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全
Vol.40 No.1Jan. 2019引用格式:吴超.安全学科体系构建综述研究[J].安全,2019,40(1):7-13.
Expert Viewpoint
人 物 观 点
安全学科体系构建综述研究
吴 超1, 2
(1.中南大学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2.中南大学 安全理论创新与促进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83)
中图分类号:X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631(2019) 01-0007-0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1534008)
【摘 要】安全学科体系对引领我全学科发展和保持其应有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科学学的高度,运用安全科学学的思想,系统综述基于哲学-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分类的安全学科体系、基于上中下游三层次学科构成的安全学科体系等多种已形成的典型安全学科体系及其内涵,并提出建议和展望,以呼吁大家更加关注安全学科体系的协同发展。结果表明,安全学科体系的构建,应该尽量着眼于基于安全学科相对的基本概念群、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范围,侧重于能够形成一套相对的安全科学理论、方法、模型、原理等;我全学科体系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基于科学层面构建和完善的安全学科体系,可引导安全学科快速发展,并使之成为世界范围认同的体系。【关键词】学科建设;安全学科体系;综述
A Review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afety&Security Discipline System
WU Chao1, 2
(1.School of Resources and Safety Engineeri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3, China;
2.Safety&Security Theory Innovation and Promotion Center (STIPC),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083,China)
Abstract: Safety&security discipline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in developing and leading China safety &security subject and in maintaining its official position.From the height of the science of science and based on the idea of the science of safety science, a systematic review was conducted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philosophy - basic science - applied science and the upper- middle - lower classifications of safety knowledge system as well as other formed discipline classifications. At the same time their connotation of the classifications was explained respectively. Also some suggestions and expectations on developing the safety&security discipline were put forward. The author hopes more scholars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safety&security discipline syst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safety&security discipline system should focus on the basic concepts group, research object, research purpose and research scope to make it rather independent and to form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safety science theory, method, model and principle. China's safety discipline system research is in the lead at present.Based on the scientific principle to build and improve the safety&security discipline system, it will be developed more rapidly and can become a worldwide recognized system.
Keyword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safety&security discipline system; review
DOI:10.19737/j.cnki.issn1002-3631.2019.01.002
·7·特别策划0 引言在欧美发达国家,科研机构和大学对学科专业设置及科学研究经费配额具有较大的自主权,故科学界和高校不太在意官方机构颁布的学科分类目录,也不会去抢占学科分类目录中的位置,安全学科也是如此。因此,安全学科体系建设及其在学科分类目录中的位置在国外没有受到太多关注。然而,在中国,情况完全相反,对学科专业设置及科学研究经费配额有很大的影响,它基本是在学科分类目录下进行经费投入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学界向申请项目经费时,要根据学科分类目录提交申请书,如果没有目录,则项目经费很难找到申请渠道;第二,如果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与官方的学科分类目录不相符,则很难得到支持;第三,高校的招生人数是按学科专业配额的,没有学科专业就没有招生配额,也没有相应的办学投入。基于上述多种原因,多年来,安全界迫切希望发展安全学科[1-5],将安全学科纳入官方学科分类目录中。与此同时,安全界多年来也非常关注安全学科体系建设,现在安全学科已经在多个部门设置的学科分类目录中被设为一级学科。安全科学是一门大交叉综合学科,具有大交叉综合属性,这些属性决定安全学科构建的思想基础是安全系统科学思想,安全系统具有特定的目的性、功能系统性、复杂非线
2019年第1期而且安全学科的属性和性和整体综合性等特性[6-7]。
特性对安全学科体系构建具有客观的决定作用。因此,不同的研究者可从不同视角和应用目标出发,构建出不同的安全学科体系。
从学理上分析,安全学科体系构建是一个安全科学学的课题[6],研究者要有科学学的思想。研究者在构建安全学科体系时,其基本思路大致有以下几种:基于哲学-基础科学-应用科学的分类思路[7];基于学科层级或层次分类的思路[8];基于学科知识类型分类的思路[9-11];基于某一应用目的的思路[12];基于安全理论模型拓展的思路[13-15];基于信息和方法等分类拓展的思路[16];基于安全在某一时空范围的思路;基于安全实践经验的思路;等。下文将对已构建的安全学科体系做一个系统综述。
1 基于哲学-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分类的安全学科体系我全科学的创立者刘潜基于哲学-基础科学-应用科学的传统学科知识分类的思路,构建安全学科模型[7],见下表。这个模型实际上等同于一个安全学科体系。模型表明:安全科学的横向理论层次为哲学层次(安全哲学,其桥梁是安全观)、基础科学层次(安全学)、技术科学层次(安全工程学)、工程技术层次(安全工程)。这个横向理论层次既是安全哲学到安全工程方向的实践认识,又是
表 一种安全学科体系模型[7]Tab. A safety subject system model
哲学
基础科学安全设备学(自然科学类)
安全设备工程学
技术科学
安全设备机电工程学安全设备卫生工程学安全管理工程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桥梁安全观
安全社会学(社会科学类)安全学
安全系统学(系统科学类)安全人体学(人体科学类)
安全社会工程学
安全经济工程学安全教育工程学安全法学……
安全系统工程学安全人体工程学
安全运筹学安全信息论安全控制论安全生理学安全心理学安全人机工程学
安全工程
安全社会工程
工程技术
安全设备工程
安全设备机电工程安全设备卫生工程安全管理工程安全经济工程安全教育工程安全法规……
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体工程
安全运筹技术安全信息技术安全控制工程安全生理工程安全心理工程安全人机工程
安全工程学
·8·安全学科体系构建综述研究2019年第1期特别策划成安全科学学的基础理论,称为安全理论科学学;第二,如何利用“认识内容”的“应用内容”,它包括在安全科学学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安全科学发展战略、规划及对安全科学进行应用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等,是对安全科学应用的研究,称为安全应用科学学。安全理论科学学与安全应用科学学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各分支学科之间常有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因此,安全学科科学的研究主要是理论层面的研究,研究尺度比较宏观,研究成果具有普适性,获得的安全科学学基础理论和应用原理可用于创新安全学科和指导解决安全科学技术中种种宏观层面的问题。安全学科科学研究是少数人从事的活动,他们需要有较强的科学学思维和思辨能力。
(2)安全专业科学技术。安全专业科学技术是在安全学科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针对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共性安全问题,研究减少或减弱外界因素对人身安全健康等的危害、设备设施等的破坏、环境社会等的影响而建立的安全知识体系,可为各种具体领域中的技术、工程与管理等提供保障安全的方法、手段和措施等。从事安全专业科学技术研究与实践的人才,需要体现安全科学基础理论与安全工程技术实践相结合的宗旨,具有安全系统思想,形成安全专业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能够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解决通用的安全问题。安全学科专业的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教育,应该是文理兼备的教育。目前,我国的安全学科专业三级学位教育,大都侧重于安全应用科学技术层面,学科基础理论层面的安全学科专业教育还亟待发展。对于安全学科专业的本科教育,已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科学技术体系,其横向为文理学科基础、安全基础理论、安全工程理论、安全工程技术4个知识层次;其纵向是以安全工作的专业技术类别为依据,有安全设备工程、安全卫生工程、安全社会工程、安全系统工程、安全检测检验技术等方向。因此,安全专业科学技术是安全工程、消防工程、应急管理、公共安全等专业需要拥有的专门知识体系,上述各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中的所有知识均属于安全专业科学技术的范围。在我国,安全领域可以说已经成为一个行业,目前已形成由数百万职业安全人组成的庞大队伍。
·9·安全工程到安全哲学方向的理论升华。安全学科的4个纵向分支学科是安全人体学(人的因素)、安全设备学(物的因素)、安全社会学(人与物关系的因素)、安全系统学(三要素内在联系的因素)。这4个纵向分支学科各自表现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3个层次上,并形成安全学科专业教育的3个层次,即培养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人才的教育、培养安全技术科学研究人才的教育、培养侧重各类行业安全技术与管理工程人才的教育。同时,安全学科体系的构建,也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安全科学理论研究及中、高级安全工程师的培养和注册安全工程师的社会实践等提供学科基础。
2 基于上中下游三层科学构成的安全学科体系笔者在思考交叉科学发展规律中得出,大交叉科学比“非交叉”科学多一层上游学问,即学科科学,学科科学的功能之一是研究、发展和创造新的交叉科学,学科科学的最大优势是使科学得到低成本的快速发展。安全学科是大交叉综合学科,安全学科科学在创造新的安全分支学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安全学科体系的第一层次(上游)由安全学科科学组成,第二层次(中游)由职业安全工作者的工作范畴涉及的安全专业科学技术组成,第三层次(下游)由所有学科专业工作者所涉及的安全应用科学技术组成。
(1)安全学科科学。安全学科科学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安全科学学。安全科学学是以安全科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认识安全科学的内涵外延、属性特征、社会功能、结构体系、运动发展及促进安全学科分支创建和应用等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可以把安全科学学理解为一门以安全科学为对象,研究安全科学自身及安全科学同经济、社会相互关系的客观运动规律的科学,研究如何利用这种客观规律以促进安全科学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应用原理、原则和方法的科学。它的主体研究内容分为2方面:第一,安全科学的“认识内容”,它包括安全科学的性质、特点、分类、体系结构、社会功能、发展规律、未来趋势等,是对安全科学客观对象认识的概括和总结,具有系统理论的形态,构
安全学科体系构建综述研究特别策划(3)安全应用科学技术。安全应用科学技术是以各学科的专业背景为基础,以实现各专业赋予的目的和功能的过程中解决存在的具体安全问题所必备的安全知识体系(安全科学技术与各领域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交叉)。实际上,所有学科的专业活动都需要同时考虑安全,只是侧重点、关注点及周期长短各异而已。安全应用科学技术体系由各领域分解而成的若干梯级分支,如化工安全、矿业安全、冶金安全、建筑安全、交通运输安全、机械安全、航空航天安全、环境安全、社区治安、财产保卫等应用安全应用科学技术分支。从事安全专业科学技术和安全应用科学技术的研究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在考虑安全问题时更侧重系统思维和全生命周期思维及人因思维,而后者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安全应用科学技术是赋存于所有学科专业领域的,安全应用科学技术的工作者更应归属于所在的学科专业的范畴,而不属于职业安全工作者的范畴。在应用实践的层面,为了使系统安全效果更好,职业安全工作者应该尽量兼具多个专业的知识背景,而在各学科专业为主的工作者也需要拥有更多的安全专业科学技术知识,这样才能使安全效果更佳。
他学科(代码62099)共11个。
2019年第1期4 基于研究生学位教育的安全学科体系2011年,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代码0837)成为中国研究生教育一级学科。之后,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组织各个学科组撰写
[9]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由安全科
学与工程学科组牵头编写了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简介(笔者参与部分内容的编写工作),其简介包括学科概况、学科内涵(研究对象、理论、知识基础、研究方法)、学科范围。安全科学与工程设在工学门类中,授予工学学位。本学科重点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领域。其学科范围设置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与应急管理、职业安全健康5个二级学科或学科方向。
5 基于5大类型知识的安全学科体系安全是人类的共同需求,构建安全学科体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安全,因此安全学科体系首先需要涉及的内容是安全生命科学;防灾减灾等需要自然科学知识的支撑,安全学科体系明显也需要;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营造了大量的人造工程和制品,在制造、生产、利用、享受和报废这些人造工程和制品中,需要涉及到安全技术;人类的安全需要接受安全教育和获得安全知识,国家社会的安全和生产生活的安全都需要接受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管理等的约束,这些都属于安全社会科学;人类生命、自然系统、人造系统和社会系统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巨系统,保障系统的安全自然需要安全系统科学。根据上述5大类安全知识,可构建出一套完整的安全学科体系[10-11]。
(1)安全生命科学。它是安全科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生命特征、生命运动规律、生命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现象对人的安全状态造成的影响,以顺应生命规律、保障人的安全、实现人的健康和舒适为根本目标。从安全的范畴和视角涉及的主要内容有安全人性学、安全人体学、安全生理
安全学科体系构建综述研究3 基于《学科分类与代码》的安全学科体系在1992年11月1日颁布实施的《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安全科学技术”被列为一级学科(代码620)。其中包括“安全科学技术基础”、“安全学”、“安全工程”、“职业卫生工程”、“安全管理工程”5个二级学科和27个三级学科。在2009年修订的《学
[8]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2009)中,“安全
科学技术”一级学科内容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综合科学,由11个二级学科和50多个三级学科组成,如二级学科包括安全科学技术基础学科(代码62010)、安全社会科学(代码62021)、安全物质学(代码62023)、安全人体学(代码62025)、安全系统学(代码62027)、安全工程技术科学(代码62030)、安全卫生工程技术(代码62040)、安全社会工程(代码62060)、部门安全工程理论(代码62070)、公共安全(代码62080)、安全科学技术其
·10·2019年第1期特别策划人群与机群相互作用的“微匹配”关系、表征安全科学体系内学科的“中匹配”关系、表征安全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宏匹配”关系,从而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有机体系和安全学科体系[12],如下图所示,各学科分支的内容和相互关系同样在图中清楚看出。
学、安全心理学、安全生物力学等,它们构成安全生命科学的核心内容。
(2)安全自然科学。它主要研究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等的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揭示各种灾害和事故的现象及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灾害和事故的规律性,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预防和控制各种灾害和事故开辟可能的途径。安全自然科学的主要科学问题有很多,如事故灾难致因、安全容量、安全多样性、灾害物理学、灾害化学、安全毒理学等。
(3)安全技术科学。它是研究指导安全生产技术的基础理论学科,以基础学科为指导,以安全技术客体为认识目标,研究和考察各个安全技术门类的特殊规律,建立安全技术理论,应用于安全工程技术客体。安全技术科学一方面将安全科学转化为安全技术,另一方面又将安全技术的一些共性原理提升为安全科学。安全技术科学是安全科学中发展相对早的、内容较为丰富的主体学科,可以从物质、设备、能量、工程、环境等方面设立安全技术科学学科,如安全物质学、安全设备学、安全能量学、安全工程学、安全环境学等。
(4)安全社会科学。安全社会科学主要是从文化、法律、经济、教育、伦理道德、社会结构等的角度对安全现象、安全规律、安全科学进行研究,探索社会科学的诸多方面的变化对人的安全状况造成的影响,从社会科学角度总结保障人的安全的基本规律。核心内容主要有安全文化学、安全法学、安全经济学、安全教育学、安全伦理道德学等。
(5)安全系统科学。安全系统是灾害和事故发生的场所,是安全管理的对象,安全系统思想是安全科学的核心思想,安全系统科学是安全科学学科的主体。安全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人、机、环境、信息、管理等,因此,可将安全系统科学划分为安全系统管理学、安全环境系统学、安全人机系统学、安全信息系统学、安全系统协同学等分支。
7 其他已构建的安全学科体系(1)基于安全科学定义的安全学科体系。根据“安全”的元定义:“安全是指一定时空内理性人的身心免受外界危害的状态。”该定义指出人受到外界因素的危害可分为3类[13]:第一,身体伤害。它一般可在近距离,较短时间内形成;身体痊愈后,还可能留下心理创伤;第二,心理创伤。它可以是远距离,且可能是长期连续伤害;第三,2种危害同时作用与交互作用。由新的安全定义和借助数理逻辑工具,可以推理演绎出整个安全科学的概念群,进而构建出安全科学的学科体系,为开展安全学科建设提供指导。
(2)基于事故预防模型构建的安全学科体系[14]。安全专家傅贵等人从事故预防的视角出发,依据轨迹交叉论建立行为安全“2-4”模型,通过模型关联的各层次要素,提出了依据行为管控预防事故原理构建的安全学科体系,内容包括安全科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行为安全及安全科学基础理论、个人不安全行为的解决方案、组织不安全行为的解决方案、行为安全方法在行业中的应用等方面涉及的相关知识体系和学科分支。
(3)基于安全科学方法系统构建的安全学科体系[15]。由安全科学方法体系来引领出安全学科体系也是一种合理的学科建设思路,安全科学方法从安全哲学方法、安全系统科学方法、人-机-环安全科学方法、典型安全科学方法到实践安全科学方法,由各层级的方法所关联的安全知识体系,可以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安全学科体系。
(4)基于安全信息系统体系构建的安全学科体系[16]。信息可以关联一切,信息可以表达一切,包括人、生物、材料、能量、环境、组织、社会、系统等。因此,由安全信息分类系统,也可以关联出一个庞大的安全知识体系,从而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安全学科
·11·6 基于广义安全模型的安全学科体系广义安全模型是从安全科学学的高度和大安全的视角,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通过表征
安全学科体系构建综述研究特别策划宏系统宏匹配人的安全一、健康、舒适、高效中系统2019年第1期直接程度人群安全生命科学原理人本身的学科微匹配机群微系统对人直学接科防护的安全技术科学原理程直接度信息关联无处不在与人的安全交叉的众多学科医学、健康、政、德、文、史、哲、外、等安全人性安全心理安全生理安全伦理安全行为安全技能 等等机械安全电气安全防火防爆通风与空调安全压力容器安全职业卫生个体防护等等安全经济安全教育安全文化安全法规安全管理安全组织等等安全社会结构安全监察安全促进等等安全社会科学原理对的人直学接科作用中匹配对的人间学接科防护对的人间学接科作用安全系统科学原理外急围的防学护科与应安全自然科学原理安全检测安全设计风险评价事故预测可靠性分析环境工程等等数、理、化、力、电、计算机等与机的安全交叉的众多学科行业安全保险体系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等等Fig. Safety &security subject system based on generalized safety model
图 基于广义安全模型的安全学科体系[12]体系。
(5)基于行业类型构建安全学科体系。这类分类基本是从实践经验出发,如依据煤矿安全、冶金安全、交通安全、海运安全、物流安全、化工安全、建筑安全、机械安全、航空安全、核安全、环境安全、信息安全、食品安全、安全保卫等构建行业特色的安全学科体系。
(6)基于区域或某一维度构建安全学科体系。如依据国际安全、国土安全、政治安全、社会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网络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等设置安全学科体系。
(7)基于时间维度构建安全学科体系。如依据事前预防、事中处理、事后应急恢复等构建安全学科体系。
学者从不同视角基于不同的目的可以构建出不同的安全学科体系,但笔者认为,安全学科体系的构建,应该尽量着眼于基于安全学科相对的基本概念群、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范围,侧重于能够形成一套相对的安全科学理论、方法、模型、原理等,使之能够针对比较共性的安全科学问题和比较通用的安全技术开展研究与应用。
(2)如果构建的安全学科体系的大部分内容基本与其他相关学科雷同,则这样的安全学科建设将可能浪费大量的资源,并与相关学科产生重复甚至矛盾,由此构建的安全学科体系不太可能长期生存下去,也不利于安全学科的健康发展。
(3)安全学科体系与大学里的安全类专业培养方案虽有相关性,但并不是一回事。安全学科体系设置更需要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前瞻性等,而高校里的安全类专业培养方案除了需要有上述的要求外,还需要考虑学科体系满足各层次安全人才培
安全学科体系构建综述研究8 建议与展望(1)由于安全学科的大交叉综合属性,不同
·12·2019年第1期特别策划先地位,并成为世界范围认同的安全学科体系。
养目标的要求,知识体系具有实践性、合理性、协调性、逻辑性等。
(4)社会是发展的,人们对安全的需求也是在变化的。安全学科体系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发展和更新,安全学科体系不能过多考虑现实,而更需要面向未来,特别是一些前瞻领域或研究方向的设置,更要给予优先。
(5)在未来相当长时间里,安全学科体系在引领我全学科发展和保持其应有地位仍然非常重要,我们在开展安全学科建设的同时,还需要大家更加关注安全学科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只有这样,中国的安全学科体系建设才能继续保持国际领
9 结论笔者综述了数十年来我国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基于不同的目的构建的安全学科体系,如基于哲学-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分类的安全学科体系、基于上中下游三层次学科构成的安全学科体系、基于5大类型知识的安全学科体系、基于广义安全模型的安全学科体系等,并对我国的安全学科体系构建提出建议和展望,这些内容对引领我全学科的持续发展和安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1] 刘潜,王东岩.关于“安全科学与工程”应单列一级学科、专业的调研报告[J].中全科学学报,1997,7(6):8-11.
[2] 吴超.论建立我全管理硕士教育制度[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2,28(9):41-45.
[3] 吴超.论安全管理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的设置[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2(4):5-566.[4] 吴超.关于设立“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21(5):34-36.[5] 孙华山,吴超,刘潜,等.再论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设立“安全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J].中全科学学报,2006,16(10):56-66.
[6] 吴超.安全科学学的初步研究[J].中全科学学报,2007,17(11):1-11.[7] 刘潜.安全科学和学科的创立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277.
[8]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2009[S].北京:中国标
准出版社,2009.
[9] 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255-258.
[10] 吴超,杨冕.安全科学原理及其结构体系研究[J].中全科学学报,2012,22(11):3-10.[11]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编写组.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出
版社,2016:36-42.
[12] 吴超,黄浪,贾楠,等.广义安全模型构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1):250-255.[13] 吴超,杨冕,王秉.科学层面的安全定义及其内涵、外延与推论[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18,39(3):1-4,28.[14] 傅贵,张江石,许素睿.论安全科学技术学科体系的结构和内涵[J].中国工程科学,2004,6(8):12-16.[15] 吴超.安全科学方法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24.
[16] 罗通元,吴超.安全信息学原理的体系构建[J].科技导报,2018,36(12):76-85.
安全学科体系构建综述研究·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