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创新 2008年1 1月 第5卷第31期MEDICINE INNOVATION RESEARCH 中医中药 导致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及应对措施 张钟鸣 梨树县十家堡镇中心卫生院(吉林【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所谓不良反应是指为了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的疾病,改善人 的生理功能而给予正常剂量及正常用法应用于人体所出现的使 用目的以外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不良反应主要南于药物本身 梨树136501) 【文章编号】1671—7821(2008)31—0121-01 症的病人配方,造成中毒身亡;有人误将混有曼陀萝子的补骨脂 给患有肾虚遗尿的患儿配方,导致曼陀萝中毒。 9辨证不准 所引起,但也有质量、剂型、使用方法等因素。古今文献资料有不 少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记载和报道,通过分析这些记载和报道, 可将导致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概括为以下几点: 1品质伪劣 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及经济利益的驱使等原因,导致在常 用中药中时有假冒伪劣品出现。有些人不辨真伪,误将假冒伪劣 品种作正品使用,引发中毒。如有的地区将有毒的萝摩科香加皮 作无毒的五加科五加皮入药,导致中毒;有的单位或个人受利益 驱使,不但不将污染变质的药材或饮片处理掉,反将其搀人优质 品中使用,导致中毒。 2误服毒药 有些人迷信传说和文献错载,误服有毒中药,致使中毒。如 误将巴豆当花生米服用而导致腹泻不已;误信马钱子能避孕,取 七粒捣碎服用,遂致中毒死亡。 3用量过大 有些人误认为中药均无或毒性甚小,不必严格控制剂量,在 求愈心切的心理支配下,盲目加大用量,导致中毒。如过量服用 人参或大面积涂敷斑蝥而致中毒死亡,服用大剂量黄狗肾或新鲜 的龙眼肉而导致口鼻出血等。 4炮制失度 有些有毒药生用毒大,炮制后毒减。若炮制失度,毒性不减, 即可引发中毒。如服用含有炮制失度的草乌制剂而致中毒。 5剂型失宜 有些药物在服用时对剂型有一定要求,违则中毒。如砒石、 雄黄不能作酒剂,有人将雄黄泡酒服而致毙命。 6疗程过长 有些人误认为中药均无毒或毒性甚小,长期使用有毒的中药 或含有有毒成份的中成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如因失眠而长期 服用有毒的朱砂,导致汞中毒;有人在治疗瘿瘤时大剂量使用黄 药子一月以上,导致患者肝功能被损。 7配伍不当 中成药组方不合理、中药汤剂配伍不合理、中西药联用不合 理等也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如将含汞的中药或中成药与西 药溴化钾、三溴合剂、碘喉片等联用,导致药源性肠炎或赤痢样 大便。 8管理不善 有些单位对剧毒药管理不善,造成药物摆放混乱,有毒药与 相对无毒的药相互混杂或不熟悉饮片的摆放位置,错将有毒药作 为无毒药调剂配方,遂致中毒。如误将砒石当花蕊石给患有出血 临床因辨证失准,寒热错投,攻补倒置,导致不良反应的案例 时有发生。如明为脾虚泄泻,反用大剂黄连,致使溏泻加重;虽为 血虚,但兼便溏,仍投大剂当归,致使溏泻不已。 1O个体差异 由于个体差异,各个体对某些药物的耐受性相异,乃至高度 敏感,也常引起不良反应。如白芍、熟地、牡蛎,本为无毒之品,常 人服之一般不会发生不良反应,但个别病人服后引起过敏,临床 时有报道。为防止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应对不良反应的种类不 同采取相应应对措施。 10.1 副作用药物在常用剂量时伴同治疗作用出现的一些与 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称副作用。如阿托品治胃肠绞痛时出现的 口干和视觉模糊,麻黄碱治支气管哮喘时常导致失眠。为了避免 或减轻副作用,可适当合并用药,如麻黄碱可与催眠药合用以避 免失眠。 10.2毒性反应一般有用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久或个体敏 感性较高时出现,这类反应对人体危害较大。有些毒性反应较 轻,很难与副作用截然区别,如恶心、呕吐、腹痛、头痛、眩晕、失 眠、耳鸣等。较严重的毒性反应常见于肝、肾、中枢神经、造血系 统或心血管系统等,其症状有肝功能减退、黄疸、血尿,惊厥或昏 迷不醒,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心律失常等。为了避免 毒性反应发生,应注意不要任意超过药物的常用规定量,同时注 意病员情况适当调整剂量。 10.3过敏反应这是极少数具有过敏体质的病人在服用常用 量或低于常用量的药物时发生的一些特殊反应,对于一般人即使 用中毒量也不发生。大多数过敏反应是一种变态反应。预防药 物过敏反应主要通过询问病史及做过敏试验,凡有过敏史或经试 验有过敏反应的患者,应避免使用该种药物,并尽可能以不产生 反应的药物代替。处理药物过敏反应的重要措施是停止用药。 有些过敏反应可用药物进行治疗,如抗组胺药、。肾上腺素和皮质 激素等。 1O.4继发性反应这是继发于药物的治疗作用之后的一种反 应,是药物发挥治疗作用时的不良后果。为了防止不良反应的发 生,关键问题是医务人员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掌 握毒性作用的发生、发展规律,注意调查研究,要了解病人的既往 病史、家族病史、过敏史等,并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在临床药师 的密切配合及正确指导下,选用适当的药物、剂量及用法,用药期 间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中毒先兆,立即处理。 【收稿日期】2008—10—6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