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经营创新
来源:华佗小知识
FINANCE&ECONOMY金融经济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经营创新 段进东段义鑫 摘要:区块链技术与银行业务具有高度耦合性,能够以 技术推动的形式促进银行业务经营上创新。银行在推进区 块链技术应用于国际结算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新业务体 配对,重复之前的过程,直至形成唯一的根哈希值,插人区块 头形成梅克尔树根。从技术上看,区块链技术充分整合了 P2P网络技术、分布式账本技术、非对称加密技术、共识机制 系的结构、流程和技术优势,结合自身情况设计相应的交易 数量证明机制,通过智能合约连接区块链账本系统和传统电 技术、智能合约技术,有效地解决了数字货币的双重支付和 拜占庭将军问题,并对现行金融活动中的信任机制进行创 新,实现去中心化的信任。尽管目前人们对区块链认知的侧 子支付系统,实现信息转移和价值转移的同步进行。此外, 还应根据区块链技术的不同发展阶段和新体系的完善程度, 重点会有所不同,但都不应忽略其本质核心,即通过分布式 网络、时序不可篡改的密码学账本及分布式共识机制建立彼 此之间的信任关系,利用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 稳定而有序地拓展业务,提高竞争能力。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银行经营创新;国际结算 区块链技术被认为将会重构世界金融体系而成为金融 业的关注焦点。一些国际银行巨头正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 广阔前景,积极探索其在银行业务领域的应用以便抢占技术 优势。R3联盟作为国际上的一个重要区块链组织,现已有 入R3联盟而成为第一位中国成员。近期,民生银行与中信 编程和操作数据,最终实现由信息互联向价值互联的进 化。 区块链技术的神奇之处在于,仅仅对现有的P2P网络技 术、分布式账本技术等进行有效整合,便衍生出去中心化、重 建信任机制等新的技术特点,实现功能创新。 (一)去中心化是区块链技术最鲜明的表征 42家知名银行加入。中国平安在2016年5月24日宣布加 通过P2P网络技术和分布式账本技术实现了系统的去 中心化,使得在不存在中心化服务器和路由器的情况下,基 于区块链技术构建的系统依然能够正常运行。P2P网络中 同一类型节点的地位是对等的,并可实现点对点的直接交 易,不需要中心机构的参与便可完成交易和信息的交互。通 过分布式账本技术,每一个矿工节点都存储了一份完整的区 银行协作推出国内首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信用证信息传输 系统(BCLC),这意味着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银行业务,推动银 行经营创新的一个重大突破应声落地。 区块链技术及其特点 一、区块链的概念由比特币创始人中本聪2008年在《比特 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中以“工作量证明”的形式 块链数据资料,区块链生成的数据由所有的矿工节点共同存 无需中心化的服务器对数据资料进行统一的存储 首次提出。区块链技术其实就是一种基于密码学原理的分 储和维护,布式P2P网络共信智能账本技术。从形式上看,区块链是由 一和管理。 个个区块按时间顺序连接起来的链式结构。每个区块可 区块头的哈希值、目标哈希值、时间戳、随机数解和梅克尔 (二)重建信任机制是区块链改造现行金融体系的关键 区块链技术借助构建P2P自组织网络、分布式账本创建 以分为“块头”和“块身”。区块头主要包含当前版本号、前 所在 一树根。区块身则主要包含区块创建过程中所发生的所有交 易记录,并被两两配对生成哈希值,然后将哈希值再次两两 基于计算机算法而不依赖第三方的信任机制,并不是彻底消 除节点间的信任,而是重新建立了一种能够提高系统运转效 \ p 参考文献: 较——基于网络经济学视角的研究与思考[J].国际金 融研究,2014,(12):47—57. [1]郭品,沈悦.互联网金融加重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 吗?——来自中国银行业的经验证据[J].南开经济研 究,2015,(04):80—97. [5]王达.影子银行演进之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及其引发的 冲击——为何中国迥异于美国?[J].东北亚论坛, 2014,23(04):73—82+127. [2]郑志来.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路径—— 基于“互联网+”对零售业的影响视角[J].财经科学, 2015,(05):34—43. [6]刘冉,刘霞,张亚男.温州制鞋企业电子商务运营绩效 的影响因素——基于经典札根理论的研究[J].特区经 济,2017(1):30—34. [3]王锦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影响测度研 究——基于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分析[J].财经理论 与实践,2015,36(O1):7—12. [7]马小美.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 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以山西省为例[J].特区经济, 2017(1):60—62. [4]王达.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中美互联网金融的比 率、降低交易成本的新型去中心化信任机制。区块链技术建 的真实性,将交易打包成区块,验证通过后链接到主链并提 立的信任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对区块链上所生成的交易数据 供交易过程中所需的服务。 的信任。区块链中的每一笔交易数据和区块都经过所有矿 工节点的确认,且不易被篡改,可信度高。第二层是对区块 链技术的计算机算法和运行机制的信任。区块链系统基于 安全的计算机算法和稳定可靠的运行机制,能够不依赖于第 三方权威机构,客观公正地执行各项指令。 (三)不可篡改性是维护区块链系统正常运行的主要 保障 区块链技术通过哈希算法、工作量证明机制和分布式账 本技术共同保证数据一旦生成便不可篡改。首先,在每个区 块的块头都存放有上一区块头的哈希值,如果篡改了某一区 块的数据,就会使该区块块头的哈希值发生改变,与下一区 图一新业务体系各交易主体结构简图 块中所记录的哈希值不匹配。只需将最后一个区块的块头 (二)业务系统中的业务流程 哈希值存储外部用于验证,就可以轻易发现数据被篡改过。 银行基于区块链技术建立的国际结算业务体系不是简 其次,当某个节点在篡改某一区块数据后需要解决数学难 单地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现行的国际结算业务上,而是使两 题,进行工作量证明,否则,修改后的区块无法通过验证。最 者进行有机结合,以国际结算业务为基础,将银行的业务经 后,每个矿工节点都有数据备份,理论上需要篡改51%的数 营范围向前沿伸,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国际贸易新模式并 据备份才能成功篡改数据。 设计合理有序的运行流程:①进口商在前端填写贸易信息, (四)公开透明是建立去中心化信任的前提条件 数字签名后向全网广播;②出口商接受到信息确认无误后, 除了交易各方的私人信息被加密以外,区块链的数据对 签名确认并向全网广播;③进口商代理行对交易信息确认无 所有人公开,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公开接口查询区块链数据和 误后,将信息放入交易池并生成智能合约。其他银行节点对 开发相关应用,因此整个系统的信息保持高度透明。 交易信息确认无误后,将信息放人交易池用于之后的区块验 (五)匿名性是保护个人信息的重要特性 证;④进口商银行在接收到固定数目交易后,将这些交易信 基于区块链所实现的去中心化信任,使得交易双方可以 息打包成区块,链接到主链,向全网广播,由其他银行节点对 在匿名的情况下完成点对点的直接交易。 区块进行验证;⑤区块连接到主链后,智能合约生效,自动将 这些特点表现出其与现行金融体系之间存在高度耦合 货款转入备付金账户,锁定货款;⑥出口商发货,将提货单据 性,能够有效地应用于金融业务,推动金融增量式创新。 等信息加密签名后向全网广播;⑦智能合约接收到出口商信 二、银行国际结算业务中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功能 息后,自动执行命令,将货款支付给出口商代理银行;⑧进口 银行现阶段在国际业务中主要提供汇付、托收和信用证 商凭提货单据等电子信息提货,交易完成。 三种结算方式,存在着信用与汇率风险、效率低而成本高的 问题。此外,银行大多以自身信用介入国际结算中,易形成 进口鸯 t、避口商向垒同广■交墨1I■・ 出口商 自身的或有负债,降低资产负债表质量。银行应基于区块链 堂旦蔓董壁曼塞曼堕曼: , 技术积极主动推动国际结算业务的经营创新,构建新型的国 = ●、出口■麓赞,将撮赞擎橱尊fI ③ 际结算业务体系,提供安全稳定、低廉高效的国际结算业务。 (一)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业务体系结构 区块链技术可分为三种不同的形态:公有链、联盟链和 私有链。应用于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区块链技术属于联盟 链。在新型的业务体系中主要有三类节点:轻量节点、全节 点和矿工节点,分别对应三种类型的参与者:交易方、监管机 口 囡 构和银行。三种不同类型的节点对应的权利义务有所不同。 轻量节点是业务体系中最主要的使用者,在整个体系运行过 程中提出交易且只保留与自身交易相关的数据信息。全节 ① ・ 点作为业务体系中的监管者,数量远小于轻量节点。这类节 点保留有完整的区块链交易数据,用于对跨国贸易的监督 图二新业务体系流程筒图 管理。 (三)区块链在银行国际贸易业务中的技术优势 矿工节点作为整个体系中的核心节点,是整个体系的建 1.交易数量证明机制优势。目前所使用的记账权共识 立者和维护者。在业务体系中,矿工节点主要负责验证交易 机制主要有工作量证明(POW)、权益证明(POS)、委托权益 29 FINANCE&ECONOMY金融经济 证明(DPOS)三种,并非针对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经营创新 专门设计,适用性不强。银行应采用安全高效的共识机 制——交易数量证明机制。首先,进口商在提出交易时需要 指定代理行,因而这笔交易记到该银行名下。银行接受到特 定数量的交易时获得记账权,并将其名下交易打包成区块并 链接到主链。该模式下只有作为矿工节点的银行拥有记账 权限,既保证了信息的可靠性,也提高了区块效率。其次,银 三、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创新应用区块链技术需分阶段推进 目前,各界对区块链技术的理论和技术研究还处于初级 阶段,还有一些技术问题亟待解决。银行应根据技术发展情 况和新体系的完善程度,将区块链技术在国际结算业务的应 用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稳步推进新业务体系的各项基础设施 建设,提高自身竞争力。 (一)初步应用阶段 行的主要收益来源是将交易打包时获得的手续费,这意味着 被进口商指定为代理行是盈利的关键点。为了获得进口商 的代理权,银行节点不得不保证区块的有效性,并增强同业 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 2.智能合约的优势。区块链技术通过数字货币所有者 信息的变更来进行数字货币所有权的转移,实现了信息转移 由于各参与方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充足量、人才积累, 整个体系的建立应由银行同业之间成立的区块链联盟主导。 银行只是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国际结算中,对国际结算业务 进行相应改造,利用智能合约使区块链账本系统和传统的电 子支付系统相互协作,实现信息转移和价值转移的一致同 步。此外,银行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使整个系统中的大 部分流程实现自动化,初步体现区块链技术的优越性。 (二)数字货币应用阶段 从初步应用阶段过渡到数字货币应用阶段的关键在于 和价值转移的同步进行。人民银行尚未推出法定的数字货 币,流通结算工具依然是传统的电子货币。这意味着新模式 存在两个割裂的系统:负责传播和记录交易信息的区块链账 本系统和负责价值转移的传统电子支付系统。两个系统的 国家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初步应用阶段没有法定的数字 割裂状态无法体现出区块链技术相较于传统支付结算的优 货币,使得整个体系中存在两个单独的系统,只能通过智能 势。银行可通过智能合约将两个系统连接在一起,当需要支 合约暂时将两者连接起来,以实现信息转移和价值转移的同 付货款时,智能合约自动执行,同时上传支付信息,实现新模 步进行。当发行数字货币后,系统中的支付工具由传统的电 式下信息转移与价值转移的同步进行,大大缩短了交付结算 周期。 子货币转换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两个原本相互独 立的系统融合为单一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一体化系统,整个 体系中信息转移等同于价值转移,充分提高运转效率和稳 (三)全面应用阶段 3.信用机制优势。传统的国际贸易业务中交易双方缺 行的信用代替了进口商的信用进而促进交易活动的正常进 乏互信,银行以自身信用介入其中,推动贸易的达成。开证 定性。行。然而银行信用的介入一方面可能形成银行的或有负债, 另一方面也会增加交易的成本。银行可以将基于区块链技 整个体系进入第三阶段的标志是区块链技术在物联网 领域应用成熟并作为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延伸参与其中。 第二阶段实现后,体系中大部分流程由系统自动执行,但在 出口商发货时仍然由人为操控,会存在出口商发货不及时或 术的系统信用代替银行信用,只提供中介服务,使国际结算 过程中的表内业务转化为表外业务,既提高了银行的资产负 债表质量,又降低了外贸企业的交易成本。 4.自动化优势。银行设计相应的前端,在交易双方填写 相关交易内容后,系统自动生成智能合约;智能合约自动监 控交易进度;自动执行合约内容;自动支付货款。银行通过 应用区块链技术,使整个贸易流程的大多数过程自动化,降 低了贸易过程中的人力成本,缩短了整个贸易周期,提高了 贸易效率。同时,通过系统自动化,能够有效控制收款不发 商品不达标等问题。而在第三阶段,交易达成相应条件后, 由系统自动执行发货指令,并上传有关发货信息和提货凭 据。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物联网应用意味着可以实现价值转 移和实物转移同步进行,促使整个体系成为信息转移、价值 转移、实物转移“三位一体”的自动化国际贸易系统,极大地 拓展了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实现整个体系的完整闭环。 总之,区块链技术是一次巨大的互联网技术革新,以技 货、发货不付款、延迟发货、恶意拖欠货款等信用问题。 5.信息公开透明优势。区块链技术能够详实地记录交 易各方的交易信息,提供可靠的信用数据,帮助交易各方筛 术驱动的形式促成社会各界的经营创新,拥有广阔的应用前 景。银行需主动进行区块链技术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尤其重 视信息转移和价值转移的同步进行问题,此乃实现信息网络 向价值网络转换的核心,以便提前抢占技术优势。此外,银 行将区块链技术进行具体应用时,应根据实际要求进行适当 选交易对象,降低各参与者的征信成本。另外,区块链技术 上详实的交易记录也有助于审计机构、监管机构对交易各方 进行监督管理,进而推动新业务体系的稳步发展。 的优化调整,从而使得应用创新能够达到预期要求。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6) 6.有效控制汇率风险。首先,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极大 地缩短了整个贸易周期,减小了贸易期间汇率波动的可能 性。其次,当智能合约生效时会自动将货款转入备付金账 参考文献: 户,使得货款不受汇率影响。出口商则成为汇率风险的承担 者,如果出口商能够及时发货,则可以极大地降低汇率风险。 30 [1]董宁,朱轩彤.区块链技术演进及产业应用展望[J].信 息安全研究,2017,(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