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学生心理学手册》学习报告
懂得给学生以“安全感”。正如书中所说:“孩子在班级中感到安全的关键因素是老师。”对于孩子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需要成人的协助才能完成知识和规则的掌控。很多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都注意的是如何的“传道授业”,重视的是孩子的成绩如何,对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心理困惑和焦虑感往往忽视,甚至跟没意识到这方面的重要性。
其实对孩子来说,提供“安全感”往往比学习来得更重要,如果教师不能公平公正的对待孩子,孩子会更加感到焦虑,焦虑的结果就是会表现出逃避、消极甚至攻击他人等行为,成为教师眼中“不良学生”。教师应该懂得尊重每一个孩子,努力发现孩子的优点,为他们提供班级中应有的角色,增强孩子的归属感,有了这种归属感孩子就会有安全感。
学会做家长和孩子的“桥梁”。如书中所说:“有些家长从不现身,原因基本有四个方面:一是自己曾经学业不顺;二是文化水平低;三是和教师关系不好;四是生活在社会边缘或对学校不满。”作为一名教师,不要一味的去埋怨家长对孩子不重视,什么事情都让老师来解决。家长和教师作为学生教育的两个主要责任者,双方本身就是平等的关系,家长首先要改变观念,不能认为教育都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毕竟孩子最终呀成长环境还是家庭,如果不能给孩子一个稳定的、安全的家庭环境,孩子一般是不会在学业上有多少成就的。教师也要改变观念,不能把家长作为教育的对象,很多家长尤其是文化水平低的家长,本身就是思想很脆弱的,如果教师总是带着主观情绪甚至以一种训斥的口吻向家长说学生的不良之处,本身就会引起家长潜意识中的反感和不安,往往带来两种结果,要么对教师十分有意见,要么对孩子大打出手,两种结果其实最终对孩子都毫无益处。良好的方式应该像书中所言就是要保持平等的、做朋友的心态,耐心细致的和家长交流,本着“都是为了孩子”的心态,共同采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