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代意义
来源:华佗小知识
第42卷第6期 2016年11月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f J iangsu Normal Uni.(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1.42,NO.6 NOV.,2O16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代意义 陈 莹 (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徐州 221l16)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保护;文化传承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特殊的文化特性。中国是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资源。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也是彰显文化软实力和建设 文化强国的需要。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面临着一些困境和问题,必须进行科学规划,完善相关政策法 规,建设好人才队伍,创新保护模式,构建新的保护格局,以促进非物质遗产的科学保护与有效利用。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70(2016)08—0157—04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特殊的文化特性和审美 唐卡、苗族的蜡染、汉族的刺绣;舞蹈如蒙古族的 安代舞、塔吉克族的鹰舞、傣族的孔雀舞;音乐如 江浙的丝竹、青海的花儿、新疆的木卡姆、河南的 价值。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群,其所处环境、 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以及历史条件都在不断变 化,使得他们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随之变化和 更新。这不但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发展,也持续激 发着人类的文化创造力口]。中共十八大报告提 大鼓等,都因其独特的审美形式直抵心灵,触人灵 魂。人们在观赏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享受五彩缤 纷的民间艺术带来的独特愉悦感和审美感。我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仅民间舞蹈、戏剧、曲艺、音 乐具有审美价值,那些口头文学、民间文学、表演 艺术同样具备一定审美特性,甚至那些社会习俗、 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推动社 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我国是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具有丰富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资源。在移动、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 制作工艺、红白礼仪、建筑装饰等,也普遍包含着 美的形式和内容,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习惯于 当代,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传承 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也是彰显我国文化软实力 和建设文化强国的现实需要。 一通过“微信”等新媒体碎片化阅读的现代人,通过 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地方戏、工艺品、民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代意义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移动互联时代。色彩 间游戏等的欣赏和参与,得以定睛审视和静心品 味传统文化,尽享别样的审美体验。 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 体。从本质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是一种无形 的文化形态。但是,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可 以凝结为有形的文化形态而存在。穿过历史烟 斑斓的互联网一方面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另一方 面也滋养了现代人特别是城市人浮躁的心性。对 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现代人而言,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具有特别的意义。 1.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 术价值。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产生于传统农 耕文明,无不带着泥土的气息、细腻的情感以及对 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生活方式的体悟。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展示形式异彩纷呈,表现力丰富,率真自 然,具有十分独特的艺术价值。工艺品如藏族的 [收稿日期]2016-08—12 云,最后能够传世的大多也是那些有形的文化形 式。例如,从西安半坡博物馆保存的人面鱼网盆 中,我们依然可以隐约感受到数千年前当地的生 活图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凝固形态恰好可以重 新唤醒人们的文化记忆,使传统的文化精神得到 传承。江苏宜兴的陶器烧制技艺,从汉代始烧红 陶、灰陶和原始青瓷等,延续到今天已有2000多 [作者简介]陈莹,女,江苏扬州人,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年历史,从中人们可以充分领会到传统的色彩观 念和制作工艺的精巧程度。因此,保护非物质文 化遗产从其深层意义来看,保护传承的不仅仅是 孤立的文化项目,更是一种内在的生活态度和文 化精神 ]。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复活关于传统生 活方式的记忆。一个没有文化记忆的民族是贫乏 和肤浅的民族。新媒体的普及使年轻人一定程度 上对本土文化失去了关注。同时,随着城镇化进 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为生计奔忙 在钢筋混凝土铸就的城市森林中,没有任何闲暇, 渐渐淡忘了曾经拥有过的恬淡的生活方式。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正是在这样的遗忘临界点上,再 次勾起人们对于特有的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的鲜活 记忆。每逢重大节日,抖空竹、踢毽子、赶庙会、唱 大戏、快板书、赛龙舟等传统技艺和节庆习俗,都 会重新出现在城乡街市,过往的娱乐方式被重新 激活。对伴随着电视成长的“8O后”和互联网长 大的“90后”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 传,更是非常好的关于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这 使得年轻一代,能够深刻认识到在都市文明之外, 还有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存在;在移动互联网之外, 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以及其他积极健康的 娱乐和生活方式。 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发 展。目前各地政府部门都成立了专门机构,投人 大量资金和人力,对所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 行保护。因此,保护本身就能够带来大量投资和 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身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多数旅游景 点大都是风景和文化并存,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 为典型的文化现象,与一般的旅游产品相比,品位 和层次更加突出。通过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护、挖掘和开发,更能凸显其独特的宜居宜游价 值,从而推动当地旅游业长足发展,并带动相关产 业发展。。]。如江苏南京的夫子庙、苏州的观前街、 扬州的东关街、徐州的窑湾古镇等历史文化街区 和古镇,保留了大量历史风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历史文化价值包括旅游开发价值都很高。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困境与问题 我国是最早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产公约》的国家。2003年10月,第32届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公约》,我国全程参与了《公约》制订工作,并于 158 2004年8月正式加入。十多年来,各级政府坚持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 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 发达国家以及自身建设的要求相比,我国非物质 文化遗保护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突出问题主要 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尚不到位。由于思想意识不到 位,缺乏正确的认识,造成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 足。这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一些地方政府对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和繁 杂性认识不足。有些基层专职从事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的人员,都没有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独特价值。二是很多群众缺乏主动保护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自觉。很多人甚至认为非物质文化 是落后文化和封建愚昧的代名词。特别是在年轻 人眼中,认为这些东西太老旧,没什么用处,没什 么意思。由于缺乏年轻人的参与和群众的自发保 护与传承,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速度在加 快,这也加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难度。三 是“重申报和轻保护”“重经济开发和轻内涵传承” 等短视行为比较突出。一些重要的、濒危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项目,其生存状况长期得不到有效改 善。例如神话传承主要靠代代口口相传,河南邵 原神话群作为首批入选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诞生于王屋山区,流传着女娲补天等很多神奇瑰 丽的神话故事。但是王屋山的山水是神话的主 角,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远离了王屋山的 山山水水,特定的神话传说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 的载体。 2.资金投入相对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护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 人力、物力和资金。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来自于以政府为主导,非政府 组织、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和个人(志愿者)等共同 参与的多元投入。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的主要资金来源还是财政拨款,各级政府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投入与实际需要还有较大差 距。如江苏省2007—2012年省级财政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只有400万元/年,2015年 省财政专项经费才增至1200万元。有的市县财 政至今还没有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保护 资金。 3.保护专业人才紧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工作的核心要素是人才,但是目前各领域人才都 比较稀缺。一是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机构 (中心)人员编制少,专业性人才少。例如河南某 历史文化名城,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只 有一名工作人员,连最基础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普查工作都很难开展。大多数基层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部门工作人员是兼职、抽调或临时聘用,既 没有专业特长,而且流动性大、稳定性差。二是代 表性传承人保护还有欠缺,各级代表性传承人数 量偏少。例如作为沿海发达省份的江苏省,因受 经费限制,其全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 非遗保护工作。一方面,对照“十三五”文化发展 规划部署安排,适应非遗保护环境的新变化、创新 发展的新要求和提升振兴的新机遇,认真研究当 地非遗保护的阶段性特征,落实“十三五”时期非 遗保护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 施。另一方面,要突出项目支撑,做实项目谋划, 特别是要与各地已有的中长期保护规划、重点专 项规划做好沟通衔接,强化主体意识、责任意识、 担当意识,在新的起点上推动非遗保护更加健康 的发展。 仅有231人。三是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传承 人年龄普遍偏高,很多代表性传承人已不能开展 传承工作。据调查,我国音乐类“非遗”传承人的 平均年龄超过70岁,老龄化现象非常严重,一旦 后继无人,将是无法弥补的损失。例如,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高腔传承人严邦镇老先生 2011年与世长辞,西安高腔也随之终结,让人非 常惋惜。如何让年轻一代接续类似非物质文化遗 产,是很大的难题。 4.保护机制亟待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发达国家,在资金投入机制、组 织管理机制、公众参与机制以及国际交流合作机 制等方面大都比较完善。相较而言,我们还比较 欠缺。一是中长期整体性和系统性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规划有待加强。目前的一些规划和法规 失之于大而化之,专门性和专业性不够。二是在 依法保护、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方面,还需要进一 步深入探索和实践。目前,多数地区对待非物质 文化遗产主要采取边开发、边保护,或者以开发为 主的方式,其结果是很容易造成因商业利益而忽 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三是文化行政 部门如何协调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群体,有 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问题,仍然是保 护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 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要以建设“文 化强国”为导向,进一步做好科学规划,完善保护 保障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创新保护模式,构建新 的保护格局。 1.科学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共 十八届五中全会专门提出,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 艺”。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建设的高度重视,是全面提升非遗保护水平的新 契机。要在“十三五”开局之年,规划好未来五年 2.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法规体系。加快 制度创新,加强保障体系建设,是推进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首先,健全法制 体系。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 表性项目管理办法》,结合各地实际,重点修订完 善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办法等,探索 上下衔接、依法管用、长效推动的管理机制。其 次,建立健全考核机制。进一步健全省、市、县 (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监督检查、绩 效考评、专家咨询等机制,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合力、能力和效力。考核结果作为下一年度补 助经费发放的重要依据,并逐步形成常态化评估 督查制度。再次,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鼓励社会 资本、公益资金和个人资金投入,构建多元化、多 渠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3.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队伍建设。加强 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人才队伍能力素质,是推动非 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促进文化事业兴旺发达 的关键环节。首先,加强保护机构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工作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和素质。其次,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创新完善传承 人认定、命名和资助制度,大力推进传承人技能认 定、职称评定、学习培训、传习就业等工作,鼓励代 表性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再次,加强后 续人才培养储备,鼓励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社会 团体、文化企业等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传承人 培养和培训。 4.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首先,推 进整体性保护。系统总结“十二五”期间文化生态 保护区建设经验,梳理保护区建设特色,进一步促 进各个生态保护区真正形成自己的特色,成为遗 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文化生 态区。依托文化生态保护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 目集中区域和传统文化特色村落,资助建设一批 】59 传习所、展示厅,推动文创企业、设计公司和省内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格局的基本要求。首先,要 高校到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工作站。其次,推进 基地化建设。推广国家级、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 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自觉意识。保护非物 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家 园。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留住一个民族 基地的建设经验,加大对衍生品开发的政策倾斜 和资金扶持,在具备条件的历史文化街区和自然、 人文景区,要引导生产性保护有序开发和利用,鼓 励非遗衍生品的创新和开发。最后,积极开展数 的古老生命记忆和历史文化基因。因此,必须更 加积极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进 课程、进社区行动。其次,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 字化网络化保护,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手段对非物 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加工和存储,建立数据库进 行永久保存;加强网络展示、传播和宣传平台建 设,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网络共享、开发和 交流 。 产理论研究和文化创新,努力打造一批代表中国 形象、具有中国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文化品 牌。通过市场手段,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再次,结合国家“一带一 路”战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鼓励和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项目、创新产品走出国门,走 向世界。 5.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保护新格局。在 保护中传承,传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是形成非 [参 考 文 献] E1]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文化艺术出版社, [3]凌莎、陈亮:《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以桂林 2011年版。 市为例》,《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2]张仲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文化艺术出舨社,2010[4]梁学成、张冉、廉月娟:《国外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体系的启示》, 年版。 《中国旅游报》,2014年6月11日。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Protecting Immaterial Culture Legacy CHEN Ying (School ofMusic,Jiangsu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16,China) Key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cultural inheritance Abstract: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special cultural properties.China,one of the cradles of ancient civilization, has a wealth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To protect and make good use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is not only the requirement of inheriting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but also reflects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contempo— rary needs.The current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aces som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SO we must carry out scientific planning,perfect the relevan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construct good talent team,innovate the mode of protection,and build a new pattern of the protection. (上接第136页) [责任编辑:邱健] Review of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Data Analysis of General Psychological Test of Freshmen at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GENG Yan LI Mei (1.Center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on P5 f^0Z。g f口z Health,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16,China; 2.College ofEducation Science,Jiangsu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16,China) Key Words:freshmen;general psychological test;mental health;review Abstract:This essay has analyzed the data of psychological tests of 30672 freshmen from grade 2009 tO grade 2015 at Jian— gsu Normal Universit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reshmen at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have good mental health,but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them assumes a drop tendency on the whole;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male is better than that of female;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freshmen majoring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s better than that of freshmen majoring in Arts and liberal arts.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fresh— men,this essay has summarized the general rules of the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and the changes of freshmen during this 7-year period and provided theoretical basis for colleg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to make the education work in this as— pect mote scientific and targeted. ]6O [责任编辑:贾林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