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摘 要: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乃至整体素质为目标,通过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整合语文学习资源,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采用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它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切实提高孩子们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 学习 ;探究
教学实践表明,综合性学习课是集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为一体的实践活动课。然而这样的综合性活动课在农村小学却形同虚设。
一、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现状分析
新课改以来,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大亮点,但期间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1.教师课程意识淡薄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为切入口,借助语文实践活动构建符合自身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但目前农村语文教师在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中,仍把课程资源理解为教材或教师教的材料。于是,“教教材”成为很多农村教师指导学生综合性学习的常态,即使是现有课程资源,也有教师未能“吃透”,未能创造性地“调整”教材、“补
充”教材、“更新”教材,更谈不上独立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班本特色、师本特色、生本特色、乡土特色的课程资源。 2.学生主体地位弱化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进行的学习,是自我构建的过程,是个性化学习的过程。但目前的农村语文综合性学习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并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他们的主体地位被弱化了。 二、应对策略——立足现状,开发教材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抛弃课本中的材料,而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自行开发一套教材,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立足现状,开发教材。
农村小学虽然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但是也有着得天独厚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那就是学生随身携带的“家乡”。我校学生的基础虽然较差,可是由于他们在一起学习,不仅是各个地方学生的融合,更是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他们带来了浓浓的乡音,带来了家乡丰富的民俗风情,带来了对自己以前生活无法割舍的独特感受,他们的生活阅历比城区学校的学生丰富得多,这些都是城区的学生无法拥有的。
1.利用方言开发校本教材
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国家地域广阔,由于汉字语言的特殊性,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方言。这些方言不仅在声凋上存
在很大的差异,同时使得我们说普通话时也带上了这些音调。比
如,我们武义人讲平翘部分,会带有尖音;前鼻音和后鼻音不太能区分得出来。然而对于这些细微的语音缺陷,我们一般人是很难发现的,但是外地新生却能轻易地听出我们普通话中的缺陷。正如我们听许多江西人说n、1不分一样,把“男”说成“蓝”。因此,我们就可以以这个为基本点,学好我们的普通话。在设计这样的活动时,一般都是以刚来的学生为主,一来因为他们更敏锐,二来也可以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找到自信,有信心说好自己的普通话,使他们“敢说”。
这个环节的活动,一般是安排搭配读课文,不同省市的学生坐在一起,轮流读文,由外来新生任组长。一学生读,其他学生听,唯一的任务就是找出学生中的语音缺陷,然后大家一起交流,一起读准课文。
2.利用风俗民情开发校本教材
学生说得准确、“敢说”之后,还要教他们“会说”。我校学生的写作基础都比较差,表现为语句不通顺,没有写作素材,作文生搬硬套,对作文不感兴趣,“不想写、不会写”。要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就要先使他们“想说、会说”。说得有条理、有内容。那么,什么样的内容才是学生“想说”的呢?我以为可以开发学生的家乡背景——说家乡美。
利用这些风俗民情,丰富学生的生活,锻炼学生的能力。对于外地人来说,他们对于家乡的情感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经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从学生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材料都是经过
学生充分准备、整合的。在这个准备、整合的过程中,我觉得学生已经在无形当中发展了信息筛选能力和收集能力。而在表述的过程中,他们发展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当他们柞备的材料得到班里其他同学的认同时,说的学生又会无比自豪,因为他们体会到了成功者的乐趣。同时,听的学生犹如走进了_另一个神奇的世界,他们注意力集中,在无意间培养了他们认真听别人说话的习惯。 任何新生事物的生存与发展都需要时间的考验,需要等待人们的充分认识,所以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的重要性,然后才能教育、影响学生。当然,要想真正发挥综合性学习的作用,仅靠我们的一点探究是不够的。不仅要开展语文活动,实现课内课外结合,而且更要注重在实际情境中、社会实践中、生活体验中培育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作者单位:贵州省福泉市城厢镇太平中心小学 5505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