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发展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研究
闫婧华*
摘 要:幼儿在初入园时会出现哭泣、冷漠、分离焦虑、亲社会性行为发展不良等适应困难,为更好地提高幼儿的入园适应能力,本文试图用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解释研究这一现象,即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这一“生态变迁”的过程受到多层生态系统尤其是小生态系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从幼儿的核心环境转移、幼儿的家庭教育、为幼儿营造融洽的生活氛围以及发挥“重要他人”作用等建议。关键词:人类发展生态学 幼儿教育 幼儿入园适应 幼儿入园焦虑问题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意味着他们迈入了社会。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在经历着众多的改变,如生活环境的变化、社会角色的变化等。幼儿的身体、心理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出现各种不适的状况。众多研究均表明,幼儿期是适应能力逐渐形成、建立和巩固的关键时期。幼儿的适应能力如何,对幼儿将来的人际交往、社会情感、行为技能等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许多出现社会化问题1
的人在童年早期就表现出了适应方面的问题。因此,幼儿入园适应问题是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认为,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是一个“生态变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适应情况受到多层生态系统、多种生态因子的影响,尤其受到小生态系统的直接影响。本文将从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视角解读幼儿入园适应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幼儿园师幼关系研究”(课题编号:FHB170522)研究成果。*闫婧华,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规划研究所所长,博士,高级教师。
总第252期21
对策。一、幼儿入园不适应的表现及原因研究表明,2~3岁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园则为幼儿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平台。但是,由于幼儿年龄尚小,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尚不完善,且初次步入幼儿园这一“小社会”,因而绝大多数幼儿都会表现出不适应幼儿园生活的现象,比如哭泣、冷漠、分离焦虑和亲社会性行为发展不良。[1][2]探究幼儿入园不适的原因,可以发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幼儿生活环境的变化。主要生活环境从家庭变为幼儿园,这样的改变对成人来说可能微不足道,但对刚满三岁的幼儿来说却是巨大的。(2)幼儿人际关系环境的变化。从原来家庭中一对一或几对一的人际互动关系转变为更多样化的大群体的生活,陌生生活模式中的不熟悉和不习惯体验的叠加,会使幼儿产生不适应的感受。[3](3)幼儿活动方式的变化。幼儿在家庭中受到的约束相对较少,而行为习惯不受约束的幼儿在初入园时,大多不太容易跟上集体进度,有些不适应是肯定的。(4)安全需要的暂时性缺失。研究表明,稳定的环境和固定的抚养人不仅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是满足幼儿需要的重要来源。[4] 在幼儿进入幼儿园的变化中,幼儿的身心都会感受到极大的焦虑和不安全。22
2019.6 (下)二、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关于幼儿的入园适应问题,已有研究大多运用依恋理论、互动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去解释其原因并提出对策。这些理论是从影响幼儿入园适应的单一因素出发的,但是,幼儿入园适应问题是家庭、教师、幼儿园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认为,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是家庭、社区、学校等多层生态环境综合作用的产物。该理论对解释和应对幼儿入园适应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和借鉴价值。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生态环境”,包含环境本身和个体对环境产生的主观体验。从幼儿的角度看,生态环境可以说是“幼儿生物学属性的气质和性情,与造就幼儿发展的诸多环境因素的结合体。”[5]生态环境系统按与个体互动的频率及密切程度,可以依次分为四级——小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大系统。这四个系统的包含范围由小到大,呈同心圆结构。小系统是指发展中的人与即时环境间的关系,属于微观层面;中间系统又称中间层,由一系列微观层组成,包括两种以上情境;外系统,是指对个体产生直接影响的,但不包括主体主动参与的大环境;大系统,是指社会文化环境。其中,小系统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活动、人际关系和角色来体现的:(1)活动是指个体有目的地进行的行为,是一种有动量、有意义的行为,是人们心理发展水平和性质的指征。”[6](2)人际关系是环境中的两个个体接触之后产生的或浅或深的关系。双人关系是小系统中关系网络的主要成分,该关系的建立以双方持久而多次的联合活动为基础,形成一种深层次的情感联系。即使对方不在场,也会对另一方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3)角色是指个体在某一情境下的身份,可以依据个体的基本特征或社会关系进行区分。在小系统中,活动、人际关系以及角色是三位一体的。活动是个体以不同角色参与并发生人际关系的过程;人际关系是个体在活动中根据角色期待发生的关系;角色是活动参与者发生人际关系的行为起点。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生态变迁”,是指个体自身的角色和位置的改变会促使个体改变和调节自身来保持与环境互动的相对平衡状态。[7]对幼儿来说,初入园时,角色、环境、活动和人际关系都发生了转变。首先,幼儿入园后,从家中的“小宝贝”转变为一个社会个体。其次,幼儿的生活环境由家庭环境扩展到幼儿班级和整个幼儿园,变得更加复杂。再次,幼儿在家庭中的活动一般以独自游戏或亲子游戏为主,而进入幼儿园后则是以集体活动或小组活动为主。最后,幼儿的人际交往对象与交往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交往关系由单一的亲情拓展到了多元的亲情、友情和师幼情。在这一生态变迁的过程中,对新环境的适应标志着幼儿获得了发展。学前教育三、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对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启示在人类发展生态学的生态环境模型中,小系统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关键性的影响。因此,帮助幼儿接触“社会”、适应“社会”,促进幼儿的发展,应综合考虑家庭和幼儿园对幼儿的影响,促进幼儿核心环境缓慢转移,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生态环境,发挥家庭和幼儿园中“重要他人”的合力。(一)促进幼儿核心环境缓慢转移,加强多层环境的交叉分离焦虑问题是幼儿不适应新环境的突出表现之一。幼儿在从家庭环境向幼儿园环境转移的这一“生态变迁”过程中,受到了核心环境(家庭和幼儿园)中多种生态因子的影响,进而导致入园焦虑。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环境接触的微观层,不同微观层之间的正式与非正式交流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新旧环境之间可以相互联系,或有熟悉的物品陪伴,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幼儿分离焦虑,这对幼儿的入园适应将会非常重要。因此,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幼儿完成入学适应:(1)幼儿园组织入园前家访,深入了解幼儿。幼儿入园前的家访是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的初次见面接触,是将家庭与幼儿园联系起来的不可缺少的环节。(2)幼儿园组织家长和幼儿入园参观。在幼儿正式入园之前,幼儿园可以组织一系列与家长和幼儿的互动活动,让幼儿在家长的总第252期23
陪伴下逐渐熟悉幼儿园。在幼儿入园后,幼儿园可以定期邀请幼儿的家长,组织亲子活动。(3)幼儿园创设家庭化的环境,营造家庭式的活动氛围。幼儿园可以适当调整活动室、睡眠室的环境布置,使其更符合幼儿家庭中的环境,从心理上帮助幼儿适应新环境,让幼儿逐渐在幼儿园集体活动中找到自身角色。(二)进行家庭教育,为幼儿提供即将发生变迁的信息人类发展生态学认为,在发生生态变迁前,如果能为发展中的个体与两个环境中的成员提供有关即将发生的环境变迁的信息、建议和经验,那么就能大大发挥中间层的作用,使个体在未来获得更大的发展。也就是说,应该让幼儿在入园前对幼儿园有一定的预知。首先,从入园心理和入园能力两个方面帮助幼儿做好入园准备,加强幼儿的入园意识教育。其次,关注幼儿的社会交往。已有研究表明,幼儿的依恋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二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与外界的接触程度。所以,家长应鼓励幼儿多与他人交流玩耍,使幼儿逐渐适应这种交往方式。再次,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幼儿在学会说话之前,与家长之间就有一种不需要语言表达就能心有灵犀的相处方式,但在幼儿园,幼儿与教师或其他幼儿之间并没有这样的情况,沟通质量降低可能影响幼儿上幼儿园的积极性。因此,家长要多鼓励幼儿用语24
2019.6 (下)言表达各种诉求和想法,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说完整的话,使用正常的语速、丰富的词汇和准确的发音为幼儿做好表达的示范,同时也要让幼儿能听得懂成人的话。 (三)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生态环境,营造融洽的生活氛围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其日常活动主要是在幼儿园中开展的。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幼儿园中的生活环境、幼儿教师、幼儿园活动等都属于影响幼儿适应程度的重要生态因子。因此,应当充分发挥这些重要生态因子的作用,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幼儿园生活氛围。首先,幼儿园应为幼儿创造安全、适宜的生活环境。幼儿园应增强教育内容的教育性和系统性,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应创造变化多样的环境形式,并让幼儿主动参与环境创设。对此,幼儿园应尽可能选择比较柔软、舒适、安全的装饰和玩具,同时应充分利用活动室的空间资源,设计交错、立体的结构,满足幼儿的各种需求。其次,教师应丰富幼儿活动形式和内容,努力提高幼儿对幼儿园生活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向家长了解幼儿相关的重要信息,采用个别化的干预措施,或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灵活变化,激发幼儿的活动欲望。此外,研究者早已指出游戏对幼儿成长和发展的巨大价值。游戏有利于幼儿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从而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形成,进而影响幼儿的发展水平。[8]因此,幼儿园可以采用活动、游戏等寓教于乐的方式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使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地学习。(四)加强家校合作,发挥“重要他人”合力在幼儿入园适应时期,家长(尤其是父母)和幼儿教师、同伴等都是影响幼儿适应程度的“重要他人”,是小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因素。首先,从家长的角度而言,不仅要加强幼儿的入园意识,还应当帮助幼儿做好入园的能力准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关键,能够减少幼儿的挫败感,有助于幼儿乐观、勇敢、坚强等积极性格的养成以及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其次,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幼儿极易与幼儿教师建立类似亲子依恋的师幼关系。师幼之间的良性互动对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幼儿教师在观念上要认识到自身对幼儿入园适应的重要性,在理论上要掌握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科学系统的幼儿教育理论。最后,从同伴的角度而言,对刚入园的幼儿来说,同伴不仅仅代表着同龄人和朋友,更是幼儿适应和参与新环境的参照。幼儿常常会根据其他同伴的表现和回应来判断自己的行为。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克服幼儿入园适应困难问题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反之亦然。因此,教师要积极学前教育引导幼儿之间互帮互助,倡导幼儿相互鼓励和表扬,反对幼儿相互批评和指责,构建健康、良好的同伴关系。参考文献:[1]朱继稳.初入园学前幼儿消极情绪反应及对策研究[J].当代学前教育,2009(2).[2]黄志敏.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3]张博.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幼儿教育,2000(7).[4]姜永杰.心理学视野中的幼儿入园适应探析[J].幼儿教育,2006(7).[5]Berk, L. E. Child Development (5th ed.) Needham Heights [M]. MA: Allyn and Bacon, 2000. [6]Bronfenbrenner, 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M].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9.[7]Ureie Bronfenbrenner. Ecology of the family as a context for human development: Research perspectives [J]. Development Psychology. 1986, 22(6).[8]赵兴民.儿童游戏与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发展[J]. 学前教育研究,2007(3).(责任编辑 刘荣)
总第252期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