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脾胃病区2011年诊疗方案.

来源:华佗小知识
臌胀(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方案(2011)

一、病名诊断要点

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中医古籍称本病为“蛊胀”、“膨脝”、“蜘蛛蛊”、“单腹胀”等。由于鼓胀病情易于反复,预后一般较差,被历代医家列于中医风、痨、臌、膈四大难症之一。相当于现代医学中肝硬化腹水的诊断。 二、中医治疗方案 (一)辨证论治

1.水湿困脾证 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脘腹痞胀,得热则舒,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舌苔白腻,脉缓

治法: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代表方:实脾饮加减

2.水热蕴结证 腹大坚满,脘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皮肤发黄,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代表方:茵陈蒿汤合五苓散加减

3.瘀结水留证 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胁下癥结痛如针刺,面色晦暗黧黑,或见赤丝血屡,面、颈、胸、臂出现血痣或蟹爪纹,口干不欲饮,或见大便色黑,舌质紫黯或有紫斑,脉细弦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4.阳虚水盛证 腹大胀满,形似蛙腹,朝宽暮急,面色苍黄,或呈晄白,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肢冷浮肿,小便短少不利,舌体胖,质紫,苔淡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代表方:济生肾气丸加减

5.阴虚水停证 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心烦失眠,时或鼻衄,牙龈出血,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

治法:滋肾柔肝,养阴利水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 (二)中成药治疗

1.大黄蟅虫丸 每次6g,每日3次。具有活血化瘀,清热润燥作用。适用于血瘀证明显得患者。

2.复方鳖甲软肝片 每次4片,每日3次,6个月为1疗程。具有软坚散结,化瘀解毒,益气养血作用。适用于早期肝硬化属瘀血阻络,气血亏虚证。

3.乙肝清毒丸 每次10g,每日3次。适用于乙肝后肝硬化。

(三)中医特色疗法 1.穴位贴敷: 软坚散:

适应症: (根据各型肝硬化、肝炎、肝纤维化,腹部肿瘤共同基本病机为血瘀)

1

各型肝硬化,慢性肝炎,急性肝炎,肝纤维化,腹部肿瘤,腹水 软坚散选用八个穴位:

定位:水分:前正中线上,脐中上1寸。 关元: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双侧) 血海:髌底内侧端上2寸。(双侧) 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双侧) 2.灸法:

鼓胀/积聚:内关、血海、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

内 关:定位: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原理:沟通三焦,宽胸理气

血 海:定位: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 原理:活血和血,宣通下焦

阴陵泉:定位: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原理:健脾益肾,通利三焦,利水渗湿

足三里:定位: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原理:胃经合穴、胃腑下合穴,通调腑气,和中益胃,扶土助运

三阴交:定位: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处。 原理:调补肝脾肾,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孕妇慎用) 3.电子生物反馈疗法

2

痿证(重症肌无力)中医诊疗方案(2011)

一、病名诊断

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西医学符合重症肌无力诊断又表现为痿证的均可参考本病治疗。 二、中医辨证治疗

1.辨病要点 重症肌无力中医属痿证范畴,应与痹证、中风后遗症相鉴别。痿证筋骨痿软,肌肉麻木,甚至削瘦,但肢体关节一般不痛;痹证日久,亦可出现肌肉麻木、瘦削,但始终有关节疼痛;中风后遗症与痿证,虽然也有相似之处,但中风是半身瘫痪,常有语言蹇涩,口眼歪斜,痿证则无这些表现。

2.辨证要点

(1)辨病位 本病与肝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尤其以脾肾亏虚为主,后期可累及它脏,临床上应辨明病变以何脏为主。病在脾者,以食少、脘胀、便溏、倦怠、乏力、神疲等气虚见症为主;或兼见肢冷畏寒等脾阳虚证。病在肝者,以眩晕头痛、两目昏花、胁痛易怒、肢体麻木等肝阴虚见症为主。病在肾者,以头晕耳鸣、耳聋、腰膝酸软、神色萎顿、遗精等肾阴虚见症为主,或见畏寒、腰膝酸冷、阳痿滑精等肾阳虚见症为主。

(2)辨虚实 本病为正虚、内伤不足之症,临床上易感外邪,或伴有其它杂病。正虚者肝脾肾之亏损,邪实者,有风邪、湿邪、热毒痰瘀之别。

3.辨证治疗

脾胃虚损,气虚下陷是重症肌无力的主要病机,根据《内经》“虚则补之”,“损者益之”,“劳者温之”的论点。治疗大法是“峻补脾胃”,着重在益气升阳以举陷,强肌健力治五脏。

1.脾胃虚损:眼睑下垂,四肢倦怠乏力,吞咽困难,纳差便溏,少气懒言,舌胖嫩,有齿印,苔薄白或浊厚,脉虚大或弱。

治法:峻补脾胃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2. 脾肾亏虚:眼睑下垂,四肢倦怠乏力,吞咽困难,纳差便溏,少气懒言,腰膝酸软,小便清长,舌胖嫩,有齿印,苔薄白或少苔,脉弱。

治法:补益脾肾

方药: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3.脾虚湿热:眼睑下垂,下肢软弱无力,不能久立,甚则行动不利,喜凉恶热,胸脘痞闷,纳差便溏。舌胖嫩,有齿印,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益气健脾 清热利湿

方药:补中益气汤合加味二妙散加减

三、中成药

1.强肌健力胶囊(本院院内制剂)4~5粒 一天三次口服。 2.贞芪扶正颗粒,1包 一天三次口服。 3.黄芪注射液20ml静滴,每日一次。 四、中医特色疗法 1.穴位贴敷:

脾肾散: 适应症: 重症肌无力、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及各类肌肉病 脾肾散选用九个穴位:

3

定位:曲池:屈肘,肘横纹桡侧端凹陷中。(双侧)

足三里:足三里:犊鼻(屈膝,髌韧带外侧凹陷中)下3寸,距胫骨前缘外侧一横指。

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双侧) 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双侧) 关元: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 2.灸法:

肌无力:上肢:合谷、手三里

下肢:足三里、丰隆、冲阳、三阴交

合 谷:定位:手背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原理:疏通经络,调理气血

手三里:定位: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原理:疏通经络,疏筋缓急

足三里:定位: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原理:胃经合穴、胃腑下合穴,通调腑气,和中益胃,扶土补虚 丰 隆:定位: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原理:胃经络穴,健脾和胃,利气宽胸,祛痰通络

冲 阳:定位:足背最高处,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原理:扶土化湿,健脾和胃宁神

三阴交:定位: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处。 原理:调补肝脾肾,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孕妇慎用)

4

血证-吐血、便血(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1)

一、病名诊断

指血由胃而来,从口而出,或血从大便而下的一类病证,相当于西医学中上消化道出血疾病。

二、中医辨病与辨证要点 (一) 辨病要点

(1)辨吐血与咳血

(2)辨便血与痔疮、痢疾 痔疮属外科疾病 (二) 辨证要点

上消化道出血主要辨寒热虚实。

一般初病多实,久病多虚;由实火所致者属实,由阴虚火旺、气虚不摄甚至阳气虚衰所致属虚。

热盛迫血证:多发生在早期,大多起病较急,出血的同时,伴有发热、烦躁、口渴欲饮、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少津,脉弦数或滑数等。

阴虚火旺证:一般起病较缓,或由热盛迫血证,迁延转化而成。表现为反复出血,伴有口干咽燥、颧红、潮热、盗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质红,苔少,脉细数等。

气虚不摄证:多见于病程较长,久病不愈的出血患者。表现为起病较缓、反复出血,伴有神情倦怠、心悸、气短懒言、头晕目眩、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脉弱等。 三、治疗

(一)中医辨证治疗

1. 胃热壅盛

主要证候:胃脘灼热作痛,口干口苦喜冷饮,口气臭秽,多见吐血与便血同时存在,吐血色红或紫暗,或夹食物残渣,大便色黑,舌红,苔黄干,脉弦数或弦滑。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2. 肝火犯胃

主要证候:吐血鲜红或黯紫,口苦胁痛,心烦易怒,舌干,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3. 气虚血溢

主要证候:面色苍白,心悸气短,疲倦纳差,吐血、便血缠绵不断,时轻时重,血色暗淡,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养血、益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4. 脾胃虚寒

主要证候:脘腹隐痛喜热饮,畏寒肢冷,神倦懒言,吐血色紫暗,便血紫黯,甚则黑色,纳差便溏,舌淡胖,苔白,脉沉迟细弱。

治法:温中健脾、养血止血。 方药:黄土汤合附子理中丸加减。 5. 气虚血脱

5

主要症候:神志恍惚,气短心慌,汗出肢冷,舌淡,脉芤大或微细欲绝。 治法:回阳救逆

方药:静滴参附注射液或者生脉注射液。 (二)中成药

1.云南白药散0.5g 一日三次口服。

2.胃肠宁(实证为主)院内制剂 4片一日三次。 3.胃炎消(虚证为主)院内制剂4片 一日三次。 4.紫地合剂 院内制剂 50ml一日三次。 三、中医特色治疗

1、穴位敷贴“温胃散”

适应症:虚寒性胃痛:慢性胃炎、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引起的出血。 2、穴位敷贴“清胃散” 适应症:郁热或湿热性胃痛:慢性胃炎、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引起的出血。。 3、封包疗法“舒降散”

适应症:火邪炎上所致的出血。 部位:双侧足底(近涌泉穴处) 4、封包疗法“通络宝”

适应症:有虚寒、血瘀胃痛为主要表现的消化道出血。 部位:上腹部。

5、灸法:用于虚证、寒证

足三里、上巨虚、中都、三阴交

足三里:定位: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原理:胃经合穴、胃腑下合穴,通调腑气,和中益胃,补虚止痛 上巨虚:定位:小腿前外侧,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原理:大肠下合穴,健脾益胃,化湿通腑(下腹痛或伴泄泻时止痛止泻效果比足三里好)

中 都:定位: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中央。

原理:肝经郄穴,调和气血,通经止痛,且邻近脾经郄穴地机,能温通肝脾两经。

三阴交:定位: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处。 原理:调补肝脾肾,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孕妇慎用)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