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式家庭治疗法对改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作用
黄 丹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1450)
摘要: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会功能甚至生理上都产生了严重危害,这使得许多学科都开始关注这一现象。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来讲,运用结构式家庭治疗的模式,认为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症状只是一个被认定的症状,真正出现问题的可能是整个家庭结构。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对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矫治,
需要家庭全部成员的参与,只有整个家庭系统的改变,才能改变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症状。关键词:结构式家庭治疗;青少年;网络成瘾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70(2018)04-0088-03
一、引言
“网络成瘾”又称“网络成瘾综合症”(Internet addictive disorder,简称IAD),是由美国心理学家Kimberly S.Young于1994年提出的。 Kimberly S.Young认为IAD与沉溺酗酒、赌博和吸毒等没有差别。网络成瘾是指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地和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时空当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针对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的调查报告(2015) 显示,至2015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87亿,占中国青少年人口总体85.3%, 远高于2015年全国整体网民互联网普及率(50.3%)。这其中成瘾者约占青少年群体的8 % ~ 13.7 %。而网络成瘾会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学业表现和其他社会功能,因而引起了青少年社会工作领域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心理学、教育学、医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都对网络成瘾进行了关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成瘾是个体的人格特征或者应对方式的一种不良的行为表现;社会学倾向于将网络成瘾界定为一种
网络越轨行为,侧重于从行为本身、行为后果来进行界定;医学则更多从精神病学的角度,认为网络成瘾是心理障碍的一种。但是从医学对网络成瘾的干预效果,似乎并不理想。
而本文尝试从结构式家庭治疗的角度来解读青少年网络成瘾,以期待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治疗有所启发。
二、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简介
结构式家庭治疗的概念和方法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米纽庆(S.Minuchin)及其同事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并创立的。米纽庆在贫民窑的工作发现来自破碎家庭的孩子治疗的困难,认为其原因是“缺乏组织”的家庭,开始了对家庭的治疗;而在1965又用于费城中产阶级家庭因缺乏个人空间而消极、愤怒抵抗的孩子们进行结构式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之所以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家庭常常以个体集合的方式出现,而且家庭成员相互之间极具影响力,很不容易被识别和理解。理论的作用之一就是帮助人们从复杂纷扰的现象中理出头绪来。因此家庭治疗的理论可以有效地帮助治疗师理清思绪,从而看清家庭里所发生的事情。前来寻求帮助
作者简介:黄 丹(1982— ),女,江西分宜人,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艺术系讲师。
·88·
的家庭所关注的,通常只是某一个特定的问题。问题也许是孩子的行为异常,也可能是夫妻关系不良。因为家庭不会像带一个礼物给老师一样,走进治疗室时,会主动地将他们的家庭结构形式呈现给治疗师的。他们常常带来的是混乱和困扰。故那些初入道的家庭治疗师,很容易深陷入家庭问题的内容之中,而忽略了关注家庭解决这些问题的尝试。
三、结构式家庭治疗法看待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视角
从结构式家庭治疗法的角度出发,青少年网络成瘾只是青少年表现出的一种症状,而这种症状的症结是这个家庭的家庭结构出了问题。而米纽庆认为,不良的家庭结构主要有四种类型:即界限不清、联合对抗、三角缠和倒三角。而结合社工实践,我们对以上四种家庭结构分别进行阐述。
(一)界限不清
家庭成员界限不清,过分僵化或过分松弛,造成家庭成员间的次系统、角色及分工混乱。
例如:案主小A,男,17岁,广州某中学高二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优越,母亲为家庭主妇,照顾小A的生活起居,父亲为某企业高管,经常出差不在广州,平日里小A的教育问题也主要由母亲来管,父亲为军人出身,对小A很严厉,再加上父亲在家的时间少,父子俩沟通较少。据母亲反映,自从高一下学期开始,小A就每天一放学回来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玩游戏,除了上课从不出去,导致面色苍白、神情呆滞,成绩也一落千丈,原本在班里处于中上等成绩的他现在排在了最后几名。也不怎么跟同学来往,原本喜欢篮球的他,现在也很少约同学一起出去打球。母亲苦口婆心劝他不要再玩游戏,他心情不好的时候根本就不理睬,心情好也只是口头答应,但还是照样玩。父亲知道这个事情之后,把家里的网线给掐断了,于是父子俩发生了一次很大的冲突,之后小A就经常去外面网吧上网。父母都因为小A网络成瘾的行为很着急,因为还要一年多就要高考了,他们非常担心孩子成绩不好而考不上大学。这个案例就是典型的界限不清,爸爸忙于工作,妈妈把全部精神、情感和期望寄托在独生儿子身上,
造成亲子系统过度纠缠,夫妻系统过度疏离。
(二)联盟对抗
家庭中某些关系亲密的成员形成一个联盟,联合起来去打击阵营以外的成员。
例如:案主小B,女孩,12岁,沉迷于网络游戏而拒绝上学,妈妈带她来求助。小B生在一个非常有重男轻女思想的家庭,父亲和祖母因为小B是女孩而忽视她,弟弟也经常欺负她,在这个家庭里面,就形成了联盟对抗,即父亲和祖母与家中的男孩联盟,对抗家里的女孩。
(三)三角缠
家庭成员中出现冲突,冲突双方不肯直接处理,拐个弯借第三者去攻击对方。例如,案主小C,男,10岁,放学后常常去网吧打游戏,甚至有时候晚上在网吧玩通宵。之后通过家庭访谈了解到,父母关系非常不好,经常吵架甚至打架,父亲和母亲经常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坏话,这让孩子非常难受,于是就想通过网络的世界来逃避这种家庭矛盾和冲突。
(四)倒三角
结构婚姻家庭治疗学派认为核心家庭要有清晰的权力层级,亦即差序格局。父母系统优于子女系统,父母应当领导和管辖子女,为子女的幸福和利益考虑。倘若父母没法做到这些,反过来由孩子支配长辈,称之为“倒三角”。
例如:案主小D,男,10岁,网络成瘾近两个月都不去上学。平时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父母在外地工作,很少时间陪孩子,因为愧疚而经常用金钱来补偿。发现他逃课玩游戏之后,父母就开始控制经济上的供给。之后他开始拒绝去上学,每天在家里上网。父母让爷爷奶奶断了家里的网,小D开始拒绝吃饭,甚至连续几天小D不出房门一步,不洗澡、不换衣服、不讲话,爷爷奶奶和父母在外面非常着急,只能把家里的网络再次开通。
四、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家庭矫治策略
结构式家庭治疗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置于家庭关系中来理解,通过改变家庭内各次系统间、各成员间的动力关系,改变家庭僵化的或适应不良的界限,最终达到改变家庭结构的目的。在具体运
·89·
用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家庭治疗中,可以细化为三个主要的矫治策略。
(一)重新界定网络成瘾问题
社工往往需要把网络成瘾重新贴上一种代表家庭结构功能的标签,使家里成员明白网络成瘾与家庭环境也有关系而不只孩子一个人的因素。一个网络成瘾孩子的父母前来见社工,初衷往往是告诉社工“我的孩子他无法解除网瘾,他有问题,请你帮帮他”,而往往忽视了家庭应承担的责任。通过重新界定网络成瘾问题,促使家庭成员看法的改变。例如,可以把“孩子想上网”界定为“孩子想逃离令他烦心的家庭氛围”。
(二)运用家庭雕塑方法,重塑正常的家庭关系
在家庭面谈中,社会工作者让孩子用代表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小玩偶,分别摆出童年时期、现实中以及理想中的家庭关系。如果孩子将童年和现实中的家庭关系处理为自己跟妈妈挨的很紧,而爸爸放在很远的地方。而在理想中的家庭是,自己在父母中间,三个人紧紧靠在一起。社会工作者可以随即启发孩子对父母说出自己的期待,也请父母也对孩子说出自己的期待。
(三)挑战家庭的结构
例如,我们可以针对小D这个案例来看。要改善这个家庭,唯一可能的方法是,建立母亲与小D间的距离,矫正母亲的偏离位置,并界定出配偶次系统的界限,使小D能够自由。依照这个目标,社会工作者悄悄地鼓励小D公开表达对母亲的攻击,把自己的网络成瘾症状怪罪于母亲的过于唠叨。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扭转了家庭中的原有平衡:一向视儿子为情感寄托的母亲,如今被剥夺这种寄托,加上受到社会工作者批评的压力,只好转而向丈夫寻
·90·
求支持。而一旦夫妻间的距离拉近,就可能隔开母子,矫正他们原来的偏差位置,使得家庭的注意力从儿子身上转移开来。表面看来,这种做法可能对个别家庭成员不公平,但为了挑战原有的僵化结构,有时必须矫枉过正。例如,社工问小D:“妈妈的那双眼睛一直盯着你,你会不会有觉得烦的时候?”听到这话小D开始不敢说话,之后微微点头并鼓起勇气诉说妈妈的总总不是,比如总是很唠叨,吃饭问他好不好吃,上学总是要提醒他注意看马路,因为这事被同学听到还笑话了他很久。自己不是小孩子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还是有的。
所以,社工可以引导孩子表述出对父母的失望、不满,让父母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推动亲子的沟通,让孩子理解父母行为背后对自己有着深深的爱,以爱来化解双方的冷漠和恨意,从而化为孩子戒除网瘾的动力。
综上所述,结构式家庭疗法抛弃了传统的固有的个体化,关注症状的思路,而用家庭的系统的视角来帮助我们重新界定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减少了贴标签的效应,从这一点上来说和当前的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也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干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3]章友德.青少年社会工作[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28,200.[2]CNNIC.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EB/OL].http://www.useit.com.cn/thread-13094-1-1.html.[4]安民兵.结构家族治疗法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应用[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5]侯国凤.家庭治疗在戒除网瘾工作的应用与反思[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6]卓彩琴,招锦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家庭治疗策略分析——
基于三个典型家庭治疗案例的质性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
2008,(1).
(责任编辑:汝艳红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