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教学大纲
《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教学大纲
供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生使用
苗瑞 编订
大理学院教务处
2012年2月
《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 (中文):《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 (英文):Society Research Methods 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选修课 适用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类 开课学期:第一学年第三学期
课程学时:32学时(理论课32学时+实训0学时) 课程学分:2学分 先修课程:无 并修课程:无 课程简介:
社会调查是有效地获取社会信息、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有力工具。《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民政管理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等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掌握社会调查的方法、技能与技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将来从事公务员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之一。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社会调查方法的学习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地独立地运用各种方法进行社会调查,发现社会问题、认识社会问题、分析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为增强学生专业岗位适应能力奠定基础。
建议教材: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版。 参考资料:
1、吴增基等,《现代社会调查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水延凯,《社会调查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邓恩远,《社会调查方法与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4、张兴杰主编,《社会调查》,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5、边燕杰、李路路、蔡禾:《社会调查方法与技术:中国的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月版;
6.弗洛得·J·福勒·JR(美)着,孔振东等译:《调查研究方法》,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7、其它资源:社会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调查报告,近期学生完成的调查和调查报告。
二、课程教育目标
使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的方法、技能与技巧,能够独立地运用各种方法进行社会调查,发现社会问题、认识社会问题、分析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注重实训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训能力。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社会调查概述
1、学时:3学时 2、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概念、方法及历史发展等知识点,从总体上予以把握社会调查的轮廓与理论知识。 3、主要内容:
社会调查的概念; 社会调查的社会功能;
社会调查的分类(重点掌握普遍调查与抽样调查); 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 4、实训教学
通过对自行选择实例的研究,对照所学知识,分析讨论社会调查的社会功能和分类。
第二章 社会调查的类型
1、学时:3学时 2、目的与要求:
熟悉社会调查的类型。了解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个案调查的含义、特点、优势。掌握抽样的方法;掌握抽样调查熟悉特定研究阶段和研究课题,调查类型的采用。 3、主要内容:
普查的定义和特点;
抽样调查的含义和特点、概率抽样方法和非概率抽样方法; 典型调查的含义、特点和使用; 个案调查的含义和特点。
第三章 社会调查选题
1、学时:3学时 2、目的与要求:
了解社会调查课题在整个调查研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理解课题的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课题选择的途径及方法。 3、主要内容:
社会调查的类型; 选题的重要意义; 社会调查课题的类型; 社会调查选题的原则;
4、实训教学
社会调查选题实训: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所学专业选择调查课题。
第四章 社会指标与社会测量和调查方案的设计
1、学时:3学时 2、目的与要求:
掌握社会指标、社会测量的含义和方法。理解并掌握社会调查准备阶段工作的内容和重要性,特别是研究假设、分析单位及操作化在整个调查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明确概念的操作化,掌握假设操作化的方法,熟悉社会调查研究方案设计的内容、设计原则。 3、主要内容:
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 设计调查方案的基本原则; 如何进行调查设计; 实现信度和效度的统一。 4、实训教学
调查方案设计实训。
第五章 文献调查法
1、学时:3学时 2、目的与要求:
了解文献的含义、分类和特点。掌握文献法的要求和一般步骤,掌握文献信息摘录的方法和参考文献的格式。熟悉文献法的优点和缺点。 3、主要内容:
文献的含义和分类; 文献法的特点和要求; 文献法的一般步骤; 文献信息摘录的方法; 参考文献的格式; 文献法的优点和缺点。 4、实训教学
运用文献调查法进行课题研究。
第六章 实地调查法、访问调查法
1、学时:2学时 2、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实地观察法和访谈法的特点、类型。熟悉它们的基本原则,掌握两种方法的使用方法和基本要求。学会使用它们,进行社会调查。 3、主要内容:
实地调查法的特点、类型和基本原则;
实地调查法的使用方法,观察过程中的记录技术; 观察误差和减少观察误差的方法; 访谈法的特点和类型;
访谈法的程序和技巧;集体访谈法的特点和基本要求。 4、实训教学
根据小组选题,使用实地观察法和访谈法进行调查研究。
第七章 问卷调查法
1、学时:3学时 2、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掌握问卷的内涵与结构,问卷设计原则、步骤、方法与常见错误等内容,并对问卷法的优缺点与适用范围有所了解。 3、主要内容:
问卷的含义以及问卷设计原则 问卷设计的程序 问题的形式 问卷的基本结构
问卷设计常见的错误及其避免 4、实训教学
围绕小组选题完成调查问卷设计。
第八章 调查资料收集和处理
1、学时: 3学时 2、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资料收集的方法,了解资料处理的各种方法,掌握统计图表的编制。
3、主要内容: 调查资料收集 数据处理 数据分析 4、实训教学
调查资料收集、处理实训。
第九章 统计分析
1、学时:3学时 2、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了解统计分析的作用、地位和分类。掌握单变量分析、双变量分析
的方法。
3、主要内容:
统计分析的作用、地位和分类;
单变量描述统计的方法,包括集中量数的分析和离散量数的分析; 双变量的统计分析;
第十章 社会调查的理论分析
1、学时:3学时 2、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了解理论分析的作用、地位和分类。掌握单变量分析、双变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3、主要内容:
理论分析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理论分析的程序;
理论分析的抽象思维方法和社会研究常用方法; 4、实训教学
围绕选题,对前期调查收集处理的资料进行理论分析。
第十一章 调查报告撰写
1、学时: 3学时 2、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掌握调查报告的涵义与类型等基本知识,理解应用性与学术性调查报告各自的结构与写作要求,并学习其写作方法,能实践运用。 3、主要内容:
调查研究报告及其类型; 调查报告的撰写步骤;
普通调查报告的结构与写作;
学术性调查研究报告的结构与写作:学术性调查研究报告的结构。学术性调查研究报告的写作要求和方法;
撰写调查报告应注意的问题:行文要则,引用与注释。 4、实训教学
调查报告撰写实训。
四、教学时数分配
课程学时分配表
课程内容 第一章 社会调查概述 第二章 社会调查的类型 第三章 社会调查选题 第四章 社会指标与社会测量和调查方案的设计 总学时 3 3 3 3 理论 3 3 3 3 实训 0 0 0 0 第五章 文献调查法 第六章 实地调查法、访问调查法 第七章 问卷调查法 第八章 调查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第九章 统计分析 第十章 社会调查的理论分析 第十一章 调查报告的撰写和调查工作总结 合计
3 3 3 3 3 3 3 32 3 3 3 3 3 3 3 32 0 0 0 0 0 0 0 0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一)考核
本课程实行考查的方式进行考核,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核占70%,及格者给予相应学分。
(二)成绩记载
按学分计算,及格(60分以上)计学分;不及格不计学分。
六、其他说明
(一)基于学业规范的要求
1、道德规范:尊师重教,调查报告杜绝抄袭。
2、行为规范:不能迟到早退,不能上课睡觉,不能打电话,手机必须静音或关机。
(二)课外学术要求
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参考书目和相关资料,至少阅读5份公开发表的社会调查报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