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磨汤加味联合抗生素治疗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观察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中国中医急症2015年2月第24卷第2期 JETCM.Feb.2015.Vo1.24.No.2 ——339 与治疗靶点[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9,17(6):434-439. [7]陈现红,陆兵勋,张雪林,等.高血压性脑出血后脑水肿发 生的组织形态学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6, 32(2):167—168. 逐瘀汤影响内皮祖细胞功能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实验 方剂学杂志.2010,16(11):104—107. [11]张国华,吕琳.血府逐瘀汤、温胆汤和天麻钩藤饮对自发性 高血压大鼠心肌组织内IGF一1和TGF—B 表达的影响[J]. 中药材,2013,36(1):109一l11. [8]赵芳芳,徐敏,王平平,等.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中西医治 疗[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4):600—601。616. [9] 杨国材.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与血浆 D一二聚体相关性研究[D].咸阳:陕西中医学院,2013. [10]高冬,吴立娅,焦雨欢,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通路在血府 [12]程少冰,周永红,陈利国,等.血府逐瘀汤对高血压血瘀证 患者血清致内皮功能障碍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 31(6):971-973. (收稿日期2o14—10—25) 四磨汤加味联合抗生素治疗sb J L急性肠系膜 淋巴结炎临床观察 喻镁佳 金中梁 吴红样 (1.浙江省余姚市大岚镇卫生院,浙江余姚3l5444;2.浙江省余姚市中医医院,浙江余姚 315444;3.浙江省余姚市马渚中心卫生院,浙江余姚315444) 中图分类号:R725.7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4—745X(2015)02—0339—02 doi:10.39698.issn.1004—745X.2015.02.060 【摘要】目的观察四磨汤加味联合抗生素治疗d,JL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患儿随 机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给予头孢曲松钠,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四磨汤加味治疗。两 组均连续治疗7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以及退热药、解痉止痛药使用次数。结果观察组治 疗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之80.56%(P<0.05);观察组患儿呕吐、腹泻/腹痛、食欲不振消失时间均显 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发热症状消失时间相当(P>o.05);观察组使用退热药以及解痉止痛药的次 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磨汤加味联合头孢曲松钠治疗d,JL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其临床疗效 显著,能够有效缩短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同时减少退热药以及解痉止痛药的使用剂量。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四磨汤抗生素 中西医结合 肠系膜淋巴结炎通常好发于7岁以下儿童.常常 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当中并发.或者继发于肠道的炎 症之后_1]。患儿典型的临床症状为发热、呕吐、腹痛,有 对头孢类抗生素无过敏史;(5)与患儿家长签署知情同 意书,愿意配合研究。排除标准:(1)有其他肝胆疾病、 胃肠道疾病以及泌尿系统疾病患儿;(2)发病之后已经 使用过抗生素、止痛药物、抗病毒药物以及其他中医治 时伴有腹泻,并且腹痛可在任何部位,一般常见于右下 腹,其疼痛性质不固定口]。由于单纯的西医治疗对于该 病特异性的疗法,常给予患儿抗感染、解痉止痛、抗病 毒药物,治疗效果不甚理想。且该病的复发率较高,因 此寻求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该病成为研究者关注的 一疗的患儿;(3)外科诊断为急腹症的患儿;(4)合并其他 疾病且需要服用其他药物的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 将76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O例,男孩 22例,女孩18例;平均年龄(6.82 ̄1.39)岁;平均病程 个热点。本研究观察四磨汤联合抗生素治疗小儿急 (5.14 ̄3.81)d。对照组36例,男孩19例,女孩l7例; 平均年龄(7.06+1.73)岁;平均病程(5.42 ̄4.05)d。两组 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等临床资料方面差 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3月至2o14年3月余 姚市大岚镇卫生院收治的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共 1.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患儿头孢曲松钠(泛生舒 76例,患儿均以阵发性腹痛、腹胀、发热等就诊,临床 常见辩证为胃肠结热型,同时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彩 复,台湾泛生制药厂股份有限公司,H20100294,规格 为lg)50 mg/(kg・d)静脉滴注,必要时给予退热以及解 痉止痛对症治疗,以连续治疗7 d为1个疗程。退热药 物给予布洛芬混悬液(武汉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H10980021,规格为2.0 g);解痉止痛药物给予硫酸阿 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76例患儿均符合急性肠系膜 淋巴结炎的相关诊断标准[3]。纳入标准:(1)符合d'JL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相关诊断标准;(2)患儿发病年龄 在8个月至12岁之间;(3)患儿病程在12周之内;(4) 托品注射液(湖北科伦药业有限公司。H42021159。规格 ——340—— 中国中医急症2015年2月第24卷第2期 JETCM.Feb.2015,Vo1.24,No.2 为2 mL)。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四磨汤加 连翘、黄芩、黄连、大黄、栀子,组方为:木香,枳壳,槟 瓣淋巴结,进而引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由此可知,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病变部位一般多见于回盲部以 及回肠末端 ]。 榔,乌药各10g,连翘l5g,黄芩1Og,黄连15g,大黄8g, 本病属于中医学“腹痛”的范畴当中,由于小儿脏 栀子l5 g。水煎服,每日1剂,以上剂量为6岁以上儿 童用量,6岁以下儿童药量减半,必要时给予患儿退热 腑娇嫩,卫外不固,形气未充,故易受外邪的侵袭 。并 以及解痉止痛对症治疗.以连续治疗7 d为1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参照文献[4]标准制定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患儿体温正常,且腹痛、腹泻、呕吐等临床症状均 且4,JL脾常不足,外邪侵袭脾胃,导致脾胃气机壅塞, 气滞而导致血瘀,机体血脉凝滞,故使得气血运行不 畅,不通则痛,故患儿表现为腹痛[93。四磨汤属于中医 消失。好转:患儿体温恢复正常,腹痛、腹泻、呕吐等临 床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轻。无效:患儿体温恢复正常, 但是腹痛、腹泻、呕吐等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治疗总 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 以(魁 )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进行表示,结果采 用t检验以及x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见表l。观察组总有效 率高于对照组(P<O.05)。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下同。 2.2 两组患儿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见表2。 观察组患儿呕吐、腹泻/腹痛、食欲不振消失时间均显 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发热症状消失时间相 当(P>0.05)。 表2两组患儿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d,艇 ) 3讨论 ,'bJL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为临床小儿腹痛常见病 因,多由于病毒引起发病,也可见细菌感染,常在急性 上呼吸道感染过程中并发。一般多见于2~12岁的患 儿当中。其中以7岁以下的患儿占大多数,由于小儿机 体免疫器官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导致机体容易受到细 菌或者病毒的侵袭而发病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在 冬春季节高发,一般认为该疾病与链球菌的血行感染 有关系,部分患儿在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发作之前有 着明显的上呼吸道感染史,或者该病继发于寄生虫病 变或者肠道炎症之后[刚。由于,'bJL的肠系膜淋巴结沿 着肠系膜的动脉分布,因此小肠内容物容易停留在回 肠末端,使得肠道内的病毒或者细菌由此处进入回盲 经典理气剂,能够破滞降逆且补气扶正,具有行气而不 耗气之特点。机体气上宜下之,故使用槟郎、木香以下 气;气逆则宜顺之,故选用乌药以顺气;加人人参,使得 降中有升、泻中带补,故不伤正气。中医临床实践证实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往往能够显著提高疗效,事半功 倍。故而在应用四磨汤治疗本病主证的同时,考虑到 该病为感染性疾病,临床常表现出发热、痉挛、腹泻等 消化道感染症状。所以,在四磨汤的基础上增加清热 解毒药连翘、黄芩、黄连、大黄和栀子,所加药物据现代 药理研究显示均具有抗炎杀菌作用.可以有效针对病 因发挥作用.同时能够协助四磨饮调畅气机。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其临床疗效显著优 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显著短 于对照组。且在治疗过程当中,观察组患儿使用退热药 以及解痉止痛药的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表明四磨汤 加连翘、黄芩、黄连、大黄和栀子联合头孢曲松钠治疗 tbJL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其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 缩短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同时减少退热药以及解 痉止痛药的使用剂量。此结果与中药临床增效减毒疗 效相类似.且安全性好。 参 考 文 献 [1]马学梅,李小玲.d,JL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研究现状[J]. 医学综述,2014,20(4):698—700. [2]孙利群,王翠玲,杨虹,等.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472例诊 治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9,38(9):1163—1164. [3]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2002:1345—1348. [4] 金静,高桂君.清热散结汤治疗急性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7):1190—1191. [5]马学梅,李小玲.,'bJL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研究现状[J] .医学综述,2014,20(4):698—700. [6]张静.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西医研究概况[J].贵阳中医 学院学报,2010,32(6):66—67. [7] 彭曙辉,周红,孙艳萍,等.sJ,JL再发性腹痛病因分析[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8):873—874. [8]井夫杰,李金鑫,于全军,等.中医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 结炎[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6):1023—1024. [9]胡冬梅./],JL脾胃病治验[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6): 71. (收稿日期2014—10—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