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评述中国古代的婚丧礼俗

评述中国古代的婚丧礼俗

来源:华佗小知识
I论坛l评述中国古代的婚丧礼俗 文/周琦钧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婚丧礼俗的基本情况,并通过论述婚丧礼俗背后的意识形态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力,对两项礼俗作简要评述。 关键词:中国古代礼俗 “昏”礼 “丧”礼 中华民族是一个典型的“礼仪之邦”,在华夏文明勃兴 之初,“礼”就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礼记》开 篇有言: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畀,明是非也。礼,不妄 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 中国古代的“礼”名目繁多,“昏”礼与“丧 礼则是其中 重要的部分。在《周官》中,宗伯所掌之礼有五:吉礼、凶礼、 宾礼、军礼、嘉礼。其中的“凶礼”和“嘉礼 就涉及到“丧 与 “昏 。 一、中国古代的“昏”礼 婚姻乃人生之大事。“婚姻 本写作“昏因”,因为在我国古 代的婚礼中,“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郑玄)。中国古代 的“昏”礼有一套复杂的程序,通常分为“纳采~问名~纳吉 “纳征~请期”等。以周代昏礼为例: 周之昏礼,先使媒氏通言,女氏许之,乃使人纳采,继以问 名、纳吉、纳征、请其诸礼。 汉代的昏礼亦与周代相类: 婚仪亦如古之六礼,首纳采。……百官纳采,用玄缡、羊、 雁等礼物凡三十种。……次问名,……次纳吉,……次纳徵,所 谓聘金,即纳徵钱也。……次请期,次亲迎。…… 古代的“昏 礼形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变 化,但其基本的步骤并无大改。在现代人所举行的传统婚礼 中的“相亲~出嫁酒~回门”等环节,就是从古代一直延续至 今的。 二、中国古代的“丧”礼 所谓“死生亦大矣”。“丧”礼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项仪礼。古 人行 丧”礼比“昏”礼更要繁复,主要由“奠礼~吊礼~殡葬 “祭祀”等部分组成。仍以周代为例: 周代丧礼,凡始卒,必于室。小敛后,则奉尸于堂,大敛必 于阼阶上。既殡,则置于西阶上,尸柩皆南首,惟朝祖及葬,北 首。始卒及小敛、大敛,均朝夕哭,朔月荐新。及迁枢、迁祖、大 遣,皆行奠礼。其行奠礼也,小敛以前,皆在尸东;大敛以后,皆 在室中;迁祖以后,皆在柩西。既还车,则在枢东。行奠礼,必荐 车马,必行哭礼,丈夫踊,降自西,妇人踊,于东南。此奠礼之大 略也。有丧必赴,既赴,则吊者至,君使人吊,则主人拜,稽颡成 踊,非君之吊,则拜而不踊。若君临大敛,则主人拜,稽颡成踊。 此吊礼之大略也。至于送终之典,则敛尸以巾,布席于尸。大敛 则加以公服,棺周于身,椁周于棺。天子棺椁九重,诸侯五重, 大夫三重,士二重,庶人有棺而无椁。棺椁均用木,被之以革。 置柩之地,刊木为重,幂之以布,复以旗为明旌,以铭其生前之 绩。其葬期,天子七月,诸侯五月,大夫三月,士逾月。树土为 冢,置棺其下,冢人掌之。此殡葬之大略也。其服制,亲丧三年, 哭踊均有常节,寝苫枕块。既葬日“虞”,期年而小祥,又期年而 大祥。大祥更间一月则为弹祭,禅祭则除服。故三年之丧,二十 五个月而毕。自天子至于庶人均行之。其他服制,则自三年递 降,凡七等,其冠衰布缕皆有差。 简单而言,中国传统的丧礼可分为“送终~报丧~入殓 “守铺~搁棺~开吊~接三~出殡~落葬~居丧 等等步骤, 且要求非常严格,倘若后代子孙不依照传统进行这一系列的 步骤,就会背负“不孝”的罪名。儒家对“丧 礼极为看重,《论 谬》中有集中体现: 林放问礼之本。子日:“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 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 三、“昏”、“丧”礼俗背后的意识形态 “礼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所充当的是一个类“法 的角色, “礼法”一词,即可体现“礼”的法制化功能。荀子有过精辟的 论断: 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 之欲,给人之求。(《荀子·礼论》) 礼法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社会组织的需要,它是统治 者为了达到有效统治所采取的一种手段。换句话说,中国人 的婚丧嫁娶上的“麻烦”是一种“被迫的自愿 。就“昏 礼而 言,繁复的礼俗形式是为了使夫妻间的关系得到合法化,否 则将被视为“私奔”,正如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之间的婚姻, 即便是“凤求凰”的感人爱情,但在当时是不受承认的; “丧 礼在道德迫力方面的体现更为明显,是否严格执行 “丧”礼的过程是古人判定是否为孝子的手段之一,而“孝 子”称号在古代社会,既是一种社会名誉,也是个人升入仕 途的工具之一。 在“昏 礼与“丧”礼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国人对于婚丧 嫁娶的重视,还有在这背后社会规约的力量,这股力量已沉淀 为中华民族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哪怕在现代中国,传统婚丧 嫁娶依然保留其文化痕迹。在我看来,中国人对于仪礼的“麻 烦 是经过几千年文化积累之后,所形成的民族标记,从这点 上看,这“麻烦”不仅合情合理,甚至荡气回肠。 参考文献: [1JOY诒徵冲国文化史pit].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杨树迭.汉代婚丧礼俗考tMI.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何聿光.婚丧喜庆全典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2. (作者单位:浙江省瑞安市上海新纪元高级中学高三 (2)班) 201 8.2下 MOTHERLAND 7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