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_孙子兵法_的忧患意识及其现代意蕴

_孙子兵法_的忧患意识及其现代意蕴

来源:华佗小知识
《军事历史研究》 2005年第3期

《孙子兵法》的忧患意识及其现代意蕴●陈二林摘 要:《孙子兵法》具有强烈而深厚的忧患意识,其忧患意识具有进步性与局限性、现

实性与理想性的特点。这种忧患意识,对于推动民族自强、国家发展以及文明演进,促使个体塑造理想人格、提升生活质量与精神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孙子兵法;忧患意识;现代意蕴中图分类号:E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451(2005)03-0155-04

作 者:陈二林,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

一般来说,在历史大转变时代,忧患意识往往表现得充分而活跃。孙子所处的春秋战国

(公元前800年至时期,就是一个历史大转变时代,也就是雅斯贝尔斯所说的人类“轴心期”

②之齐国文化熏染的公元前200年)①。在此大转变时代与“轴心期”,深受“举贤而尚功”③的社会现实,表现出强烈而厚重的忧患意识。时隔两千多年,我孙子,置身“胜敌而益强”

们从“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的语境中,仍能真切地感受到孙子那深厚而绵长

④的历史理性而来,是中的历史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承接西周“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华文明昌盛发达的一个主要原由,也是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关键所在。《孙子兵法》虽然是一部兵书,但渗透其中的忧患意识包含着普遍的理性价值,挖掘并阐扬其深层而内在的忧患

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孙子兵法》忧患意识的主要内涵

(一)“必以全争”的战略忧患意识

孙子的战略忧患意识,集中体现为“必以全争于天下”。“必以全争”之“必”字,突出反映了孙子战略忧患意识之深切与急迫,反映了孙子“安国全军”与“唯人是保”的坚定信念与坚决态度。孙子主张通过全知、全谋来达到全胜、全利的目的。孙子的“全”,是目的全与手段全的高度统一与有机结合,即所谓“兵不顿而利可全”。“必以全争”这一独特战略思维的形成及其在军事实践中的贯彻运用,最大限度地展示了孙子战略忧患意识的有效性。

(二)“因利制权”的战术忧患意识在“兵以诈立”的时代,在“诡道”盛行的军事领域,“因利制权”的战术忧患意识,是孙子“必以全争”战略忧患意识的必然产物与实现形式。“不战”之战略理想目标的实现,有赖

・155・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兵书研究・《孙子兵法》的忧患意识及其现代意蕴

于灵活机动、善于权变的战术。因此,战术设计就必须“杂于利害”,充分全面地考虑到一切可能影响战争胜负的利害因素,并随时根据这些利害因素的变动来制订作战方案。因为“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战术上的进退屈伸根据利害关系而定,这就可以避免由于盲目乐观或者悲观而导致的损失。

(三)“令文齐武”的管理忧患意识孙子提出“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所谓“令之以文”,就是运用说服教育的方法,使服从命令听指挥,所谓“齐之以武”,就是用严格的军纪约束管理,此“治军带兵主张,言简意赅,深刻揭示了管理中存在的一条普遍规律”⑤,“可以视为在‘德治’与‘法治’的

⑥,是孙子管理忧患意识的重要表征。的确,在孙子看来,结合上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管理者,须做到文武并重、德法兼治、严爱交施、恩威互济,努力将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软约束与硬约束有机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齐勇若一”,所向披靡。相反,如果“令不素行”,也就是说平常不注意加强管理,或者管理方法不当,“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用,乱而不能治”,则会招致“覆军杀将”的可悲结局。

(四)“众陷于害”的心理忧患意识从心理学角度看,所谓“众陷于害”,实质上是一种心理激励与心理体验。“它以士卒心

⑦孙子之所以提出“理体验到的‘危境’而又不惧其‘危境’为尺度。”众陷于害”的观点,是因为他认识到“众陷于害”则“勇”、“从”、“固”。“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在特定的战场环境

下,将帅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激发和培养军人处变不惊、服从指挥、团结协作的心理素质与战斗精神,从而使陷入“死地”的出奇制胜,转危为安。

  二、《孙子兵法》忧患意识的主要特点

(一)忧患意识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孙子兵法》的忧患意识顺应于时代而又超前于时代,在历史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具有很大的进步性。正是由于有了这种忧患意识,孙子才能从宏观、中观乃至微观角度来审视战争、运筹军事。凭借这种忧患意识,孙子才能跳出战争的怪圈与魔方,为解析战争之谜找到了一把“金钥匙”。由此,孙子就能够摆脱和避免一般君主将帅的庸常见识与惯常举动,充分进行创造性思维与创新实践。可以说,悠远的忧患意识是孙子军事智慧产生的根源,也是其兵法著作久盛不衰的缘故。

《孙子兵法》忧患意识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对军事辩证法的深刻掌握和熟练运用上。首先,孙子没有孤立看待战争,而是把军事放在同政治、经济、自然条件等矛盾关系中来考察。他看到了战争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提出要总体上、从正反面观察问题。第二,孙子分析了战争中的矛盾运动及其相互转化。他提出了诸如主客、众寡、生死、利害、奇正、实虚等辨证范畴与矛盾关系,并认为这些矛盾不仅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第三,孙子在承认客观物质条件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发挥将帅的主观能动作用,较好地处理了主客观关系⑧。

我们无法苛求古人,当然也无须美化古人。实际上,“《孙子兵法》既是早熟的,又是夹生的;既是完满的,又是欠缺的”⑨,“与中国传统道德具有鲜明的矛盾性和两重性相联系,中华传统武德也具有二重性,并且这种二重性大量地存在于古代兵家和其他思想家关于武・156・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军事历史研究》 2005年第3期

德的言论之中。”⑩这种二重性的特征在孙子的忧患意识上同样有所表现。孙子毕竟是时

代的产儿,其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带有一定的阶级偏见。《孙子兵法》中忧患意识的主体,仅限于君主将帅上层,士卒百姓基本上与忧患意识无关。作为君主有“三患”,作为将帅有“五危”、“六过”。从大的方面讲,士卒群体被作为蒙蔽的对象,处于“无知”“无识”状态,只能像“群羊”被“驱而往,驱而来,莫之所之”。其所能知晓和必须知晓的只能是常规法令,以便于将帅管理与指挥,避免出现“吏卒无常”的混乱局面。虽然说,孙子出于赢得战争胜利与的考虑,对士卒百姓的生命与财产利益十分关注与重视,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的主张,崇尚“唯人是保”的价值目标,但士卒百姓的生命与财产利益在其眼里一般只具有工具理性的成分,其忧患意识的最终出发点与归宿还是为了诸侯国的国家利益。(二)忧患意识的现实性与理想性《孙子兵法》的忧患意识,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与深厚的现实基础。“春秋时期,由

ϖλ󰁠于铁器和耕牛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周天子下属的诸侯国中一些大国,在尊重“共主”权威的名义下而相互争霸,“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以周天子为“天下之大宗”的宗法等级统治体系四分五裂,出现了所谓的“礼废乐坏”的大乱局面。在春秋242年的历史中,列国争霸的战争就达483次之多。战争使各诸侯国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给百姓士卒造成极大痛苦。“国之贫

于师者”并非危言耸听,“屈力财殚,中原内虚于家”并非个别现象。战争是不同统治集团期图“胜敌而益强”而发动的,以牺牲大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百姓士卒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受到严重侵害。虽然战争消耗巨大而代价惨重,但人们无法避免消除它。这种现实矛盾,促使身为军事谋略家的孙子深入洞察战争,并尽力成为战争的“主宰者”与“掘墓人”。《孙子兵法》的忧患意识又具有一定的理想性。也就是说,孙子所期望的理想境界,在他所处的时代并不容易实现,甚至根本不能实现。虽然运用谋略进行“庙算”,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提供了有利条件与可能性,但战争毕竟不是一厢情愿,毕竟要劳民伤财。所以,其“必以全争于天下”的战略构想带有一定的理想色彩与艺术化特色,只能是相对的,而不可能是绝对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也具有一定的理想性,因为人的认识能力毕竟有限,而不可能穷尽一切。要做到“上下同欲”、“将能而君不御”也并非易事,因为上与下、君与将毕竟有着等级差别。要求将帅做到“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也显得有些悬格太高。

  三、《孙子兵法》忧患意识的现代意蕴

(一)忧患意识推动民族自强、国家发展以及人类文明演进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获得应有的国际地位,人类社会要能朝更高文明阶段挺进,就一刻也不能缺少忧患意识。春秋战国时期,那些没有忧患意识与危机感、没有奋发精神与全局观的君主,最终只能是人亡政息。同样,在当今社会,民族自强、国家发展以及人类文明演进也不能缺少忧患意识。因为世界仍不太平,发展很不平衡,全球问题突出,所有这些都深刻地影响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也深刻地影响人类社会的前途命运。所幸的是,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奔走疾呼,众多国家已经携手合作,国际社会也积极行动起来,期望通过加强交流、平等协商,互惠双赢地解决“地球村”上政治、经济、军

・157・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兵书研究・《孙子兵法》的忧患意识及其现代意蕴

事、文化、外交、生态诸多领域存在的问题。但是,令人深为忧虑的是,还有一些国家奉行霸权主义与单边主义,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这应该引起我们高度警觉。

(二)忧患意识促使个体塑造理想人格、提升生活质量与精神境界。对个人来说,忧患意识是其塑造理想人格、提升生活质量与精神境界的重要前提,是其终生须臾不可离的“法宝”。如果说,生命是一个兴衰更替的自然过程,生活则是一个人在忧患意识的驱使与鞭策下不断去伪存真、弃恶扬善、奋发进取、超凡入圣的历程。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强调和突出忧患意识,正是包括兵学文化在内中国文化的一个文化特质与优良传统,是炎黄子孙薪火相传的精神动因。诚如徐复观所言:“希腊文化的动机是好奇,中国文化的动机是忧患。”在其看来,中国文化是“对人的忧患负责而形成发展的”。所谓“对人的忧患

ω󰁠。孙子的“负责”,第一是对自己的人格负责,第二是对人类负责λ五事七计”说与“不可不

察”论就蕴涵着这样的责任与忧患。的确,我们的古圣先贤很多具有“生年不满百,长怀千岁忧”的历史忧患意识,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情怀与理想人格,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实践一再证明,正是由于忧患意识的作用,人们才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够积极主动地立身做人、建功立业。反之,没有或缺乏忧患意识的人,只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甘于平庸,碌碌无为,甚至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可以说,忧患意识在促使人们塑造理想人格、提升生活质量与精神境界方面起着基础性作用,因而从忧患意识的强弱与深浅程度完全可以推断和评判一个人的修养状况、精神境界与发展潜能。注释:

①宫玉振:《中国战略文化解析》,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34页。②施丁:《汉书新注》,三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22页。

③中国人民军事科学院编:《孙子兵法新注》,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8页。以下凡注引《孙子兵法》不再详注页码。

④《尚书》,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265页。⑤刘国云:《中事科学》1998年第3期,第147页。

⑥⑦王联斌:《中华武德通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85页、第87-88页。⑧肖睫父、李锦全:《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9页。⑨吴如嵩:《中事科学》1998年第3期,第145页。⑩朱少华:《中华武德名论》,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ϖλ󰁠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9-20页。ωλ󰁠启良:《新儒学批判》,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325-326页。

(责任编辑 朱加荣)

・158・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