医学等多个学科,对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随着机关办公自动化的不断深入,相当一部分人员掌握了计算机的应用,但是,我军现在还缺乏能正确操作远程医疗系统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要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而且还要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实际操作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不仅平时的维护是一个问题,遇到计算机或其他硬件出现故障时,往往不能进行维修。所以,目前迫切需要加强对医学专业领域和计算机相关领域从业人员的培养,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部队的优势,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引进地方专用技术人才,增强对系统的管理、应用、维护能力。 4.2 规范化问题 规范化包括管理的规范化、医疗行为的规范化、病案组织与管理的规范化等。强化规范管理是顺利开展远程医疗的基础。现阶段体系部队开展的远程医疗系统还是一种新事物,相应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规范管理包括:统一规划和完善全军远程医疗会诊网的建设、卫勤组织程序的规范、落实设备的使用管理、监督检查考评工作规范化等。应当使用全军统一研发配置软硬件设施做到设备兼容,交流顺畅。同时应当规范卫勤组织程序(包括:会诊申请、会诊资料准备、信道申请、联系会诊中心、资料传输、远程会诊意见传输等),使远程医疗工作走上有序的轨道。建立监督检查考评机制,切实发挥远程医疗功能,避免流于形式。医疗行为的规范化是顺利开展远程医疗的保障。总后卫生部曾于1999年早些时候发布的《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明确规定:“远程医疗会诊是应用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进行异地医疗咨询活动,属于医疗行为”。医疗的所有行为规范均适用远程医疗。故发展远程医疗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和有关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不断完善监督机制,注重加强医师的职业教育,增强其责任感。 4.3 将海军远程医疗领域朝着学科建设的方向努力 不仅把远程医疗工程化,还要科学化、学科化,将其建设成一个独立的计算机专业领域和远程医学领域相结合的新兴学科。

参考文献

[1] 陈伯华,龚国川.美海军海上远程医学概况[J].海军医学杂志,2001,22(4): 382-384.

[2] 方旭东,吴绪清,秦东,等.美海军近5年完成的医学研究项目及今后2年的目标[J],2005,26(4):382-385.

[3] 杨勇,彭承琳.国外远程医疗发展近况[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1):19- 21. [4] 傅征,连平.远程医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66-70.

597

[5] 王宏,罗晶,张在文.舰艇海上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研制与应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5,12(5):461-462.

[6] 庄严,王宏,程少平.关于我院远程医疗建设的几点思考[J].海军总医院学报, 2002,15(3):169-171.

[7] 王兴永,刘训勤,伍瑞昌.外军远程医疗装备现状与我军发展对策[J],2004, 25(2):24-25. [8] 李亚军.远程医疗在国内的应用和发展[J].医学信息学,2006,19(1):39-40. [9] 曾民.卫星远程医学系统在我院的应用[J].医疗设备信息,2006,21(3):14- 15.

59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